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广西环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3.3 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原因,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受到巨大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上述现象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几点:一是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承人难以凭借某种传统文化技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二是传承人的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中得不到充分重视,其文化环境、社会地位日渐萎缩;三是传承人的基本权益尚未得到保障,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支撑,包括财政、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支撑。

  时光飞逝,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慢慢老去,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谭三岗是下南乡堂八村谭家师公班第13代传承人,19岁时跟父辈学唱“肥套”歌、跳木面舞活动,现为环江县师公班里最能体现跳木面舞、唱山歌、打击乐、演傩戏内涵的技艺傩师。谭三岗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生活快节奏影响下,如今毛南人在举行傩俗还愿仪式时,只重宗教祭祀过程,不重歌、舞、戏、乐。而谭三岗老人的年龄已经不能每次都亲自进行仪式,但在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许多年轻人对这些仪式很不屑,包括花竹帽的编织,其过程是相当之复杂,但花竹帽的市场价值却又太低,所花的编织时间与市场价值不成一个等值,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种编织工作。这造成了新老一代传承的断层,对于此,当地部门对此也是相当无奈。

  3.4 普及程度不够

  在调查期间,被问及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是是否知道毛南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之时,许多人都是摇头说不知道的。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流传,是需要普及的,对大众的普及化程度上可以达到一种先入为主的效果,一开始就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跟我们蹒跚学步是一样的,每个人在谈论它,每个人在讨论它,这种文化就会宣传开来,从而走出县城,让更多的人来了解。

  在调查期间我们也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的调查,这种毛南族的文化在学校里体现的也不是很多,学生对生活在这个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并没有一种唯一感。问及一些学生对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之时,正在为学习努力的他们大多也是摇摇头。文化的普及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甚至于文化的流失;可想而知文化普及的一个重要性。

  3.5 没有文字记载

  毛南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是有自己的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知道,一些工艺的制作或者一些技艺,后人通过相关文字的记载可以找到一些技艺学习、制作的方法。没有文字记载,让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流失程度越发严重,传承的方式只能是口传心授。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传承下来,可是一旦中间传承出现断层,没有文字的记载相关一些技艺就很有可能流失而从此一去不复返。有自己语言却没有相关的文字,给后人的研究也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一个民族的考究,很多可以从文字中找到结论,文字,也是一个民族的代表,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对于此给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问题,我们小组只能对这个问题感到惋惜。

  3.6 外来民族文化的冲击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严峻的问题,在当地,虽然是毛南族自治县,当地也有来自壮族、苗族、瑶族、侗族、水族、仫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人们,这些其他的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也在无形中冲击着毛南族的文化,根据当时调查的情况显示,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来自于汉族,很多的风俗习惯都被汉化了。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使生活过得更加美好,人们的思想也在发展改变当中,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新时代发展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保护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更成一种必要性,尽量减少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降低冲击的程度。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