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婚俗历史演变探索(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鄂尔浑回纥人因曾受突厥统治.婚姻风俗有类似突厥之处。史载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回鹘崇德可汗迎娶唐太和公主时的仪式程序是这样的:公主既至汗庭,可汗乃择吉日拜公主为可敦。可汗先登楼东向坐,设“毡幄”(毡帐)于楼下居公主,使人教公主熟悉回鹘礼节。然后公主脱去唐朝服装改穿回鹘服装.由一妪陪侍,出楼前西向俯拜可汗。可汗坐而祝,公主再拜讫,复人毡惺中,脱去原先所穿的回鹘服装改穿可敦服装。可敦服的样式是“通裾大襦”(即对斡短大衣),皆茜色(红色),金饰冠如角前指。然后再出楼前俯拜可汗如初礼。可扦预先准备一顶“大舆曲(带屏风的大轿),轿前设一小座,“相者”(嫔相)引公主上轿,“圈纥九姓相(圃鹩宰相)共同把轿精起,在庭中向右麓.圣},蛾爱主乃下轿登楼,与可汗俱东向坐,接受臣下对他们的朝拜。公主平日自有牙帐居住,有二宰相可以出入她的帐中旧。《周书·突厥传》载:“其主(可汗)初立,近侍重臣等舆之以毡,随日转九回.每一回,臣下皆拜。”上述回鹘可汗与大唐公主举行婚礼时,公主坐轿被旋转九次的习俗,也就是脱胎于突厥可汗即位时须被转九回的突厥风俗。从历史上看,维吾尔人在风俗习惯上对“九”这一数字情有独钟,“九”被当做一个特殊的神奇数字。例如鄂尔挥汗国是由内九族、外九部组成的,汗国的统治者被称为“九姓乌古斯”可汗,“九姓相”等等从现实来看,据笔者对当代维吾尔族学者进行咨询时,许多学者认为“九”具有吉祥、幸福、高贵的含义,是一个吉祥数字。因此,笔者认为回鹘可汗在与大唐公主结婚典礼上,大唐公主坐轿旋转九次也寓意着唐与回纥民族的友好关系天长地久,世代相传的象征意义。

  鄂尔浑回纥人在婚姻形式上也受到突厥收继婚俗的影响。《北史·突厥传》对突厥的婚俗是这样记载的:“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饰,会于葬所,男有悦爱于女者,归即遣人聘问,其父母多不违也。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嫂。唯尊者不得下淫。突厥人的收继婚是长辈收继婚和平辈收继婚并存。在突厥人的影响下,回纥也实行了收继婚的婚制,如贞元七年五月(公元791年),回纥遗使律支达干等来朝,告小宁国公主薨,废朝三日故,肃宗以宁国公主降回纥,又以荣王女喽之;及宁国来归,荣王女为可敦,回纥号为小宁国公主,历配英武、英义二可汗。”嘲又据《唐会要》:“回鹘使来告成安大长公主之丧,废朝三日。公主,德宗第八女也,本降天亲可汗,卒,子忠贞可汗立;忠贞可汗卒,子奉诚可汗立;奉诚可汗卒,国人立其相,是为怀信可汗。皆从胡法,继尚公主。在蕃凡二十一年卒。。《新唐书》亦载此事:“二月,回鹘来告成安公主丧,主历四可汗,居回鹘凡二十一岁。以上三段史料反映鄂尔浑回纥汗国时期回纥人曾流行收继婚制。收继婚是人类历史上婚俗制度的一种,它曾盛行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中,匈奴、乌孙、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都实行过该种婚制。其所以实行该种婚制.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原始群婚的遗风,即长辈或兄弟去世之后,为了把寡后母或寡嫂留在本氏族内,故采取收继婚的习俗(制度),使她们不能脱离本氏族以增强本氏族的人口和实力。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与私有制的产生,个体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经济作用逐渐超过氏族的作用,这时约束寡后母、寡嫂的目的,也由原先出于古代遗风和保持氏族人口而转变为具有保留一家一族的个体家庭的劳动人手和增强家庭或家族的生产力量的经济意义。二是游牧民族经济生产的需要和反映。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处边远的苦寒地带“逐水草而流移,居无恒所”以游牧为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游牧生产需要协作式的劳动,需要多人的集体合作,为了有效的组织管理生产劳动,他们一般都会组成一个父权制的大家庭,在保证家庭财产(人与物)不流失的情况下,作为财产继承的主要媒介——婚姻自然要服从整个氏族、家庭利益的需要,于是,当这个氏族、家庭首领去世后,新的首领就会按照氏族、家族的惯例和继承制的原则,将故去首领的妻妾(非生母)在内的财产全部继承下来。但有一个前提条件,继续人与被继承人之间投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正如匈奴民族中长期生活并熟悉其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的西汉时期的宦人中行说认为的那样,“匈奴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子,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口]。这种婚俗被当作“国俗”,并无轻贱之意,因此在回纥汗国时期嫁给回纥可汗的大唐公主们也只得“人乡随俗”。

  收继婚俗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婚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销声匿迹了。

  公元9世纪40年代(840年),漠北高原上的鄂尔浑回鹘汗国在内外交困情势下突遭惊变,黠戛斯汗国(柯尔克孜)阿热可汗率十万骑兵部队在回鹘将军句禄莫贺的引领下连夜袭击鄄尔浑回鹘汗国。回鹘可汗被杀,汗国崩溃,部众离散,回鹘民众有三支向西迁徙,一支迁到甘肃河西走廊,建立甘州回鹘政权;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高昌回鹘政权;另一支迁往帕米尔高原以西,与同地民族一起建立喀拉汗王朝。身处中亚的喀拉汗王朝在萨图克博格拉汗统治时期由摩尼教、佛教改宗伊斯兰教,自此以后,伊斯兰教逐步向东发展,l5世纪时传人哈密,至此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成为维吾尔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使维吾尔族的文化生活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内形成了受伊斯兰思想文化影响很深的思想、观念、意识和伦理道德准则。在婚姻习俗上,喀拉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喀拉汗王朝伦理学巨著《福乐智慧》在“论应当如何娶妻的命题中,作者以经验之谈的口吻告诫男子,择儡的标准是“莫求容貌妓好,但求秉性贤椒,贤搬奏子会给你带来幸福”.“贞洁贤妻的女子,四大优点同居一体…。择偶的标准只有对女子而无男子,符合伊斯兰教的教义对女子的单方面要求的标准,同时妇女的地位不高,《突厥语大词典》还提到当时的妇女已用头巾遮面,目的是不让别的男人看到自己的面貌。

  二

  清代乾隆时期重新统一新疆以来,在新疆建立了军府制的统治。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1840年以后.新疆进入到近代社会。这一时期,维吾尔族近代的婚姻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阿訇主婚

维吾尔族改宗伊斯兰教后.伊斯兰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民族发展,种族繁衍的婚礼也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表现在从议婚到婚礼的举行.都必须请阿訇参加。清代诗人萧雄《婚嫁》一诗写道:“婚嫁居然六礼周……由来悉听阿訇命……“哪怕是父母作主择配,也要请阿訇念经看是否相配。如相合,则可行聘礼.约定婚期,假如阿訇一句“两人不合”,那么即使是金童玉女.天造地设,也只能“棒打鸳鸯两纷飞”。阿訇在议婚阶段的作用不可轻视.在举行婚礼中的作用尤显重要,维吾尔族人举行婚礼时,不管年长年少.无论贫富贵贱,都要请阿訇念经为新人证婚。阿訇是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具有宗教的权威,如果婚礼没有阿訇主持证婚.就意味着没有宗教的护佑.一对新人不仅不会幸福,而且根本不会得到亲朋好友的认可。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