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经典 大众文化 现代性 阐释学 文化哲学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文化界所发生的经典与大众文化之争,表明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五四”以来不曾达到的反思阶段。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主义与大众主义,在面临现代性虚无主义这一更深刻危机时受到反思批评。古代经典对于重建现代精神价值的重要意义开始显现。然而,“十博士”攻伐经典俗讲的悍戾之气,从对立一面同样地表明了古代经典在当代中国被扭曲的处境。古今之争的积极前景需要依靠现代交往文明的建设。
2007年“十博士宣言”对于丹的严厉声讨,代表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复杂而深刻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既不同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平民大众颠覆以儒家为代表的君主专制古典文化,也不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无产阶级专政名义扫荡全部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十博士以古代经典文化卫道士姿态指责训斥普及经典文化的于丹,其理直气壮的优越感,是“五四”、文革以来中国百年社会思想史从未曾有过的——准确说,古典传统这种对于当代大众文化的优越感,是对以大众文化为进步主流的百年中国文化史大趋势的倒转。何以可能如此?这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表浅地看,十博士的地位不仅缘自学院,而且依仗的是国家与社会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趋向。但何以会有此意识形态转向:对文革反传统极端后果的矫正反拨?中国一中华民族当代崛起的民族文化意识战略要求?填补现代化转型的商业消费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所造成的社会精神信仰空场?……沿此思路,不难梳理出传统经典当代复兴背后的种种背景。
本文无意以社会学层面分析为题旨,也不拟简单评价传统经典与大众文化对立双方各自的是非得失。事实上,双方的对立原因及其价值评判远比“五四”或文革时代复杂。在进入上述分析与评价之前,需要确立的是韦伯(MaxWeber)社会科学“价值中立”(Va1.ue—freedom)的客观立场与现象学式对精神事实的谨慎描述态度。
一 、本文的叙述框架是文化哲学性的。从文化哲学的反思对象角度看,对“于丹现象”以及“十博士”和于丹的对峙都需要保持反思性的距离。本文不介入关于于丹讲演的学术内容衡判,而把“十博士”的学术挑剔本身视为有待研究的当代文化哲学现象。
“十博士”说于丹他们所讲的内容在学术上有大量的硬伤,认为她是非学术的。但是对经典的理解与辩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是中国经学史上绵延不断的常规现象。从汉末以后的今文与古文经学一直到清代的宋学与汉学等都是这样的对立,都有大量的分歧。不光是义理,还包括基本资料,比如阳明对朱熹《大学》古本改动的反拨等等。那末,十博士对于丹的批评是否属于上述传统经学史的争论?这里要仔细分梳一下。阳明要回到古本的《大学》,而朱熹不是,因此牟宗三说朱熹是“别子为宗”,是一个歧出。所谓“歧出”,是一个维护道统学统的评价判断。但是关于于丹讲演学术性的争论并未强化到上述意义上的道统学统之争。道统学统尤其不应该是现代人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