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艺术境界论(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四、“虚静”——审美必须具备的心境
  
  庄子继承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思想发展了道家学派的“虚静”的学说。所谓“虚静”,是指人的精神与“道”相通而合一的一种境界。《庄子·人间世》篇中说:“唯道集虚。”《天道》篇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万物无足以铙(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这种“虚静”学说,后人论及写作修养时时常引用,一般都把它看做是创作之前心理上必要的准备功夫。
  其实,“虚静”不仅是写作的心理准备,同时也是审美的一种状态和境界。“虚静”是庄子“心斋”的本质,是庄子所提倡的美学心态。中国古人普遍认为“心”是人思维的器官,庄子美学思想中,“心”除了具有“思”的功能外,还有“斋”的任务。庄子在《庄子·人世间》解释“心斋”时说:“虚者,心斋也。”也就是心的斋戒,指一种无欲无虑、虚空澄静的旷达心态。“虚”与“静”是“心斋”的两个内涵,同时又是一体的,统一的。在庄子看来是一个人心志专一,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不用耳去听(因耳的作用止于聆听能引起欲望的外物)而用心去体会;进一步则要做到不用心去体会(心所体会到的毕竟还是现象)而用气去感应。气具有空明的特点,它能容纳外物及其内蕴,这种“气”只有在虚静中才能养成。《庄子·天道》言:“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可见,“虚”与“静”是审美主体持有的最佳的美学心态。“虚”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忘知”而容物;“静”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去知”而待物。以“虚静”为美学心态,体察万物,自然之心就会得到“自由”,从而观照到无限之“美”,感受到至美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审美境界的达到是与物我同一的达到分不开的。审美的境界,即是物我一体,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学派所说的物与我的统一,包含着我与自然和我与社会这两方面的统一。庄子学派肯定物与我能够统一,不把物与我看成是互不相容的东西,既不用我去取消物,也不用物来否定我,而这种物与我的统一,在人的感性的观照中呈现出来的时候,正是审美的境界。
  我国古代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还是文艺鉴赏,均把虚静视为创作或鉴赏主体修养的最基本条件。例如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论书法创作时就曾说过:“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明人吴宽在《书画筌影》中说王维之所以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淳,洞鉴肌理,细观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孰谓画诗非合辙也”。文学艺术创作上的虚静,目的在于使作家和艺术家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以便充分驰聘自己的艺术想象,在构思中形成最优美的艺术意象。“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但它必须在虚静的前提下方能实现。
  值得重视的是,虚静以养气,不仅仅是为了调整一下心理,形成审美注意,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人获得审美的心境、胸次和人格。这种心境、胸次、人格的获得,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修养的结果。明代人方孝孺在《逊志斋集》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方孝孺小时候有一次同一个老书生一起去逛闹市。回家后,方孝孺发现,“凡触乎目者,漫不能记”。而老人则把闹市中的一切都能讲得清清楚楚,连一些细枝末节也都记住了。方孝孺问老人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说:“心之为物,静则明,动则眩。”又说:“子观乎车马,得无愿乘之乎?子见乎悦目而娱耳者,得无愿有之乎?人惟无欲,视宝货犹瓦砾也,视车马犹草芥也,视鼓吹犹蛙蝉之音也,则心何往而不静?”方孝孺听了老人的话,“退而养吾心三年,果与老人无异”。这则故事说明,是否存功利欲望之心,是主体能否把握客体的关键。而想做到不存功利欲望之心,别无他途,要靠长期地“养”。方孝孺“养心”三年,终于获得像老人那样澹泊、洒脱的胸次、人格,终能像老人一样地洞彻周围的世界并发现生活的美。
  庄子之后,宗炳、陆机、刘勰、刘禹锡、苏轼发挥并完善了审美虚静说。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澄怀味象”的论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以及“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的论点,刘禹锡提出的“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人”的论点,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提出的“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论点,具体说法虽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承继庄子,认为虚静具有解放人的心灵的作用,使人的审美心理达到高度自由活跃状态,并使人得到真正的审美享受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在人的心境、胸次空灵、虚静的情况下,人的审美之心特别地敏感,这样就能领略、把握天地万物之美,吸引、容纳“万景”、“万境”之致,从而感发起兴,诗情勃勃,进入审美体验。
  庄子所提倡的以“道”为出发点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家游心于天地、与万物合一、身心融化于宇宙之中所达到的境地,是艺术家们所孜孜追求的艺术灵魂和至境。经后世文论家特别是玄禅理论家的演绎,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无数的哲人和艺术家从这里汲取智慧,以启迪自身头脑,升华自我的情操。特别是在整个封建时代,儒家的教化理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了庄子的一系列理论与之反动,文学艺术才得以逐渐脱离教化的束缚,慢慢找回真正的境界与定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