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族讲唱艺术不发达原因新探——论声调语言对叙事长诗的制约(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第2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 参见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第11-1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3] 参见刘经树:《简明西方音乐史》,第1-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4] 见林之谦:《东洋乐器考》,第295-29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5] 参见萨米·哈菲兹著,王瑞琴译:《阿拉伯音乐史》,第8-1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6] 《离骚》这样的长诗能够流传,主要是靠文字;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楚辞似乎是用“赋”而非“唱”的,所以,其语意能够为听众理解。

[7] 对于苏轼词是否谐律的问题,现代学者一直有争论。龙愉生、沈祖棻、施议对认为苏词全部合律或者大部分合律可歌;刘石、王水照则认为苏轼词大部分不合音律。但他们都没有从声调语言的特点这一角度来论述此一问题。

[8] 于会泳:《民族民间音乐腔词关系研究》,1963年油印本,我没有能找到原文,转引自黄良喜:《词腔相应论》,~lianhee/ciqiang.doc。

[9]黄良喜:《词腔相应论》,~lianhee/ciqiang.doc。于会泳的研究我没有看到原文不能妄断,但黄良喜先生的研究据我看似乎是有缺陷的:他随手选取的十首民歌何以见得一定是词腔相应的典型呢?据此来制定规范是否肯定靠得住呢?

[10]这些叙事长诗包括创世史诗、神话史诗、英雄史诗和悲剧叙事诗几个大类,以神话史诗和英雄史诗最为浩大。已收集到的叙事诗,短的在千行左右,长的达1.2万行。

[11] 参见曾晓渝、陈平:《从妙齐提碑文溯缅语声调之源》,第22-31页,《民族语文》2000年第2期。

[12] 见金鹏主编:《藏语简志》,第6-7页,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3]参见张玉来:《周秦时代汉语声调的分布及其语音性质》,载

[14]参见西双版纳州民委编:《傣族文学简史》,第111-115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5] 参见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第八章《佛经文学与傣族文学》,第220-241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16]赵璘《因话录》卷四载:“有文淑僧者,公为聚众谭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拜,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