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王门宗旨》第3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2条。
4、
学问须从头脑上究极,如举网得纲,挈之自易。良知者,事物之纲也。(良知得而天下之理得矣。)良知是天命之性,性体流行,通彻无间,机不容已。窍于目为明,窍于耳为聪,窍于口为义,窍于四肢为礼,窍于心思为变化。迩之事父,原之事君,不学不虑而天则自显,彻内彻外而内外无间。本来至善,故无善可有;本来无恶,故无恶可除。此造化之真机,圣德之正位也。于此一得,达之家国天下而无不同,质之前圣后圣而无不合。范围天地,终始万物。一致知而天下之能事毕矣。
注:1、《王门宗旨》第4条。
2、《圣学宗传》第4条。
3、《理学宗传》第2条,文同《圣学宗传》,惟中缺“于此一得”句。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3条。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8、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文同《圣学宗传》。《明名臣言行录》卷55共收绪山语五条,皆同《圣学宗传》(见后文),可知5条语录摘自《圣学宗传》。
5、
问知止。曰:“此知不由言诠可入,不由思索可得。须是诸君自心自证,知得止时,此心已是止了。此心从无始中来,原是止的,虽千思百虑,只是天机自然。万感万应,原来本体常寂。只为吾人自有知识以来,自作知见,自作憧扰,(失却至善本体,)始不得止。今既信得本来自性原是如此(此句《圣学宗传》作“今既信良知,须将此等习心一齐放下,不容丝发牵挂,始信得本来自性原是如此”),定静安虑一齐具足矣。”
注:1、《王门宗旨》第5条。
2、《圣学宗传》第6条。
3、《理学宗传》第3条,文同《圣学宗传》,惟“此心从无始中来”作“此无始中来”,当为脱漏。
4、《明儒学案》第6条作“此心从无始中来,原是止的,虽千思百虑,只是天机自然。万感万应,原来本体常寂。只为吾人自有知识,便功利嗜好,技能闻见,一切意必固我,自作知见,自作憧扰,失却至善本体,始不得止。须将此等习心一切放下,始信得本来自性原是如此。”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4条。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8、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文同《圣学宗传》。
6、
问知所先后。曰:“吾人只是信此先后不及,所以离道日远。今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自统体而言,谓之天下国家;自耳目口鼻四肢而言,谓之身;自身之主宰而言,谓之心。由天下国家约入身来,身岂不是天下国家的本?由耳目口鼻四肢约入心来,心岂不是身的本?如树之根,要枝干条叶畅茂条达,须从一根上培壅。一心之微,天则自然。帝之所以为帝,王之所以为王,儒之所以为儒,聪明圣智,皆由此出。当下信得及,只在此下手,天下国家,更无有欠缺处。若信不及,且枝枝叶叶,在闻见上求,在穷索上得,闻见益多,穷索益密,于本原之地益远。只信此一根不过,失却先后次第,去道之所以远也。”
注:1、《王门宗旨》第6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5条。
7、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言循循者,循其见之所及,未尝过为一言以起人之眩惑也。言善诱者,知夫子之言皆非真也,诱我入也。非特夫子之言非真也,虽六经千圣之言,皆非真也。何也?得者真而言非真也。筌蹄可以得鱼兔,鱼兔真而筌蹄非真也。然得因失而后名,原其自性本然,则得亦无得,是得亦非真,而无所得之为真也。
注:1、《王门宗旨》第7条。
2、《圣学宗传》第23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6条。
8、
问:“家有父兄宗党,见义当为而众情未协。若同众,则狥俗,违众,则伤情,如何?”曰:“此只在良知上求,良知自能委曲。可同则同之,不可同则违之,此亦不在事上。(良知自能尽人之性。)”
注:1、《王门宗旨》第8条。
2、《圣学宗传》第21条。
3、《理学宗传》第8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7条。文同《圣学宗传》。
7、括号内句为《王门宗旨》所无而《圣学宗传》所有。
9、
良知至微而显,故知微可与入德矣。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尧舜禹授受,只是指点得一微字。《中庸》不睹不闻以至无声无臭,中间只是发明得一微字。
注:1、《王门宗旨》第9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8条。
10、
问:“人生而静,初念最善,动而后有不善,(非其体矣)。良知随觉随消,固是格致之功,而保任此念无有动处,日着日察,亦格致也。(此意)如何?”曰:“此是有意求静,执知见为保任,非格致实功也。致知之功,只从见在心体上取证。心体自能无欲,不必言静,自无不静;不必言初念,自无初无终;不必言着察,自诚之不可掩。”
注:1、《王门宗旨》第10条。
2、《圣学宗传》第10条。
3、《理学宗传》第5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7、《钱绪山遗文抄》第29条。文同《王门宗旨》。
11、
后世儒者,只为读书能益知见,一生遂以此心寄顿在册子里。圣人千言万语,只要人自得本性,非以益人知见也。纵使字字体悟,有得于心,主于见者,见即为障。纵不住见,以见入者,即以见□,其于本体,犹隔一层。真性上岂容加一□□容毫发比拟,才着比拟,犹画工传神,形色种种,非不具在,终是影子,欠缺本来生气。
注:1、《王门宗旨》第11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0条。
12、
诸生读《传习录》。先生曰:“读《传习录》有纲。须知(至善者,吾心之本体也,即所谓良知也。天下国家身心意知物,只一物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者,只一功也。)此师门之所雅言,圣学之规范也。悟此可与入德也矣。”
注:1、《王门宗旨》第12条。
2、《圣学宗传》第25条仅录括号内文字。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1条。
13、
问:“何谓正念?”曰:“无念。”曰:“何谓无念?”曰:“正念之念,本□(体)常寂,才涉私邪,憧憧纷扰矣。”曰:“正念不发不当时,如何?”曰:“念不当时,皆起于意必之私,即是私意。”
注:1、《王门宗旨》第13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其中“正念之念,本体常寂,才涉私邪,憧憧纷扰矣”一句,亦见于《明儒学案》第14条,参见后文第48条。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2条。
14、
(张元)问:“功夫在良知上用,如主人翁端拱中堂,白务就理,有贼入即觉,(勿容窝纵),是否?”先生曰:“贼亦只是主翁自做。”
注:1、《王门宗旨》第14条。
2、《圣学宗传》第11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3条。文同《王门宗旨》。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