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危机与美学传统的建构——略论卢卡契总体性美学的现代性反思(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艺术的艺术创新价值,忽视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认识价值和批评意义,以及强烈的精英意识、启蒙意识与拯救意识等等。但是,卢卡契的这一理论在今天看来也并没有全然过时,依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在当今精神文化更深刻地受到物质文化挤压的时代,在所谓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艺术似乎只有三条出路:或者是充分地商品化或商业化,把文学艺术当中消闲、消遣、消费的对象,追求文学艺术的市场价值及其占有率;或者是退回内心、体验孤独、玩味技巧、游戏语言等等,这是少数先锋作家的艺术选择;或者是发扬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直面与反映社会生活的众生像及其内在本质,坚持文学的批判立场与人文关怀。上述第三种选择,是与卢卡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追求相通的。可见,卢卡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仍然具有对抗现实、批判异化、拒绝平庸、追求崇高的积极意义,仍然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性研究不可绕过的思想资源与话语体系。
 
四、走出美学话语的危机:弘扬艺术审美的拟人化精神
 
  卢卡契晚年推出了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美学》这部煌煌巨著。按照卢卡契的计划,《美学》一书包含三卷:第一卷为《审美特性》,阐述艺术审美活动(或曰艺术审美文化)在人类历史活动与精神构架中的起源、特点、地位与作用。第二卷《艺术作品与审美态度》,阐述艺术类型与审美行为、审美实践、审美活动、审美意识类型的关联,以期对艺术审美活动作出类型学研究。第三卷《艺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拟探讨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与艺术史的演进问题——尽管其难度非常巨大——以体现美学作为一门人的历史科学的特点。显然,是一个受到黑格尔美学构架影响并可以与之媲美的辉煌理论体系。但是,1963年,卢卡契写完第一卷即《审美特性》之后,就转入到社会伦理学与社会本体论的研究。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部未最终完成的著作。虽然如此,这部长达1000多页的《美学》第一卷《审美特性》,还是把卢卡契想要表达的美学观念清晰地传达出来了,因而又可以说他依然完成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建构。
无疑,卢卡契晚年的美学是对自己毕生美学思想的系统总结,但是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卢卡契晚年美学,则低估了这个美学理论的重大学术价值与重要历史地位。首先,建构美学理论体系,是他年青时代就产生并试图付诸实践的愿望,但流于失败。而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则是他在30年代开始产生的学术抱负。卢卡契多次提到,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许多关于艺术和审美问题的论述,但马克思主义尚无系统的美学理论,他要立志建构这样一个美学理论体系,卢卡契的这个夙愿在晚年得以实现。可以说,真正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是在卢卡契手中才得以建构起来的。卢卡契在《审美特性》的前言中所作的这样一段论述无疑是实事求是的:“如果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加以搜集和系统排列就可以产生一部美学,或者至少是构成美学的一个完整骨骼,只要加入连贯的说明性文字就能产生出一部马克思主义美学,那就完全是无稽之谈。”[24]必须承认和尊重卢卡契在这方面的富有创造性的巨大贡献,卢卡契所建构的这个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迄今仍未见被人超越。卢卡契由此被称为“美学方面的马克思”,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另一方面,卢卡契晚年的美学也隐含着对当代西方学术文化的全面对话和思考。有趣的是,对于卢卡契早年及中期的思想在同代与后代的许多西方学者中所引起诸多争鸣,卢卡契本人并未在《审美特性》中作正面的或直接的回答。可见,卢卡契有更深的考虑、更高的抱负。卢卡契晚年生活的时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平稳发展的时期,社会表面似乎没有多大的动荡和危机。然而,卢卡契以其深邃的理论眼光发现,平稳时代的繁华景观背后依然隐含着多种社会文化的危机。如商品拜物化较二战前更为严重,科学实证思潮更其盛行,后现代主义文化也开始登场。作为人文学者的卢卡契,显然要从更高更深的层面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未来问题。
《审美特性》与卢卡契以前的美学或文学批评文章不同,《心灵与形式》主要凝聚了新康德主义的强调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区别的学术旨趣;《小说理论》主要体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式的憧憬古典艺术的美学思考;《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内在结合,以阶级意识对抗韦伯的科层意识;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集中以“伟大的现实主义”对抗衰败的现代主义;而卢卡契晚年的美学则是前者的辨证综合与理论升华,回答了这样一系列重大而根本的问题,即:在商品异化广泛渗透到当代人日常生活、科学主义的工具价值学术或实证理论成为当今强势话语、激进政治变革的浪漫情绪不再、美学话语成为弱势话语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走出审美文化的危机,重建美学话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介入?如何以人性化的或拟人化的艺术审美来培养人的类意识,克服日常生活的片面意识、克服科学实证主义的霸权话语、建构严格更为合理更为人道的理想社会?只有在这样的视野和背景下来审视卢卡契的晚年美学理论,才能够理解其知识精华与学术洞见。在晚年卢卡契美学话语中,日常生活、日常意识、拜物化意识、拟人化、特殊性(或典型性)、审美形式、人的自我意识与人的类意识、净化或曰陶冶、总体的人,等等,成为这部美学巨著最为关键的学术语汇。在卢卡契笔下,“人的日常生活”取代了黑格尔笔下的“绝对精神”,成为社会存在的基本本体。显然,卢卡契晚年所建立的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为基本方法论、以社会存在为历史本体、以人类学视野为取向的美学理论体系。
全面、深入地展开对《审美特性》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的论述,需要专门的著作,这也不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本文要强调的是,晚年卢卡契明白无误地传达了最具特色的人道主义或人类学的美学旨趣。按照卢卡契的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同人的产生与发展是内在关联的,人类历史和社会存在起源于以劳动为基础的日常生活,而巫术则是介于原始劳动与原始艺术之间的中介,艺术、科学、宗教都是从巫术中派生与分化出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科学、宗教也不断分化和精致,各自的区别日益显著。科学具有非拟人化、客观化特征,宗教具有非此岸性与超验性特征,只有艺术才具备拟人化、此岸性、总体性、特殊性(或特征性、典型性)等审美特征。在当今资本扩张导致的商品拜物教更其彻底、科学技术更为强势的历史条件下,卢卡契试图以艺术世界的拟人化、典型性、总体性来唤醒人们被日常思维的自发性、习惯性、片面性所抑制的“类意识”;以艺术世界的拟人化、特征性、总体性对抗科学技术的非拟人化与非人道倾向;以艺术世界的总体化、拟人化、此岸性的审美特性,克服宗教的彼岸性虚幻倾向。艺术家通过审美态度审视人的日常生活,创造出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的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又在读者面前唤起审美体验,产生艺术陶冶或升华,形成完整的审美经验或审美体验,从而培养人的自我意识与人的类意识,培养完整人格,促进社会朝着更人道更人性的方向改变与完善。如果说,康德美学告诉人们“人(你)应当如何完整地生活”?黑格尔美学告诉人们“人(你)应当如何提升生活”?那么,卢卡契美学则告诉人们,“人(你)应当如何改变、改善与创造自身的生活?卢卡契晚年的美学理论研究的意义正在于此。无论是对当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反思,还是对美学文艺学学科走向的探索,卢卡契美学都是一个不可绕过的高大而又坚实的理论标杆。
 
 


注释:
 
[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