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性流变与审美现局——转型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散文详细内容(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表露出前现代、现代甚至后现代的文化杂糅气质,正像他们传达的“审父”意识,犹疑焦虑,如一个出走时不断回望宅门的逆子,对养育了他的传统有着骨血里难舍的依恋。如果说,曹明华、老愚、鲍尔吉·原野、冯秋子、止庵等人尝试以温和的现代主义为依托,以家园眺望、生存质疑建构话语,那么钟鸣、胡晓梦则以超前的美学姿态、越轨的话语体式,颇为先锋地演练了后现代风范。强烈的文体革新意识萦绕着当时的这群散文另类,如对史诗性的正本清源;悲喜剧复调组合的尝试和“非再现和非情境化的修辞想象”。(注:楼肇明等:《繁华遮蔽下的贫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196页。)又如从普泛视角转向有限视角的入思特征;由发散性思维外化而成的“片段体”;文体交叉的“混血儿”话语——或将散文的弹性结构与诗的审美遨游联姻,或与随笔结盟不失美感地大举议论。“新生代散文”在文本实验上收获了一批创新果实,鲍尔吉·原野的《骑兵流韵》、《我妈的娘家亲戚》、钟鸣的《动物随笔》、胡晓梦的《这种感觉你不会懂》等,均改写了散文读者的文本期待。尤其《骑兵流韵》这一杰作,将现代主义悲怆与后现代游戏气质的怀疑、将恢宏的史诗长卷与婉约的迷人细节、将悲喜剧等壕沟一抬脚就迈了过去。
  纵观“新生代散文”群落,发现他们在倾心重构散文美学的同时,却也透支了本体构成中的审美要素。而知识储备的先天不足、思维层面自觉形而上高度的欠缺,也使不少“新生代”之作明显带有“校园散文”的胎记,且在整体水准上也显出参差驳杂。
  2.文化转型尘嚣中的精神脊骨:“知青代”、“老生代”与“学者散文”
  与90年代中期的商业化、世俗化狂澜构成鲜明的制衡力量,文化批判旗帜下也集合起张承志、张炜、韩少功、林贤治等抵御媚俗、重构理想的“知青代散文”群。“一切风格都是姿态,心智的姿态和灵魂的姿态。”(注:罗利:《论风格》,《英美近代散文选》,商务印书馆1986版,第70页。)于是我们读到了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直面社会现实的崇高价值情怀和文化战士的阳刚气派。他们义正词严谴责着无良知的拜金主义、没心肝的犬儒主义,以启示录式的书写坚守人性尊严,张扬着值得以死相趋的理想追寻。然而,文化反应上的极度焦虑也使他们在审美传达上越位,使散文的本体结构失调。
  “知青代”中有两种另类文本意味深长。一是阿城。阿城在他的知青战友们为真理保卫战而冲锋陷阵之时,却于文化现实的灯火阑珊处,沉静地体味着他的生命哲学。如写命途多舛的已故父亲(注:见《世界散文精典·东方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6页。)就达到了极性感悟,写父亲在焚化厅角落的一铁箕中已是灰白的了,笑声不再,悬胆隆中的鼻子不再,只有熔化的眼镜滴落在额骨上,其笔力超凡得可惊可叹。阿城的散文似得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传,在出入世界之间游刃有余。他的边缘姿态在当时颇显逍遥,但对散文的本体性实践而言,其文本却耐得住时光打磨;二是贾平凹。他从大浪淘沙的时代退居二线,一纸山石月色,几页风俗人情,时而见出商州文化的朴重,时而又是隐逸文人的悟道参禅。贾平凹审美旨趣里不免让人嗅到了些许霉气与朽味,与主流“知青代散文”构成了一定的反差。
  “老生代散文”无疑以成熟的文化身份稳步登场,金克木的通古今融中西、杨绛《干校六记》式的举重若轻,都表明了他们是沸嚣时代一道祛躁的文化定力,是历史急转弯处普遍价值茫昧之中的清醒者。当然,强项亦为重负,某些“老生代散文”的人生况味醇厚老到,然形而上的穿透力似嫌不够,话语平易洗炼但少了现代美感,其缺憾在于另一种面貌的文化超载。
  相形之下,“学者散文”致力于以真理窃火者的身份播洒人文思想,把散文的文化天性、思维品性托举到激动人心的境层,并将知识与感悟化为审美之境,其中楼肇明、刘小枫、朱学勤、陆建德等皆以他们“左手的缪司”写下了优秀篇章,如楼肇明的《第十三位使徒》,思、史、诗彼此化合,高品质诠释了散文本体性的完美和谐。学者散文中最具市场缘的当数“秋雨散文”——它是社会文本与散文文本的天作之合。如前所述,余秋雨的文化身份具有两栖性,他将精英思想成功地予以稀释,搅成健康的大众文化版,然后以稳重的台风登临消费文化舞台。虽然“秋雨散文”沿袭了中规中矩、感情激荡的风格表演,但在文本内涵上,已颇识时务地不再张扬乌托邦理想,而是将学术思想科普化,历史阐释务实化,致力于文化的通俗搬运,契合了文化转型期普通人的价值焦虑与资讯欲求,填补了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坍塌之后的一段真空。
  喻大翔先生在《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注: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对“学者散文”有过系统透辟的研究,在此恕不赘述。


  3.“微缩美学”的实践者:“后新生代散文”
  1999年岁末的《上半截与下半截——“生活圆桌”文选》(以下简称《上》)(注: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上半截与下半截——“生活圆桌”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再次向文学界亮出一种越轨的散文诗学。然而在这个像广告语一样嗜好虚张声势的年代,加之该文本所贯彻的“微缩美学”,必然使这册不包装炒作的散文选集处境清冷,使其超越文本的界碑意义石沉大海。
  笔者之所以将《上》的书写界定为“后新生代散文”,并不单因为它在时间维度上处于“新生代”之后,更由于它的文化表达、话语范型与“新生代散文”有切割不断的后续联系。尤令人欣慰的是,《上》的文化内涵表露出了与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的某种不谋而合:如对创造性和多元思维方式的鼓励,对生存世界的关爱。“后新生代”书写从以往的宏大叙事中思断抽身,转向了利奥塔所说的“微小叙事”。如劳乐的《丐帮》、施武的《注定要输也得赌》,或拿诡秘的老乞丐来嘲弄我们这个古怪的文明社会,或故意用稚拙的儿童画笔法反讽人类教育,在秉承现代主义对世界的批评时,往往只撕开一个小口子,就能勾出一袭在乌托邦废墟上徘徊的灵魂。意识形态减负之后思维变得相当有弹性,且融入了多义性、测不准原理等后现代思维;倚重“微缩美学”——“回避铺叙的宽广领域,而追求过分的精细,彻底的简洁和袖珍的对象”,看似阴柔但不琐屑,用敏感和灵气照亮事物,用精粹对场面细节予以生动朗现。在其文本中,语境常常是被有意虚化了的,话语的悬空状态使不确定的文本更显出隐喻特点。“后新生代”们也不喜欢在文本中布道,不把斩钉截铁的判断硬塞给读者,不把价值戒尺在纸页上晃来晃去,而是平等地与芸芸众生交流着共同的生存困惑。如果说,“新生代”们曾迷恋着典雅的精英美学风范,那么“后新生代”们则说说笑笑开始了向建设性后现代书写的进军。与它的前辈一样,《上》自然也不乏参差驳杂。但在具有上佳表现的散文里,话语体式上的变革较“新生代散文”更为干练而老练,与时代语境更为默契,散文的本体性显现也少了许多偏颇。
  此外还有大众文化的弄潮族——“小男小女散文”。这是一种较容易对焦的书写范型,其文本多用话语碎片临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各种姿态与心态,或无我或自恋,旨在堆砌一个意义琐屑的世界。写作主体在道德倾向上大都比较超然,爱好追逐那种脱离了价值引力的情调品味,爱在当下的文化景象上做光影嬉戏。刚刚面世的《新流言体八人行》,就标识着漫山遍野这类书写的相对完熟。凡类型都有上中下,“小男小女散文”亦有健康作品与垃圾文字之分。健康之作凭借松驰、时尚的言说方式可带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