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型与创造型:中国古文论研究的两种类型(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来,而滞后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中国文艺活动,其主流仍然被中国传统和引进的西方传统的‘纯’文艺观念制约着。” 27近十年的古文论研究反思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对古文论研究的狭隘性进行了批评。
     我针对古典美学研究的问题认为,长期以来,我们仅将视野投注在士大夫身上,相对忽略了对宫廷审美文化群落和世俗审美群落的研究,这样建构起来的“中国古典美学”显然是不完整的。 现在也可以说,长期以来建构起的“中国古文论”也是不完整的,28我们所倾注全力进行研究的只是文人士大夫的文学观念,我们所倾心的也只是超越性的精神价值和贵族趣味,以这样的研究为基础,我们又怎么可能将现实的文艺活动解释清楚?遑论创造未来的文化。所谓“失误”,并不是因为受到西方理论的强势侵入,而正在于我们自己,我们已经不会就自己的存在问题进行思考了。创造型的研究思路是一个根本性的思路,所谓根本性,是说我们只有以此作为进入古文论的通路,我们才能谈得上其他。这并不是逻辑上的优先性,而是事实上的优先性。“真正根本的价值和思想只能在创造者的角度中来讨论。” 29创造型的思路并不必然排斥解释,创造型的思路乃是为解释提供一个思想的基地或平台,这正如生存论哲学中依然存在知识问题一样,但提问方式和解决方式都改变了。与解释型的思路追求体系不同,创造型的思路始终将问题作为起点,因此认为所谓稳固体系的存在是不可能的,而正在这一点上,该思路与古文论有互通性,因为创造出古文论思想的人们所思考的并不是局部的文学艺术问题,而是将其与文化、生活、个人存在通盘考虑的。对此,我们可以举出刘勰的例子:刘勰撰写《文心雕龙》,是以承传儒家文化传统为己任的,促使他写作的那个梦其实具有相当强烈的道义担当的意味。刘勰是在将文学讨论视为文化建设的一种途径,这就与亚里士多德为了知识的兴趣而写《诗学》迥然有异。例如,《文心雕龙》论述到的文体有三十三类之多,其中符、契、券等都不是文学性的文体,这就说明刘勰是在把文学当作文化来看待的,而所有的文体都应当贯彻以孔子和六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精神。创造型的研究思路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多元化的,那种圈定某种操作方式的想法是有害的,因为问题的不同意味着解决方式的不同,解决方式本身也需要被创造出来。对此,我们只要对儒学从原儒到汉唐儒学到宋明儒学再到清儒学到当代新儒学略加回顾,并不难理解。
     现在的最大问题是我们没有问题,没有真正的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想带着遗憾走完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眼睛就不能再盯住“过去”,或从现实去看“过去”,而应当从未来看“过去”。那种一味求真的态度是谦逊的,但并不足取,而且,我们是不可能回到原本中去的。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二十一世纪古文论的研究方向是多元化的,我所提出的设想仅仅是其中一种设想而已,并不是要排斥其他设想,搞惟我独尊,这种霸权心态是我极力反对的;而且,创造型的思路本身就是鼓励多元化的,因为创造之为创造,就在于不同寻常,这当然是一句俗话,但很有用。对于古文论研究来说,现在最迫切的是要回到文化创造的思路上来,古文论研究者对当代文化状况的隔膜的状态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否则,我们真地要面对古文论研究正当性的危机了。
    
    
      注:①罗宗强,《古文论研究杂识》,《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②朱桦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新趋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学术研讨综述》,《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
       ③贾文昭,《对改进古代文论研究的一点浅见》,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④陈良运,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将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推进到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九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⑤南帆,《我国古代文论的宏观研究》,《上海文学》1984年第5期;另见《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文艺理论研
     究》,1990年第2期。
       ⑥蒋凡,《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现代意义》,《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⑦张海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文艺报》1999年4月13日。
       ⑧ 陈伯海、黄霖、曹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⑨蒲震元,《进一步做好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化工作》,《文艺研究》1999年第 4期 
       10 杨增宪,《关于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 
     11 陈洪等,《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化(笔谈 )》,《天津社会科学》1 997年第4期。 
       12 陈昌恒,《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3 党圣元,《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
       14 曹顺庆等,《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途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15 刘保忠,古风,《是谁在“转换”——再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延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6 张海明,《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考》,《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18.19 屈雅君,《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20 曹顺庆,《从“失语症”、“话语重建”到“异质性”》,《文艺研究》1 999年第 4期。
       21 吴炫,《原创的涵义与方法》,《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
       22.28 拙文《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
       23.29 赵汀阳,《一个或所有问题》:《正文》第21页:《引论》第18页;第29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中《存在论与认识 论》部分相关章节,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 吴调公,《论中国古典文学美学的建构》,《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2期。
       26 张卫东,《回到语境——关于文论“失语症”》,《文艺评论》1997年第6期。
       27 高小康,《文艺与人的生存活动》,《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