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的金银变化母题与货币制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内容提要】明清小说家以金银变化母题炮制了大量幸运故事,执著地希望通过人为努力发迹变泰,他们对于旧有母题,或进行拓展,或果断摒弃。明清小说中金银变化母题的繁盛,离不开银本位的货币制度。明清小说中金银变化母题的兴盛,体现并密切了神秘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关系,反映了经济需要和神秘想像的刺激,并对审美创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文摘要】Many of the Ming and Qing novelists based their stories on the motif of gold and silver.In the continuing variation of this motif,they expressed an unexhausted longing for prosperity through human efforts.Closely related to the silver monetary system,this motive embodied a literary mysticism that reflected the economic demands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关 键 词】金银母题/明清小说/主题学/货币制度/商品经济gold and silver/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s/literary motives/monetary system/commodity economy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0)04-0057-08
本文所论的有关明清小说中金银变化母题与货币制度,以明清小说中的银子意象为主,视现有的材料和论题需要,也牵涉到金与钱,它们在古代统属货币,故而为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性及行文之便,也一并论之。
一、明清金银变化母题的丰富意蕴
金银变化母题构设的种种神秘联想,是呈历史性、动态性发展的。其中银精意象具有人格意志,对主人的选择性逐渐增强。这种选择起初是否定性的,即不为非其主者所有,后陆续增加了主观正面的性质,惩恶扬善、儆世劝诫的用意明显地呈现愈来愈强的趋势。但是,只有到了明清两代,这一母题才焕发出异常耀眼的光彩。
首先,是有关金人、银人的描写大大增多,并且总是与幸运得主的经济状况改善紧密联系起来的。明人周八龙《挑灯集异》卷六写陆东皋将金银铸成两个人形,由于受到金银人出走之忧,于是凿其脚趾,使之再不能出家门。除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入话的描写之外,《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也写王甲夫妇收留两个道士,天明见穿黄的是个金人,穿白的是个银人,家道自此富裕[1]。
其次,明清小说中金银变化母题传闻中,银子变化得最多、最常见的形态恐怕就是白鼠。清人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十九回写冷于冰作法将贪官库银弄出,吩咐猿不邪等用白面捏做成老鼠,朝向平凉县知府衙门,化作青烟而去。而冯剥皮家的银子都化为老鼠飞走,拯救了凉州一府的黎民百姓。上述母题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表现模式的必然。白,契合银的颜色;鼠,似凸现了银成精后的神貌机灵和动作敏捷,同时又以藏银的所在多为地下、库府中有关--这也正是老鼠的惯常出没之地。以致民间竟有白鼠与藏银间存在必然联系的信奉。王圻纂集《稗史汇编》卷五引《葆光录》就说陈太家贫,但因供奉一僧三载,僧允以金为报,于是夜见一白鼠,雪色,缘其树,或上或下,忆起了有白鼠处即有藏的谚语,果掘得金。
其三,出现了银母、银树的传闻,褚人获《坚觚余集》卷二引《谢氏诗源》载:"薛琼家贫,苦无以养。有一老者以物与之,曰:'此银实也,种之得赡汝亲。'琼如言种之。旬日发苗,又旬日生花,花如钿螺,又旬日结实,实如樱李。种而收,收而复种。一岁之间,所得银实无限。琼曰:'真仙所赐,我岂可以自封!'凡有亲而不能养者,皆遍周之。"故事浓缩了时间,内容不仅与西域幻术母题融合,又与道教仙乡洞穴等传说有关。相信银精能如同种子、植物一般生长,将它附着在更为神异的母题上殖生,表达了盼望财富迅速积累增殖的强烈愿望。值得注意的是,收获银子后的用场,毕竟离不开行善及助人行孝。似乎若不如此,则暴得大财不祥。
其四,突出了金银意象在人心中的情感价值。落魄道人《常言道》第一回称时伯济祖传的金银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无远不往,无幽不至,上可以通神,下可以使鬼。系斯人之性命,关一生之荣辱。危可以安,死可以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故人之忿恨,非这个不胜;幽滞,非这个不拔;怨雠,非这个不解;命闻,非这个不发;真是天地间第一件的至宝……"实际上说的是金银本身。而渲染金银钱的功能,当本于西晋鲁褒《钱神论》的原创之语:"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清人李修行小说《梦中缘》第十回写吴瑞生逃难时拾到一布袋银子,紧接着就赋有咏叹,极符合人物心理,又投契阅读者的感受。清人以"银"为核心意象及"一字题"加以歌咏的,与千载之上以"钱"为题的几乎如出一辙。钱置换为金银,在货币流通作用上庶几一致,但在清人这里,银子却得天独厚,后来居上,于是对它予以歌咏,一唱三叹,也显然较前每具出蓝之色。如此,不仅金银流通功能情感化了,人们满心崇拜的情意表达也充分地仪式化了。
日本学者小野四平评论《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故事中人物语"横眼凡民,只知爱惜钱财,焉知大道"时指出:"这一段可视之为对当时一般性经济观念挑战的话,不也就是成功地从对金钱着魔之中解脱出来的人,开始具有的独特之语吗?对于以上升的商业经济带来的活力为背景而形成的、被健康合理的金钱观所支撑的一系列小说来讲,在《杜十娘的故事》、《十五贯的故事》、《一文钱的故事》以及《杜子春的故事》等小说中看到的金钱观,在我们面前明显地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其中虽然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但都寄寓着对金钱的难以否认的阴郁暗影。这不就可以看作是写出了自明王朝专制政治中产生的绝对权威正面临崩溃、从烂熟不断堕入颓废的明末文化的本来面貌吗?或者可以认为,这正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民众忐忑不安状况毫不掩饰的表现。"[2]可谓持论有据,只是忽视了杜子春(基本是唐代故事的复述)、杜十娘故事说的是银子(包括珠宝),而另两者说的是钱,其间不是没有差别。后者以"钱"为计量单位而不是"银",才能更加强调出为了这身外之物的不值得。
其五,银自为该得者、有缘者所有。张培仁《妙香室丛话》、徐昆《柳崖外编》等故事对于先前母题进行了踵事增华。尽管干宝《搜神记》卷九写一寡妇得金以及鸠化为金钩飞入张氏怀中;洪迈《夷坚志》甲志卷一二也写林茂先见白衣小儿后掘得银孩儿数十枚,下皆刻"林"字,银精似乎早知其主,但这在明清人这里才普遍化。落魄道人《常言道》第二回写时伯济祖传的金银钱,"要遇了有缘的,总肯跟他",强调了"缘",体现了对于物我关系纽带的关注。而这一"缘"维系了主客、物主关系,其中所强调的获取银精的伦理裁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其六,对于行善得善报的发展和对善念不终者的讥讽。张培仁《妙香室丛话》卷一三"银童"条引《闻见卮言》称,黄豫松遇一童求附舟,舟人坚拒,童突入舱中,黄悯其无所归,乃携至家,变作银人。但后来,黄之子亵慢银童,童遂去,家亦渐败落。所谓银主宰人命运,实际上往往也正是故事中的人的道德行为主宰着自身的命运。银人物我关系中对人的品性的强调,并不是静止固定的。这一阅世之识颇为清醒,又极有儆世意义,它说明银钱的占有者们地位并不巩固。就像落魄道人小说《常言道》第二回写时伯济在一个店中歇宿,"看见一人自称钱神,厉声说道:'目下你的名儿不好,我与你要暂离几日。'醒来却是一梦"。梦果兑现。而唐人薛渔思《河东记》写盐商龚播在雨夜送人过江,到岸看是个金人;王仁裕《玉堂闲话》以孝义闻名的章乙家,收留少妇寄宿
【英文摘要】Many of the Ming and Qing novelists based their stories on the motif of gold and silver.In the continuing variation of this motif,they expressed an unexhausted longing for prosperity through human efforts.Closely related to the silver monetary system,this motive embodied a literary mysticism that reflected the economic demands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关 键 词】金银母题/明清小说/主题学/货币制度/商品经济gold and silver/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s/literary motives/monetary system/commodity economy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0)04-0057-08
本文所论的有关明清小说中金银变化母题与货币制度,以明清小说中的银子意象为主,视现有的材料和论题需要,也牵涉到金与钱,它们在古代统属货币,故而为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性及行文之便,也一并论之。
一、明清金银变化母题的丰富意蕴
金银变化母题构设的种种神秘联想,是呈历史性、动态性发展的。其中银精意象具有人格意志,对主人的选择性逐渐增强。这种选择起初是否定性的,即不为非其主者所有,后陆续增加了主观正面的性质,惩恶扬善、儆世劝诫的用意明显地呈现愈来愈强的趋势。但是,只有到了明清两代,这一母题才焕发出异常耀眼的光彩。
首先,是有关金人、银人的描写大大增多,并且总是与幸运得主的经济状况改善紧密联系起来的。明人周八龙《挑灯集异》卷六写陆东皋将金银铸成两个人形,由于受到金银人出走之忧,于是凿其脚趾,使之再不能出家门。除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入话的描写之外,《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也写王甲夫妇收留两个道士,天明见穿黄的是个金人,穿白的是个银人,家道自此富裕[1]。
其次,明清小说中金银变化母题传闻中,银子变化得最多、最常见的形态恐怕就是白鼠。清人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十九回写冷于冰作法将贪官库银弄出,吩咐猿不邪等用白面捏做成老鼠,朝向平凉县知府衙门,化作青烟而去。而冯剥皮家的银子都化为老鼠飞走,拯救了凉州一府的黎民百姓。上述母题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表现模式的必然。白,契合银的颜色;鼠,似凸现了银成精后的神貌机灵和动作敏捷,同时又以藏银的所在多为地下、库府中有关--这也正是老鼠的惯常出没之地。以致民间竟有白鼠与藏银间存在必然联系的信奉。王圻纂集《稗史汇编》卷五引《葆光录》就说陈太家贫,但因供奉一僧三载,僧允以金为报,于是夜见一白鼠,雪色,缘其树,或上或下,忆起了有白鼠处即有藏的谚语,果掘得金。
其三,出现了银母、银树的传闻,褚人获《坚觚余集》卷二引《谢氏诗源》载:"薛琼家贫,苦无以养。有一老者以物与之,曰:'此银实也,种之得赡汝亲。'琼如言种之。旬日发苗,又旬日生花,花如钿螺,又旬日结实,实如樱李。种而收,收而复种。一岁之间,所得银实无限。琼曰:'真仙所赐,我岂可以自封!'凡有亲而不能养者,皆遍周之。"故事浓缩了时间,内容不仅与西域幻术母题融合,又与道教仙乡洞穴等传说有关。相信银精能如同种子、植物一般生长,将它附着在更为神异的母题上殖生,表达了盼望财富迅速积累增殖的强烈愿望。值得注意的是,收获银子后的用场,毕竟离不开行善及助人行孝。似乎若不如此,则暴得大财不祥。
其四,突出了金银意象在人心中的情感价值。落魄道人《常言道》第一回称时伯济祖传的金银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无远不往,无幽不至,上可以通神,下可以使鬼。系斯人之性命,关一生之荣辱。危可以安,死可以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故人之忿恨,非这个不胜;幽滞,非这个不拔;怨雠,非这个不解;命闻,非这个不发;真是天地间第一件的至宝……"实际上说的是金银本身。而渲染金银钱的功能,当本于西晋鲁褒《钱神论》的原创之语:"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清人李修行小说《梦中缘》第十回写吴瑞生逃难时拾到一布袋银子,紧接着就赋有咏叹,极符合人物心理,又投契阅读者的感受。清人以"银"为核心意象及"一字题"加以歌咏的,与千载之上以"钱"为题的几乎如出一辙。钱置换为金银,在货币流通作用上庶几一致,但在清人这里,银子却得天独厚,后来居上,于是对它予以歌咏,一唱三叹,也显然较前每具出蓝之色。如此,不仅金银流通功能情感化了,人们满心崇拜的情意表达也充分地仪式化了。
日本学者小野四平评论《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故事中人物语"横眼凡民,只知爱惜钱财,焉知大道"时指出:"这一段可视之为对当时一般性经济观念挑战的话,不也就是成功地从对金钱着魔之中解脱出来的人,开始具有的独特之语吗?对于以上升的商业经济带来的活力为背景而形成的、被健康合理的金钱观所支撑的一系列小说来讲,在《杜十娘的故事》、《十五贯的故事》、《一文钱的故事》以及《杜子春的故事》等小说中看到的金钱观,在我们面前明显地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其中虽然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但都寄寓着对金钱的难以否认的阴郁暗影。这不就可以看作是写出了自明王朝专制政治中产生的绝对权威正面临崩溃、从烂熟不断堕入颓废的明末文化的本来面貌吗?或者可以认为,这正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民众忐忑不安状况毫不掩饰的表现。"[2]可谓持论有据,只是忽视了杜子春(基本是唐代故事的复述)、杜十娘故事说的是银子(包括珠宝),而另两者说的是钱,其间不是没有差别。后者以"钱"为计量单位而不是"银",才能更加强调出为了这身外之物的不值得。
其五,银自为该得者、有缘者所有。张培仁《妙香室丛话》、徐昆《柳崖外编》等故事对于先前母题进行了踵事增华。尽管干宝《搜神记》卷九写一寡妇得金以及鸠化为金钩飞入张氏怀中;洪迈《夷坚志》甲志卷一二也写林茂先见白衣小儿后掘得银孩儿数十枚,下皆刻"林"字,银精似乎早知其主,但这在明清人这里才普遍化。落魄道人《常言道》第二回写时伯济祖传的金银钱,"要遇了有缘的,总肯跟他",强调了"缘",体现了对于物我关系纽带的关注。而这一"缘"维系了主客、物主关系,其中所强调的获取银精的伦理裁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其六,对于行善得善报的发展和对善念不终者的讥讽。张培仁《妙香室丛话》卷一三"银童"条引《闻见卮言》称,黄豫松遇一童求附舟,舟人坚拒,童突入舱中,黄悯其无所归,乃携至家,变作银人。但后来,黄之子亵慢银童,童遂去,家亦渐败落。所谓银主宰人命运,实际上往往也正是故事中的人的道德行为主宰着自身的命运。银人物我关系中对人的品性的强调,并不是静止固定的。这一阅世之识颇为清醒,又极有儆世意义,它说明银钱的占有者们地位并不巩固。就像落魄道人小说《常言道》第二回写时伯济在一个店中歇宿,"看见一人自称钱神,厉声说道:'目下你的名儿不好,我与你要暂离几日。'醒来却是一梦"。梦果兑现。而唐人薛渔思《河东记》写盐商龚播在雨夜送人过江,到岸看是个金人;王仁裕《玉堂闲话》以孝义闻名的章乙家,收留少妇寄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