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的金银变化母题与货币制度(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财的态度挂上了钩。

  有钱财总想化为金银储藏,而有藏宝便有掘藏,因而明清小说中描写掘藏获宝、发迹变泰的母题十分活跃。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卷二一、卷二六,《三刻拍案惊奇》卷二四等卷中,就有类似描写多处。

  佛经也早有掘藏发迹的记载。元魏译经说,贫穷的檀腻@⑤多次无意中遭祸,被捉获送至王处,一路上遇到雉及毒蛇等要求他代问疑难问题,他都照办了,于是王将树下釜金告知并相赠,他"掘取彼金,贸易田业,一切所须皆无乏少,便为富人尽世快乐"[14]。不过,埋藏金银的动机与隐秘方式,似主要来自于先秦帝王墓葬厚藏的死后享用理想与相关必要的防范措施,后世依然。有关金银变化的母题还将掘钱描写泛化。徐岳《见闻录》载巨商汪懋德窖中元宝出走,又一人窖金于瓮中变为蛤蟆,咯咯叫跳而去,"余独怪此物之性,所亲近者皆猥琐贪鄙之徒,见慷慨丈夫则匿迹远遁,每深恶之"。借题发挥,揭露了金银的罪恶。

  然而,掘藏的痴想并不是都能实现的。潘纶恩《道听途说》卷三写村学究包某偶见两白鼠相逐入莲座侧,便假意与妻纷争,披发入庵,他耐不住佛门孤寂,又乞讨至死。包某追求的过程否定了初衷,失去了身家。故事讥讽掘藏世风,劝诫安分守己、勤劳致富,有着极强的反讽意味和儆世意义。

  可是,虽说中古译经之于母题确立是根本性的,但是,明清通俗小说及传闻,却将幸运获得金银看成是人世莫大的幸福,期待着通过平凡人的平平凡凡的善行来得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不符合市民理想和生活阅历的东西,则是毫不客气地予以改造甚至摒弃。像佛经元典中,母题总是教训了国王,而明清的相关母题于此却不敢也不屑稍有涉及,却只是向市民阶层发家致富理想上靠近。其中所提出的幸运与不幸、幸运的长久与否、财富之于幸福等重要问题,表现了市民的企盼和下层社会对于发迹变泰的理解--不是苦心孤诣地经营扩大再生产,而是期待着不劳而获;即使是经商也靠着侥幸,如同《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又像《辽阳海神传》等同类故事那样。而鼓励这种期望侥幸、坐享其成的生活态度,无疑也有着保守落后的一面,其具体指向是享乐消费,而不是扩大经营,勤劳致富,因此,这些都未必值得提倡。


  五、母题的深层文化启示及其结构功能

  明清小说金银变化母题的文学功能,首先是提出了穷人一旦骤富后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坐花散人小说《风流悟》第一回,写曹有华夫妻同梦一白衣童子,一黄衣童子,果从床下掘出大堆金银。但其子曹孟瑚长大后因不满于现婚姻,竟被恶友设计骗去许多银子。这一教训使曹孟瑚训导四子都读书进学,诗礼传家。小说开篇以带有神秘色彩的银精显灵、暴获金银,构成了浪子回头主题的重要母题契机,从而尖锐地提出了由穷变富后个体如何适应、如何支配财富、如何消费的价值观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不离安于物质现状、抑制个体情欲的伦理规戒。

  其次,借助于金银可变化的母题,有关行善、尤其是护坟修墓得到恩报以及墓葬不可侵犯的观念等,也衍发为相应的传说呈现。像《醒世恒言》卷一八中的施润泽拾银不昧,不仅避开灾祸,甚至别人家收藏的银子也化作八个穿白衣的小官人投来,真是"银子赶人,麾之不去"。明人陆粲《庚巳编》卷九载唐太宗昭陵附近村民取薪于山,逐白兔入巨穴,入隧道中为墓灯通了油路,得到银兔的酬报,但他贪恋其余更多的珠宝,以致走不出墓道,不见好就收,最终吃了官司。故事的新创意义在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即使是有恩于墓主的、曾经做过善事的人,得到相应回报后也不可过于贪婪,否则也不免会受到惩戒。银兔在这里成为墓主报恩的材料,又是巧妙地吸引人来修复墓中设备的使者。

  其三,对某些题材中独特情节的帮助。如公案文学中的官员断案,有时还借助这种银变异物的神秘信奉。如潘纶恩《道听途说》卷一写冤魂托梦,县宰查看死者遗孀居室似有秘密通道痕迹,于是假托见到白鼠,屋下必有窖金,当掘之。对这一有说服力的征兆及合理化建议,妇人反对也没有效果,后果然掘出被害者尸体。宰官"诈言白鼠以兴掘地之谋",成了破案的关键,而这一计谋是凭借官民认同的金银化鼠传说得以实现的。

  其四,明清小说中金银变化母题还体现并密切了神秘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关系,反映了现实经济需要和神秘想像的刺激是如何对审美创造产生影响的。金银变化母题集中体现了古人物我关系、需要与价值关系及伦理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李博(Th·Ribot)在《论创造性的想像》中指出:"拟人化是原始的方法,它是彻底的,它的性质永远不变……它赋予万物以生命,它假定有生命的甚至无生命的一切,都具有和我们相似的要求、激情和愿望,并且这些感情就像在我们身上一样,也都为着某种目的而活动着。"[15]类似金银变化这样的神秘性叙事母题,它作为神秘崇拜的艺术载体,又不断延伸着原始思维方式,使之持久地交织在中国古人的艺术思维中,并决定了相关理想愿望的叙事呈现,派生出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而这些故事又总是围绕在金银意象上,集中体现了华夏古人的审美心象和运思特点。在古代文学尤其是明清通俗小说中,类似金银变化这样的母题并不在少数,对它们加以整理分析,当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解释传统文学题材母题的深层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褚人获.坚瓠广集·金银山(卷六)[A].王文濡.笔记小说大观(第15册)[Z].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版,1984.427.
  [2]〔日〕内田道夫.中国小说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91.
  [3]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六)[M].济南:齐鲁书社,1993.360.
  [4]杂宝藏经·金猫因缘·元魏吉迦夜共昙曜(卷九)[A].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版,1990.491a-b.
  [5]刘守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98-102.
  [6]马鸣.大庄严论·后秦鸠摩罗什(卷五)[A].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版,1990.289c-290a.
  [7]杂宝藏经·波罗奈王闻冢间唤缘(卷九)[A].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版,1990.493c-494a.
  [8]梁僧mín@⑥,释宝唱,经律异相(卷四八引譬喻经卷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1987.
  [9]杂宝藏经·元魏吉迦夜共昙曜(卷四)[A].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版,1990.471a.
  [10]孙逊师.论金瓶梅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严重缺陷[J].学术月刊,1980,(11):65-72.
  [11]张籍.送邵州林使君[A].张籍.张籍诗集(卷四)[Z].北京:中华书局,1959.58.
  [12]〔日〕百濑弘.清代西班牙元的流通[A].南炳文,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C].北京:中华书局,1993.467-468,449-486.
  [13]沈端民.只有金银忘不了--谈《红楼梦》对金银作用的阐发[J].社会科学战线,1998,(4):138-147.
  [14]贤愚经.檀腻@⑤品第四十六·元魏慧觉[A].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版,1990.428b-429b.
  [15]〔法〕李博.论创造性的想像[A].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委会.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84.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辶加(橘去木)
   @②原字口右加唐
   @③原字木右加丑
   @④原字马右加交
   @⑤原字革右加奇
   @⑥原字曰下加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