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边缘问题的实质与走向探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当人们为改变现实处境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微甚至白费功夫时,一种莫名的挫折感与不公平感油然而生,强烈的救赎愿望撕扯心灵,也撕裂现实。人们在现实与世俗处境中的艰难遭遇,往往倾向于寻求精神世界的救助与安抚。宗教作为精神世界的世袭统治力量,包括邪教与极端宗教,通过极端教义掌控人们的救赎意愿,并进而发展成有组织、有预谋、不顾一切的言论与行为,向现实世界发起"拼命"的攻击,意图再造或者寻求属于一个他们自己的"美好天国".也因此,教派冲突成为可怕而无情的杀戮机器,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无数次残杀。民族冲突同样可怕而无情,当边缘族群运用极端民族主义进行动员,虚拟出族群之间的不公与仇恨时,边缘地带便成为血腥仇杀的战场,最终以"革命者"的姿态向权力中心推进。当宗教与民族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对现实的反叛、对现存秩序的挑战将得以空前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的令人恐怖的力量。

  在此意义上,当边缘族群的生存遭受危机时,"如果在民族之外再加上其他渴望的对象---种族、宗教、阶级---那种力量将是无与伦比的".所以,盖尔纳也才鲜明地指出,"民族和阶级单独似乎都不是政治催化剂:只有民族-阶级或者阶级-民族,才是政治催化剂".而宗教的作用也大致如此,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所有因素中"脱颖而出",成为强化冲突甚至暴力的助推剂,使得边缘民族的权力斗争问题更加棘手。

  宗教一方面教人行善施仁,一方面又深深卷入权力的斗争之中。正如一位学者指出,"当一个宗教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或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时,这样的宗教就要为其所在的国家效力".因此,尽管几乎所有宗教都崇尚爱: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伊斯兰教崇尚兄弟友善、佛教的慈悲怜悯之心,但宗教本身绝不会置身暴力之外,当然也不会置身于权力之外。通常意义上讲,宗教所关怀的是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或者说来世理想世界,其目标就是要消除暴力、化解冲突、实现和平,将人类文明建构成一个永恒的和乐世界、天堂王国或者极乐净土.但是,考察历史和现实,不难发现,宗教并非与暴力、战争、冲突等人类社会的伤痛绝缘,反而时常与其站在一起,基督教十字军东征、伊斯兰圣战、佛教护法护教斗争等都曾在人类社会相继登场。因此,人类社会的困境就是,一方面通过宗教寻求对现实的解脱与救赎,一方面又以宗教极端的狂热投身于暴力冲突直至战争,造成一次又一次令人唏嘘的杀戮,造成人群之间更加强烈的对立与仇恨。9·11事件以来,西方社会与伊斯兰世界的激烈对立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而如今伊斯兰国(IS)在民族国家眼皮底下的猖狂更令世人警醒。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当宗教裹挟民族、发展、边缘或阶级问题时,其极端思想的暴力性将无可避免,"宗教暴力来自于宗教本身,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宗教经典、教义、传统和信仰之中".于是,宗教成为既拥有丰富的和平理念,同时又孕育着极端暴力思想的复杂土壤。"政治的索求往往可以用宗教行为来达到,当宗教被政治斗争所利用,或宗教运动本身成为政治运动时,暴力就会以十倍百倍的力量爆发出来".虽然这种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宗教因素在边缘民族群体为权力而进行的斗争中所起的催化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

  宗教因素在边缘民族的生存活动中,还有比较温和隐秘的一面。在中国云南,这一西南边缘地带,宗教已经深入到少数民族村落,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一部分。有学者基于对云南福贡傈僳族村寨中基督教的考察指出,"基督教不仅为傈僳村民提供了神学意义上的个人救赎,还全面渗入了他们的个体和家庭生活中,在重要的人生仪式和日常生活中有着直接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社群的基督教会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乡村社会中日益稀缺的公共生活空间,并在乡村社会的具体运作中构成了社区互动和治理的组织基础和资源".不难想象,当傈僳族村寨居民们为了生计而奔波之时,其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已悄然由宗教来进行支配。在当地,婚丧嫁娶等传统上由世俗力量调节的人生仪式逐渐演变成宗教仪式,而且只有基督教教众才能享受到诸如在教堂结婚、由牧师安葬等宗教权利,对于世俗社会而言,这多少显得有些另类,而且无形中强化着隔阂与对立。如果加上族群成员对自身权利与利益的争夺,很有可能会影响当地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凸显边缘民族的弱势与差异,淡化对国家的忠诚与扞卫。宗教在边缘地带的渗透应该引起人们的警觉,教人行善值得鼓励,但裹挟宗教利益、政治权力争夺的极端行为也必须得到遏止。文章中不对此议题深入阐述,有待进一步观察与实证。

  在一系列宗教现象的背后,是边缘族群对自身弱势境遇、悲苦命运的救赎与呼声。当民族主义与宗教教义都趋于温和时,政治体的稳定得以延续和维持;当民族主义与极端宗教思想裹挟一道时,会形成威胁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恐怖力量。我们要思考的正是如何化解在边缘地带所存在的这种危险。

  三、结论:为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群体对于边缘成员的宽容度,也就划定了该群体的边界".民族国家对于边缘民族的宽容程度,也就划定了该共同体的安全边界。边缘及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稳定,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安宁。在民族国家之间、边缘与中心之间所产生的问题,本质上是为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归结为以权力所界定的利益的争夺,具体体现为资源与机会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在结构性因素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情况下,民族冲突的根本目标不是要求民族分离,而是要求公平地分享权力、权利和利益".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而言,民族冲突的根本目标或许也如此,他们所伸张的是公平地分享同属一个国家共同体的权力与权利。边缘境遇中的民族主义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便是运筹边缘成员的挫折感、被剥夺感以及不公平感,从而增加其在权力和权利斗争中胜算的筹码。制造不公、制造阶层固化、制造差距、制造恐惧,对于一个政治体而言,是极为危险的举动,而对于一个国家,则无疑会是分裂、灭亡的序曲。

  "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维护边缘民族的利益、扞卫边疆地带的稳定,事关国家存亡、人民福祉。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边疆必须坚固而稳定。边缘既指空间上的边远边疆地区,又指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边缘处境。地理的边缘可以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鼓励人口往来(交流交往交融)等方式进行调和,拉近距离,增进认同。文化、经济、社会与政治等方面的边缘就需要继续在尊重国家一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鼓励边缘民族的健康自由发展,赋予其在发展经济、弘扬文化、社会建设以及政治自由等方面更多自主权,从政治权力的角度来弥补边缘者客观与主观落差,从而真正实现一体共存的民族国家认同。同样,在多元文化政策与政治自主权力的实践中,要防止一劳永逸、光说不练的思想,防止"多元"最终演变成"边缘",防止落入"多元单一文化主义"的陷阱。实现民族与国家的一体是完全可能的、可行的,而使一体建构得以持续的关键还需要在权力体系中,妥善处理正义、公平、合法性、合目的性等核心问题,使其国成为温暖的国度,使其族成为特色的族群。

  实际上,"既有政治经济的统一又有文化的多样是可能的事,奥匈帝国时代就是这样。而我们最终的设想也是如此,充分满足的国家民族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其他国家民族保持适意程度的多样而和平共存。

  坦白说,目前的走势却是反方向的:一些弱势的少数族群以尖锐的、甚而专横的姿态迫使别人承认他们的权益".一致性基础上"适意程度的多样"当然是民族国家的美好愿望,而其反面则是民族国家的噩梦。作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参数,政治经济的统一和稳定必须得到维护,关键是,如何确保边缘地带不被民族与宗教二者极端的结合所绑架,实现统一与多样的可能?通过比较,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三方面的观照,以实现国家、权力、法治的现代化,进而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与国民的和谐生存。

  第一,以国民命运共同体为依归,进行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与国家建构。充分发挥国家建构的引领作用,通过教育与公民文化的培育,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成为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多民族团结、建设大一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主义在中国语境中实质是国族主义,即以中华民族为落脚点的国家民族建构,而非56个民族单位的族群政治建构。因此,民族主义的使命达成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未能有效整合边缘边疆地区民族的国家认同,这使得民族认同、宗教认同等极易乘虚而入,人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形是极端势力的插足,使得边疆民族的生存在国家忠诚缺失之时失去方向,走向反面。这将导致面向国家中心的向心力受到削减。"民族主义者一般都会抨击政治权力的分配和政治疆界的实质,但是他们绝少为既不存在权力、又没有疆界的现象而哀叹".因此,一方面,要从主观建构上下功夫,建构国家认同与基本价值观,将命运共同体、大家庭意识播种在每一个国民心中,命运与共,风雨同舟,共享安全繁荣,共担风险挑战。另一方面,从客观处境上入手,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差距,强化国家认同,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落到每一个国民身上,稳步兑现日子越来越好的承诺。

  第二,将权力放置于国民至上的主体地位,让民本思想指导权力实践。权力是人民赋予,必须履行"权为民所用"的政治宣言,代表人民行驶权力、管理国家、创造福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好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原则,切实赋予人民做主的自由与权利,提高人民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能力,同时为此创造一个安全、安定、安宁的生存环境。要规范国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不能搞"一窝蜂",也不能搞暗箱操作,科学设计人民代表制度,让人民的力量在权力体系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确保合法性地位的可持续。国家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权力体系的最高地位,人民也要始终把国家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而不是诉诸宗教与民族,或其极端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民本思想要不断发扬与完善,尤其涉及到边缘民族的发展问题时,要给予更大的宽容、更多的支持,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取信于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以国家忠诚凝聚民心民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