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句用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之间在性状、程度上的差异。它是人类言语交际中极为重要的句型,因此也就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史记》比较句的全面考察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本文研究《史记》[1]中的比较句,一则是因为郭锡良先生曾经说过:“汉语语法史需要建立在专书语法研究、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上”[2];二则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能够代表当时文学语言的面貌”[3].《史记》是西汉时期的鸿篇巨制,比较句门类齐全,用例十分丰富。
此前,章新传专门考察了《史记》中含“於”的比较句[4],其还分别论及《史记》中的“比”字句[5]、平比句、较比句和差比句[6];赵良剑研究了《史记》中的“於”字句、“如”字句与“比”字句以及“孰与”句[7];黄晓惠[8]、史佩信[9]大致描述了“比”句的历史演变轨迹。以上研究成果为本文作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给予了颇多有益的启迪。本文拟采用定量与定性、描写与解释、语法研究与语义研究、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史记》的比较句,以期使汉语比较句的研究更加臻于完善与科学。
本文涉及的比较句结构形式的符号主要有:X(比较主体)、Y(比较基准)、W(比较结果)、NP(名词或名词性短语)、VP(动词或动词性短语)、AP(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NUMP(数词、量词或数量短语)、()(某项可以省略)。
一、《史记》的极比句
所谓极比句,就是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指出程度最高的那一个的句子[10].《史记》极比句共240例。
(一)《史记》极比句的结构形式
1.“最”字极比句
《史记》中“最”字极比句共有74例。其基本结构形式是X+W,其中的“W”由“最+AP/VP/NP”构成,具体有以下结构形式:
(1)X+最+AP
此式共45例,占“最”字极比句的60%,占全书极比句的19%.
例1: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1]236
例2: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1]420
例3:智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强。[1]1686
能充当式中AP的形容词全书有16词45例:“贵”(3例)、“长(zh?ng)”(5例)、“强”(4例)、亲(7例)、“少(sh?o)”(4例)、“贤”(5例)、“良”(1例)、“小”(1例)、“大”(6例)、“吉”(1例)、“高”(1例)、“悲”(2例)、“幸”(2例)、“盛”(1例)、“多”(1例)、“强大”(1例)。
(2)X+最为+AP
此式共7例,占“最”字极比句的9%,占全书极比句的3%.
例4:(燕)最为弱小。[1]1562
例5:王最为大。[1]2891
例6:武帝即位,吏治尚谨甚,然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1]3135
能充当式中AP的形容词及其短语全书共有7个词语7例:“暴酷骄恣”“饶益”“弱小”“长(zh?ng)”“简易”“暴”“大”各1例。
(3)X+最+VP
此式共9例,占“最”字极比句的12%,占全书极比句的4%.
例7: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1]397
例8: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1]1682
例9:赵穿最有功。[1]1673
能充当式中VP的动词及其短语全书共有9词语9例:“宜称王”“居齐东北隅”“爱”“爱少子弘”“比其羸弱者”“有功”“好学”“宠”“胜”各1例。
(4)X+最+NP
此式11例,占“最”字极比句的14%,占全书极比句的5%.
例10: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怀王最少子,爱幸异于他子。[1]2082
例11: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1]2166
例12: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1]2591
能充当NP的名词及其短语全书共有6个词语11例:“下”(2例)、“下者”(1例)、“后”(5例)、“后者”(1例)、“其后”(1例)、“少子”(1例)。
(5)X+最为+NP
此式2例,占“最”字极比句的3%,占全书极比句的1%.
例13: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1]3162
例14: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1]2348
能充当NP的名词及其短语全书共如上2个词语各1例。
2.“至”字极比句
《史记》中“至”字极比句共有48例。其基本结构形式为X+W,其中的“W”由“至+AP/VP/NP”或者“AP/VP/NP+(之)至”构成,具体有以下结构方式:
(1)X+至+AP
此式9例,占“至”字极比句的19%,占全书极比句的4%.
例15:王遇晋至厚。[1]1665
例16: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1]1973
例17: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1]2946
能充当VP的有“厚”(1例)、“大”(2例)、“圣”(1例)、“高”(1例)、“强”(2例)、“尊重”(1例)、“不才”(1例)等7个词语9例。
(2)X+至+VP
此式2例,占“至”字极比句的4%,占全书极比句的1%.
例18: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1]3186
例19: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爱憎之至变也。[1]2154
能充当VP的全书共如上2个词语各1例。
(3)X+至+NP
此式2例,占“至”字极比句的4%,占全书极比句的0.8%.
例20:太伯可为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不得而称焉。[1]1475
例21: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1]2136
能充当NP的全书共如上2个词语各1例。
(4)X+AP/NP+(之)至
此式11例,占“至”字极比句的23%,占全书极比句的5%.
例22: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1]1453
例23: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1]1913
例24:故云福之至也,人自生之;过之至也,人自成之。[1]3233
能充当AP/NP的有“直”(1例)、“平”(1例)、“方圆”(1例)、“短”(1例)、“义”(1例)、“福”(1例)、“过”(1例)、“德”(2例)、“礼1”(例)、“乐”(1例)共10个词语11例。
3.“极”字极比句
《史记》中共有“极”字极比句18例。其基本结构形式为X+W,其中的“W”由“极+AP/VP/NP”或者“AP/VP/NP+(之)极”构成,具体有以下结构方式:
(1)X+极+AP
此式1例,占“极”字极比句的5%,占全书极比句的0.4%.
例25:人皆以斯极忠而被王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1]2563
能充当AP的全书仅如上1词1例。
(2)X+极+NP
此式2例,占“极”字极比句的11%,占全书极比句的1%.
例26: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之礼,非极味也。[1]1184
能充当NP的全书仅如上2词(“音”“味”)各1例。
(3)X+NP/AP/VP+极
此式6例,占“极”字极比句的33%,占全书极比句的2.5%.
例27: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1]3199
例28:言不可极,极之而衰。[1]3199例29: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1]2547
能充当NP/AP/VP的有“酒”(1例)、“乐”(2例)、“物”(1例)、“言”(1例)、“富贵”共5词6例。
(4)X+NP/AP/VP+之极
此式9例,占“极”字句的50%,占全书极比句的3.7%.
例30:礼者,人道之极。[1]1172例31:天者,高之极。[1]1172
例32:至治之极,邻国相望……[1]3253
能充当NP/AP/VP的有“人道”“高”“下”“明”“治”“广大”“道”“数”“天道”等9词语各1例。
4.“第一”“冠”字极比句
此类极比句共12例,各有一种结构形式。
(1)“第一”极比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为X+W,其中的“W”可由“NP+第一”构成,具体结构形式为X+NP+第一。
此式8例,占全书极比句的3%.
例33: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1]2018
例34:乃赐婴县北第第一。[1]2667
能充当NP的有“功”(5例)、“位次”(1例)、“第”(1例)、“对(对联)”(1例)共4词8例。
(2)“冠”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为X+W+Y,其中的“W”可由“NP+冠”构成,具体结构形式为X+NP+冠+Y.此式4例,占全书极比句的1.6%.
例35: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1]2020
例36:(灌夫)名冠三军。[1]2853
例37:吴楚军时,弓高侯功冠诸将。[1]2636
能充当NP的有“功”(2例)、“位”(1例)、“名”(1例)共3词4例。
5.“莫”/“无”字极比句
《史记》中“莫”/“无”字极比句共83例,主要有下列几种结构方式。
(1)莫/无+AP+于+Y
此式中的“莫”/“无”即为X,表否定的任指,AP充当W.此式19例,占“莫”/“无”字极比句的23%,占全书极比句的8%.
例38: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1]436
例39:当今之时,山东建国莫强于赵。[1]2247
例40: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忧矣,莫高于俭。[1]2963
例41: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1]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