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女性声音的论文(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10-03

  二是对女性写作的排斥。在男性主流社会语境中,女性写作为女才的体现,总体上不但得不到鼓励,而且要受到排斥。在封建时代官方力倡理学的背景下,女儿们以大胆言“情”的目光赞美《牡丹亭》,这毕竟是有离经叛道色彩的。当年,对吴人刊印三妇评论,就有人说三道四:“康熙间武林吴吴山有《三妇合评牡丹亭》一书……鄙见论之,大约为吴山所自评,而移其名与乃妇,与临川之曲,同一海市蜃楼,凭空驾造者也。从来妇言不出阃,即使闺中有此韵事,亦仅可于琴瑟在御时,作赏鉴之资,胡可刊版流传,夸耀于世乎?且曲文宾白中,尚有非闺阁所宜言者,尤当谨秘;吴山欲传其妇之文名,而不顾义理,书生呆气,即此可见也。是书当以不传为藏拙。”在道学家的诫尺下,“有非闺阁所宜言者”的女性评论被视为违逆妇道的不良产品,其丈夫刊印她们的评论也是悖礼之举;即使退一步讲,女性作为跟“家门外”社会绝缘的“家门内”群体,其写作也不过是“家门内”的消闲之物(所谓“绣余之作”),若跨出闺阁绣楼拿到“家门外”去广泛传播是万万不可以的。在权力话语的主宰下,男性化书写对女性笔墨的覆盖乃至删节,导致女性其人其作在历史上总是载之甚略乃至湮没不彰,对此不满的清代陈芸在自序《小黛轩论诗诗》中就指出:“嗟夫!妇女有才,原非易事,以幽闲贞静之枕,写温柔敦厚之语,葩经以二南为首,所以重《国风》也。惜后世选诗诸家,不知圣人删诗体例,往往弗录闺秀之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古代文学史上。“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鱼玄机《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朱淑真《自责》),古人这几句诗,从受压抑的女性心理角度讲述出女性写作受拒斥被边缘化的状况。

  回眸百年中国现代史,你会发现,以女性创作为视点的“中国女性文学史”已出版多部,但迄今尚无一本“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史”。其中缘由何在,从事文论研究和性别研究的学人们应该好好琢磨。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若是再作深入透视,对女性批评史的关注之所以远远迟于对女性创作史的关注,恐怕跟社会观念上某种将男女二分绝对化的性别本质主义(gender essentialism)陈见亦不无瓜葛,这就是所谓男子代表理性而女子代表感性,男子擅长逻辑思维而女子偏重情感体验。这种人为的划分,并非基于平等意识,而是带有等级制色彩的,犹如世界各地谚语“好女人没有大脑”(荷兰)、“女人只有半边大脑”(阿拉伯)、“铜头男子胜过金头女子”(哈萨克)、“智慧于男人,好比情感于女人”(日本)等等所言。文学批评话语,文学理论构建,主要涉及理性思维、逻辑论析,在排斥“第二性”的传统社会观念中,此乃男子汉大丈夫所擅长的,所以文学批评史理所当然地要奉他们为主角;至于女子,大多数由于性别预设和教育分工而过早闭塞了她们这方面才能,即使少数人有此言说和声音,要么被视为对男性话语的鹦鹉学舌,要么被看作人微言轻而不登大雅之堂,被权力话语划归另类阵营的她们自然进入不了史家笔下的文学批评正史。这种情况不免使人联想到自然科学领域,当代女性主义科学批评运用“gender”概念考察和反思科学话语中的性别轨迹,质疑了主流科学的男性化倾向,分析了阻碍女性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原因,发现历史上流行一种建立在两性等级制上的二分法,即把理性与情感、智慧与自然等对立起来,并在隐喻结构中将理性、智慧归结为男性的而将情感、自然归结为女性的。按照性别批评,这种基于性别陈见的本质主义两分观务必受到批判,这种把认知才能仅仅标榜为“男性思维”的偏见也务必唾弃,因为科学研究没理由在性别上设防,这里本该是“男性和女性共同施展各自认知才能的领域”。今天,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以质疑主流化男性传统为前提的重新认识、叙述和书写。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