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论作为原初科学的哲学(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的另一个特征。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这是由于采纳了理论态度(假设、预设、辩证)优先性以及对生活体验的客观化所导致的(GA56/57—59, 76, 61)。[8] 

海德格尔对价值形而上学的批判的、目的论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系统的批评,这引起了对认知和思维的方法论意识;它表明有必要中断理论态度的优先性,并因此表明回到前理论态度和生活经验的途径,而理论态度就是植根于这种前理论态度和生活经验之中的。目的论方法充满了各种假设;作为原初科学,哲学不能从心理学中推导出来,因为后者是一门具体的、经验的科学,因而是基于假设的科学。文德尔班和里凯尔特的价值哲学的目的论方法对于原初科学的理念来说是不够格的。原初科学是非假设的,它达到了原初现象。总之,根据海德格尔最彻底的批评,这种方法论上的混乱以及采用批判的目的论方法及其价值哲学,其原因是因为这个方法没有把握到本体论境域,即所有哲学问题都涉及到的存在维度的原初本性,并且从根本上割裂了存在(Sein)与价值(Wert)(GA56/57—54, 55, 52)。目的论方法被存在与价值之间的分离强烈地吸引住了,它摧毁了两者之间的连接通道,只守住一方,即倒向价值一侧,并将哲学改造为价值哲学。价值并不同于“应当”(Sollen),它甚至缺少一个存在(ein Sein);并不是每个“应当”都建基于一种价值,甚至存在也可以是“应当”的根基(GA56/57—46)。“是真实的”(Wahrsein, aletheia)并不等同于“是一种价值”(being-a-value);尽管价值在真理的历史构成上起了作用(GA56/57—49)。“我体验(erlebe)价值,我生活(lebe)在作为真理的真理中”(GA56/57—49)。真理并不能通过价值体验来获得。根据海德格尔的批评,价值对存在的优先性是新康德价值哲学的终极预设。“应当”现象,真理与价值之间的联系,它们与存在的联系,即它们的存在论维度,在目的论哲学中都是未经考察的。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真正原初的,它们并没有达到原初现象的范围,仅仅是对它们作了一些未经考察的预设。海德格尔批判性的思考揭穿了这些预设,并且希望通过中断理论态度对前理论态度的优先性以及恢复思维和认知的存在论根基,来克服这些预设。按照这种方式,他对方法的探求,对作为原初科学的哲学的新界定的开展,成为对哲学本性的重新思考,对思想任务的重新理解。 

b)海德格尔将哲学的本性界定为原初科学的方式并不是要在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在实在论和唯心论之间做出选择,而是要克服实在论与唯心论之间的二元难题。对前理论态度和理论态度[的区别]的强调并不意味着要在批判实在论和唯心论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事实上,这是海德格尔发现和揭示它们对哲学原初性的共同误解,以及它们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上的缺陷的方式。海德格尔思想的这些方面集中在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和对理论态度的优先性的预设[的批判上],它们清楚地表明了他进入现象学的方式,以及作为现象学的原初科学的想法。 

作为一种揭示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关于众理论的理论,现象学尽量要达到原初境域(the primordial sphere)。它希望返回到作为现象的生活体验(即当这种体验与生活的联系还未中断的状态),回到生活体验的现象。然而,对生活体验的知识被理论境域所阻碍,这种境域在批判实在论以及批判唯心论中实行普遍的统治,并且被不合理地绝对化,而这两者(即实在论和唯心论)又都被自然科学所影响(GA56/57—87)。生活体验(Erlebnis)不止是一个过程(Vorgang),而更是一种缘构发生的事件(Ereignis)(GA56/57—73~75)。完整的生活体验包括主体或“我”、提问者的态度和角色(其中包括了一种好奇感),与在这种经验中被直接给予的原本意义的统一。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原本形态,它先于旁观者的理论化观点。科学,如自然科学,都是对生活体验的客观化和分割、“理论化”和分析,从而偏离了生活经验,有时甚至是排除了这种经验;它是对于对象和事物的认识。理论态度并不是生活的常态,而是其例外;围绕着我们的世界的生活体验才是生活的本性(GA56/57—88, 98)。在最终的意义上,理论化态度以及它在哲学和科学中的优先性所引起的基本问题,就在于它误解并遗忘了它在“生活”中自身的根基与源头(Ursprung)所在(GA56/57—91, 96)。经验(Erfahrung)科学和哲学反思都预设了世界中的生活经验。原初科学即现象学是揭示生活体验和生活世界的方法(GA56/57—98, 127)。 

c)原初的、前理论的揭示如何可能呢?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对该问题的回答并不在于一种“理论的理论”或“理论状态中的理论”,而在于学会去看我们“如何”在看,即根本地中断所有理论上的意见或偏见(Vormeinung)。这种对任何理论上的事先判断和先有观点的辨认与排除,可以看作是通向胡塞尔建立的现象学方法的大门或初始阶段。该方法的关键作用正是在于让我们看到活生生体验着的姿态(das erlebende Verhalten),它很不同于对于对象领域的客观化认识(GA56/57—98)。 

然而,生活体验变成了通过反思而被观察(感知)的经验。根据胡塞尔,我们知道只有通过反思性的体验行为才能知道过去生活体验流(GA56/57—99)。对生活经验的反思,将生活经验转变为一种被观察的经验,甚至反思自身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因此它可以被反思性地考察,这样以至无穷。“现象学方法通过反思行为前进” (GA56/57—99)。因此,根据海德格尔的看法,反思自身属于生活体验领域,它是生活体验的一个基本特性。在反思中,生活体验流成为可描述的。因此,生活体验科学是一种描述性科学,它的特征在于采用描述性反思的方法。根据胡塞尔的看法,每种描述性科学都是在其自身中得到辩护的(GA56/57—100)。因此,很明显,按这种方法,“感知”、“回忆”、“再现”、“判断”等生活体验以及“我”、“你”、“我们”等个人体验,都成为可描述的。这些体验可以通过提出并阐明“在它们中存在什么”来得到解释(GA56/57—100)。这种描述性方法不同于心理学解释,因为它不参考任何生理过程和身体特性,它不包含任何构造假设,而只尊重生活体验;解释只以生活体验为尺度,并且只信赖生活体验。 

描述性反思或反思性描述的方法是否适用于生活体验领域的研究?这种方法是否可以“科学地”通达生活体验?这些问题是海德格尔根据那托普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评提出来的。在海德格尔写1919年的讲课稿时,胡塞尔还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根据那托普的看法,生活体验“流”会因反思而终止,“不能直接把握生活体验”(GA56/57—101)。他认为描述已经包含了对概念的使用,这是“小前提”;它将某些事物翻录(Umschreibung)成普遍性;它预设了概念、抽象、理论和中介的形成(GA56/57—101)。反思不能穿越生活经验,它只能观看生活经验和它的意义。反思性态度指向对象,它使经验成为一种对-象(Gegen-stand)。理论行为不能重新激活生活经(体)验,相反,它会剥夺(“终止”)生活经(体)验。总之,无反思性的生活体验通过“看”的反思性转折变成了“被看”的经验(GA56/57—100)。 

那托普的批评来自马堡学派的基本观点。根据海德格尔,这种观点的特征是将理论态度“绝对化”(GA56/57—103)。因此只存在生活体验的间接把握,即只有主观的客观化(GA56/57—102)。根据那托普的看法,生活体验的绝对给予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当下、绝对可通达的,如现象学观点所宣称的那样。认知再现并照亮了经验。对那托普来说,利用重构的方法,生活经验的间接把握和客观化是可能的。 

d)那托普重构的方法是什么呢?反思性分析(比如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