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实是性(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方多停留一刻,而是四处打量、走来走去,力图要看见每一个东西。而海德格尔所提出的相反的概念是“停留”(Aufenhalt),即有所选择,有所坚持,有所深入,在合适的地方品味良久,咬住不放,而不是走马观花。
当时的哲学倾向是空的普遍性:它的任务是定义不同领域中的存在的整体,这些领域中的各自的意识,以及这两者的统一。哲学的主题是普遍的,是一,是存在的整体,这整体包括一切和统一一切。在这种对待存在整体的方式中,主要是排序整理和组织,而排序整理的维度标准是不变的,高于被排序整理的对象,是超时间的存在。在这种整理中,哲学统摄了文化的总体,成为了诸种文化体系所构成的一个体系。在这种整理中,哲学看到的是各种类型,上述历史文化哲学所提供的各种风格。这种哲学是为了历史中的无时间性或超历史的东西而努力,越过单纯的主观而走向客观。这种哲学用“我们大家……”这样的论述方式来提供一种安定可靠,从而想要成为一个合适的避难所,来抵御无家可归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
海德格尔认为在这种哲学研究的态度中,人的各自不同的存在被普遍化了,这种哲学的特征也是“无处不在而又无一处在”,在这里,观察者不是被对象所牵引,而是完全地无立场,完全地被自己所牵引,自己引导自己,可以在广义上称之为绝对的好奇。这种哲学所提供的“避难所”只是一个虚假的避难所,虚假的安全可靠,实际上是逃避生活,在生活之外设立了某种先验的东西。
在以上两种对此在的解释中,共同的是把此在作为客观的对象,可以不加任何偏见的加以观察,把此在普遍化为风格或类型。在以上两种解释样式中,有一种基本的现象需要注意,即好奇的现象。好奇,讲的是一种躁动(Bewegtheit)。我们要注意这个概念从构词学上是一个被动态,海德格尔在这里展示出,此在是被推动的,被牵引的,此在虽然在运动,但这个运动并不是主动的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出自此在的本心,虽然此在可以说,“这就是我想做的”,但这里这个“想做”是因为一种外在的推动力,此在的这个声明只是表明了此在被一种公共的意见所控制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的生活是有个性的。
就好奇而言,《存在与时间》中的一段论述可以使我们的理解更加清晰:“自由空闲的好奇操劳于看,却不是为了领会所见的东西……仅止为了看。它贪新鹜奇,仅止为了从这一新奇跳到另一新奇上去。……好奇的特征恰恰是不逗留于切近的事物。……好奇同叹为观止地考察存在者不是一回事。……好奇到处都在而无一处在。……此在在这种存在方式中不断地被连根拔起。”[20]
以上所述是海德格尔从否定的方面来批评实是性的对立面,下面我们来看他的正面论述。实是性的基本现象是“时间性”。“日常状态刻画出了此在时间性的特征。属于日常状态的是此在的某种平均性,常人(Man)。在这里,此在的自己性和可能的本真性被遮盖了。”[21]
在此在的平均日常状态中,当下各自的此在的实是的生活就意味着:在一个世界中存在。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在之中?什么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世界是被碰到的,被遭遇到的(Begegnet),是作为被操劳的(Besorgte)世界,是离我们最近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是有所操劳的存在,操心的存在。在操劳中,被碰到的世界展开了。在世界的展开中,世界作为工具,作为用具,用于……。在使用中,碰到的是顺手状态(Zuhandenheit),而顺手状态构成了在手状态(Vorhandenheit)。
最纯粹的日常状态可以被称为:留在家里,在屋子里。这种在家停留,首要地与通常地来讲,不是要观察什么,而是忙碌于某事。在家中,不是如一个物在一些物中间,而是在家中劳作。海德格尔在这里提供了一个细致的例子。在家里,我们碰到“一张”桌子。它是怎样被碰到的?人们可能这样来描述,它多重,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方桌还是圆桌,光滑还是粗糙,等等。海德格尔指出这描述的不是我们碰到桌子的原初状态,在最初和通常的意义上讲,我们最初碰到的是那张桌子(不是一堆桌子中的一张),人坐在那张桌子旁,为了写东西,吃饭,缝纫,做游戏。……它是一张写字桌,一张餐桌,缝纫桌,这是碰到桌子的原初主要方式。另外的例子,一双旧的滑雪屐,与一次大胆的旅行有关;一本书,是别人赠送的礼物,由某人包装的,或是一次不必要的购买等等。在首要与通常的意义上,在我们的周围世界,物从来不是与我们的切己生活无关的,而总是以或此或彼的方式与我们打交道,要我们处理。
世界的意义就是我们碰到世界的方式,它的何所为、何所用,这就是世界的此。而此在的实是性即是,此在向来已经在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之中。在操劳中,我们与世界交往、打交道,我们停留于这样的世界中。在我们的停留中,主要的事情不是把世界普遍化,把桌子抽象为作为共性的桌子,或者把世界对象化,把桌子作为知识的对象,作为诸种属性的集合。操劳,可以说是此在的基本存在方式,而好奇则是操劳的一种样式,一种变化了的样式。
在日常状态中,此在有自己的爱好、倾向,有自己的习惯,这种倾向、习惯显示了世界意义的在先性。在这种对世界的熟悉中,人们与世界之间有一种去远的特征,即,此在对这个世界熟视无睹,既亲密无间又相距遥远。人们把自己锁闭在习惯与熟悉中,于是生活变得容易了。
作为日常状态的在世界之中和世界的意义,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论述更为详尽透彻,在此我们不再过多地介绍海德格尔在此讲演录中的论述。下面我们就实是性这个概念的内涵来分析这篇讲演录的结构,以及《存在与时间》的结构。
4.重新思考1923年讲稿的结构
先要指明的是,这里对结构的思考,也即是对内容的思考,对根本内容的思考。对结构的重新思考是以对实是性这个概念的内涵的重新确定为基础的。这里虽然称为重新思考、重新确定,但不是指推倒重来,重新思考的方向仍然是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之中。
《存在论:实是性的解释学》在论述了什么是实是性、什么是解释学之后,开始对今天的两个例子进行分析,之后是方法论的探讨,之后是分析此在的日常状态和世界的意义。从实是性这个主题来看,实是性指我们生活在世界之中,海德格尔对实是性的论述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个方面是我们生活在之中的精神世界,以历史意识和哲学为被解释的例子,一个方面是我们生活在之中的物的世界,房间、桌子、书等等。
海德格尔此篇讲稿结构上的不足在于没有清晰地把对实是性的论述分为两个方面,而是把第一方面放在了对今天的分析这个标题下,这样,对今天的分析就不能和对日常状态的分析很好地统一在一起。而且在这两个部分之间,还插了一章方法论,更造成了两方面的分裂。海德格尔似乎只是从一个方面来分析实是性,即从物的世界来分析在世界之中。虽然海德格尔分析了精神世界,但他并没有揭示出当下各自的此在生活在精神世界之中,只是分析了一个公共的精神世界,而没有揭示出此在如何操心于这个世界。
《存在与时间》也有同样的问题。该书第二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实际上显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两个方面,即日常性和历史性。但在第一篇中,对此在日常性的分析是浓墨重彩,对历史性的分析则几乎没有。即使在第二篇中,对此在历史性的分析也是很薄弱的,除了标明的第五章,其它对此在历史性的分析则隐藏在对“曾是”的分析中,在时间上说,“实是性的首要的生存论意义是曾在”[22],也即是过去,此在不得不是这个曾在,这个曾在是被抛给此在的。虽然海德格尔以不显著的方式对作为历史性的实是性有所论述
当时的哲学倾向是空的普遍性:它的任务是定义不同领域中的存在的整体,这些领域中的各自的意识,以及这两者的统一。哲学的主题是普遍的,是一,是存在的整体,这整体包括一切和统一一切。在这种对待存在整体的方式中,主要是排序整理和组织,而排序整理的维度标准是不变的,高于被排序整理的对象,是超时间的存在。在这种整理中,哲学统摄了文化的总体,成为了诸种文化体系所构成的一个体系。在这种整理中,哲学看到的是各种类型,上述历史文化哲学所提供的各种风格。这种哲学是为了历史中的无时间性或超历史的东西而努力,越过单纯的主观而走向客观。这种哲学用“我们大家……”这样的论述方式来提供一种安定可靠,从而想要成为一个合适的避难所,来抵御无家可归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
海德格尔认为在这种哲学研究的态度中,人的各自不同的存在被普遍化了,这种哲学的特征也是“无处不在而又无一处在”,在这里,观察者不是被对象所牵引,而是完全地无立场,完全地被自己所牵引,自己引导自己,可以在广义上称之为绝对的好奇。这种哲学所提供的“避难所”只是一个虚假的避难所,虚假的安全可靠,实际上是逃避生活,在生活之外设立了某种先验的东西。
在以上两种对此在的解释中,共同的是把此在作为客观的对象,可以不加任何偏见的加以观察,把此在普遍化为风格或类型。在以上两种解释样式中,有一种基本的现象需要注意,即好奇的现象。好奇,讲的是一种躁动(Bewegtheit)。我们要注意这个概念从构词学上是一个被动态,海德格尔在这里展示出,此在是被推动的,被牵引的,此在虽然在运动,但这个运动并不是主动的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出自此在的本心,虽然此在可以说,“这就是我想做的”,但这里这个“想做”是因为一种外在的推动力,此在的这个声明只是表明了此在被一种公共的意见所控制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的生活是有个性的。
就好奇而言,《存在与时间》中的一段论述可以使我们的理解更加清晰:“自由空闲的好奇操劳于看,却不是为了领会所见的东西……仅止为了看。它贪新鹜奇,仅止为了从这一新奇跳到另一新奇上去。……好奇的特征恰恰是不逗留于切近的事物。……好奇同叹为观止地考察存在者不是一回事。……好奇到处都在而无一处在。……此在在这种存在方式中不断地被连根拔起。”[20]
以上所述是海德格尔从否定的方面来批评实是性的对立面,下面我们来看他的正面论述。实是性的基本现象是“时间性”。“日常状态刻画出了此在时间性的特征。属于日常状态的是此在的某种平均性,常人(Man)。在这里,此在的自己性和可能的本真性被遮盖了。”[21]
在此在的平均日常状态中,当下各自的此在的实是的生活就意味着:在一个世界中存在。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在之中?什么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世界是被碰到的,被遭遇到的(Begegnet),是作为被操劳的(Besorgte)世界,是离我们最近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是有所操劳的存在,操心的存在。在操劳中,被碰到的世界展开了。在世界的展开中,世界作为工具,作为用具,用于……。在使用中,碰到的是顺手状态(Zuhandenheit),而顺手状态构成了在手状态(Vorhandenheit)。
最纯粹的日常状态可以被称为:留在家里,在屋子里。这种在家停留,首要地与通常地来讲,不是要观察什么,而是忙碌于某事。在家中,不是如一个物在一些物中间,而是在家中劳作。海德格尔在这里提供了一个细致的例子。在家里,我们碰到“一张”桌子。它是怎样被碰到的?人们可能这样来描述,它多重,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方桌还是圆桌,光滑还是粗糙,等等。海德格尔指出这描述的不是我们碰到桌子的原初状态,在最初和通常的意义上讲,我们最初碰到的是那张桌子(不是一堆桌子中的一张),人坐在那张桌子旁,为了写东西,吃饭,缝纫,做游戏。……它是一张写字桌,一张餐桌,缝纫桌,这是碰到桌子的原初主要方式。另外的例子,一双旧的滑雪屐,与一次大胆的旅行有关;一本书,是别人赠送的礼物,由某人包装的,或是一次不必要的购买等等。在首要与通常的意义上,在我们的周围世界,物从来不是与我们的切己生活无关的,而总是以或此或彼的方式与我们打交道,要我们处理。
世界的意义就是我们碰到世界的方式,它的何所为、何所用,这就是世界的此。而此在的实是性即是,此在向来已经在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之中。在操劳中,我们与世界交往、打交道,我们停留于这样的世界中。在我们的停留中,主要的事情不是把世界普遍化,把桌子抽象为作为共性的桌子,或者把世界对象化,把桌子作为知识的对象,作为诸种属性的集合。操劳,可以说是此在的基本存在方式,而好奇则是操劳的一种样式,一种变化了的样式。
在日常状态中,此在有自己的爱好、倾向,有自己的习惯,这种倾向、习惯显示了世界意义的在先性。在这种对世界的熟悉中,人们与世界之间有一种去远的特征,即,此在对这个世界熟视无睹,既亲密无间又相距遥远。人们把自己锁闭在习惯与熟悉中,于是生活变得容易了。
作为日常状态的在世界之中和世界的意义,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论述更为详尽透彻,在此我们不再过多地介绍海德格尔在此讲演录中的论述。下面我们就实是性这个概念的内涵来分析这篇讲演录的结构,以及《存在与时间》的结构。
4.重新思考1923年讲稿的结构
先要指明的是,这里对结构的思考,也即是对内容的思考,对根本内容的思考。对结构的重新思考是以对实是性这个概念的内涵的重新确定为基础的。这里虽然称为重新思考、重新确定,但不是指推倒重来,重新思考的方向仍然是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之中。
《存在论:实是性的解释学》在论述了什么是实是性、什么是解释学之后,开始对今天的两个例子进行分析,之后是方法论的探讨,之后是分析此在的日常状态和世界的意义。从实是性这个主题来看,实是性指我们生活在世界之中,海德格尔对实是性的论述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个方面是我们生活在之中的精神世界,以历史意识和哲学为被解释的例子,一个方面是我们生活在之中的物的世界,房间、桌子、书等等。
海德格尔此篇讲稿结构上的不足在于没有清晰地把对实是性的论述分为两个方面,而是把第一方面放在了对今天的分析这个标题下,这样,对今天的分析就不能和对日常状态的分析很好地统一在一起。而且在这两个部分之间,还插了一章方法论,更造成了两方面的分裂。海德格尔似乎只是从一个方面来分析实是性,即从物的世界来分析在世界之中。虽然海德格尔分析了精神世界,但他并没有揭示出当下各自的此在生活在精神世界之中,只是分析了一个公共的精神世界,而没有揭示出此在如何操心于这个世界。
《存在与时间》也有同样的问题。该书第二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实际上显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两个方面,即日常性和历史性。但在第一篇中,对此在日常性的分析是浓墨重彩,对历史性的分析则几乎没有。即使在第二篇中,对此在历史性的分析也是很薄弱的,除了标明的第五章,其它对此在历史性的分析则隐藏在对“曾是”的分析中,在时间上说,“实是性的首要的生存论意义是曾在”[22],也即是过去,此在不得不是这个曾在,这个曾在是被抛给此在的。虽然海德格尔以不显著的方式对作为历史性的实是性有所论述
上一篇:尼采说男人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