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任何话语。”任何话语,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只要是书写来的,就可以成为我们解读的文本。拿上述研究课题来说,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马克思哲学文本,包括了论文、文章、手稿、笔记、著作等具体形式,但这些形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作为文本的存在,尽管这些差异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会引起某些研究策略上的细微变化,但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无关宏旨。

然而,这样理解的文本是直接性的,而不是根源性的。从根源上说,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来自对一定‘文本’的解读,而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的生活实践,则是一切解读的最终文本。”[10] 伽达默尔也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人类生活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问题的回答,而对文本的理解则是从它们的回答中提出新的问题。他甚至认为,解释学应该成为一种“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生活经验”的实践哲学,它是一种处理具体、可变的实际生活的实践智慧,而不是从普遍性原则抽象地推导出具体结论的理论知识。就马克思哲学的文本来说,它们的产生是为了回答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来源于它们对问题的回应。因此,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理解,也必须把它们“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求把握文本意义的线索。也就是说,文本是我们的直接对象,但却不是我们的解读的最终根据,最终根据只能是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文本中心主义。在我们看来,文本中心主义很难与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划清界限。当然,离开对文本的认真深入研究,凭空把一己之私意附加到文本的解释上,或者从中随意地引申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结论,也是我们所反对的态度。事实证明,文本虚无主义和文本中心主义都是有害的。拿“语录”当圣旨,用它来评判和剪裁事实,我们已经吃够了这种苦头;但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不把经典当回事,穿凿附会,主观妄断,表面上争论很热烈,实际上游谈无根,这种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好些争论,只要认真研究文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二,问题意识。解释学已经深刻地揭示了理解和解释的前结构或前理解对理解和解释的影响。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明,这种影响就是:前理解或前见是历史赋予理解者或解释者的生产性积极因素,它为理解者或解释者提供特殊的“视域”。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我们只有取得某种问题视域,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解释者的问题视域本身就包含了对问题的可能的回答。伽达默尔在这里所说的“问题视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总是解释者的问题意识,是解释者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时具有的“前见”或“先见”,解释的过程就是解释者运用自己的“问题意识”去解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达到“视域融合”,从而发现和揭示文本意义的过程。问题意识只能是解释者自己的问题意识,从而必然是解释者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意识,就是说,是为了回答当代的问题而产生的意识。带着这样的意识所发现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哲学的文本,自从它们被创作出来以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已经经过了几代人的解释,形成了若干互有差异的解释系统。我们今天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释,既不是要简单地重复或张扬历史上的某种解释,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在众多的解释中增加一个新的品牌或品种,而是为了带着当代的问题意识,通过新的解释,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渐成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这决不是偶然的。我认为,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并不是像有的人所误解的那样,是要把“当代”的标签外在地贴到马克思哲学上去,人为地拔高它的当代价值。因为马克思哲学本身就产生于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点上,马克思哲学是开启现代哲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本身的当代性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根本无须我们去附加或“赠予”它这种标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任何解释都必然地是当代的。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由于过去按照近代哲学的模式去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文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反而被“遮蔽”起来了,或者仅仅是被以最抽象和最空疏的言辞那种貌似肯定的方式,外在地宣示一番,却未能在哲学上被坚决而内在巩固地指证出来。[11]马克思哲学本来具有的当代性,为什么反而会在对它的解释中被撜诒螖起来呢?就是因为解释者缺乏与这种哲学的当代性相适应或相协调的问题意识。

我们之所以强调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必须具有当代的问题意识,并不仅仅是为了“揭示”或“重新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而且是为了“发展”这种当代性,使之被提升到当今时代的理论水平。马克思哲学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具有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同步的开放性。因此,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读,不应该凝固于它的某种历史形式,而应该在回应挑战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建构与当今时代特征相适应的马克思哲学的新形态。可以说,这才是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文本进行新的解释的根本目的。

第三,解释循环。马克思的哲学文本自产生以来,就以各种方式得到解释和重新解释,我们现在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研究,已经不可能完全摆脱这些解释,而往往注定要受其纠缠。在这里,存在着一系列解释学所揭示的解释循环。

(1)整体和部分的循环。这是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所揭示的解释循环。广义地理解,它包括理解一个语词、一个语句的意义与理解整个文本的意义的循环,理解文本的意义与理解文本所产生的整个环境的循环,等等。具体到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必须把在整体中理解部分和通过部分理解整体统一起来。马克思哲学的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真正地理解它,就必须完整、系统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只抓住它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但是,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如某一具体观点和结论,同样也离不开对它的整个学说或体系的把握。只有通过从部分到整体、又由整体到部分的多次循环,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理解,才有可能不断达到新水平、新境界。第二,必须把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对文本产生的环境的理解统一起来。马克思哲学的文本不是孤立的事件,它的产生正是为了回答资本主义时代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哲学文本的真实意义;另一方面,时代环境的问题和分析,正是通过马克思的哲学文本被揭示出来的,所以我们又可以通过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去把握他所处的历史时代。

(2)解释中源与流、一与多的循环。马克思哲学的文本是马克思创作的,是马克思哲学本来具有的,是这种哲学在建立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作为整体来看,它只有一个;与之不同,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释是由他人(包括同时代的其他人和后来人)作出的,因此它可以有多个。一般说来,对文本的解释要以文本本身为基础、为源头,必须尽可能达到与文本实质内容的一致。但是,这种“一致”是一个无止境的无限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文本解释系统的各种衍生形态必然是多样化的,乃至是多元化的。

[12] 这些多样化的形态之间可能形成互补的关系,也可能形成竞争的关系。解释文本的文本又形成新的文本,我们称之为衍生文本。被解释的原初文本与解释文本而形成的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一与多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而是一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