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序》中的“道统”与“道学” ——对《朱熹的历史世界》的一点质疑(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质性的罪名。陈公辅认为圣人之道著在书中,人人可见,没有什么私相授受的秘旨可言。可以断定,如果当时已经有确定的“道统”之名,陈公辅是不会不提出来作为攻击的对象的。可知当时但有“道统”之实而无其名。
但是无论如何,“道统”本身,特别其在北宋的传承已经引起了反对者的高度注意与严重不满。高宗批复曰:
士大夫之学,宜以孔孟为师,庶几言行相称,可济时用。览臣僚所奏,深用怃然,可布告中外,使知朕意。(同上)
按,学者以孔孟为师,本是常理。高宗此次拈出,却有特别的用意,并非泛语。“以孔孟为师”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从孔孟的著作中知“道”,而不必听信“道学”的解释。这实际上就打破了道学利用“轲传颐”的传承之说对于孔孟之“道”正解的垄断。则道学的优越地位就此丧失。故而高宗此谕,看起来不偏不倚,实际上却伤到了道学的根本。所以胡安国上疏抗议说:
士以孔孟为师,不易之至论。然孔孟之道久矣,自程颐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颐之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同上书,卷一百八)
高宗虽未明禁程学,但是上谕之中已经表明态度,所以其效果也相当于禁止程学。所以胡安国论证说,孔孟之道与程颐之学本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并且只有通过程氏之学才可能真正了解孔孟之道。所以要学者以孔孟为师而不师二程无异于自相矛盾。当然,胡安国这套说法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程学就是孔孟唯一的“门户”,对于反对者的异议并不构成正面反驳。但这也不只是空洞的说辞,其中“自程颐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一句尤为要紧。这句话其实是暗示程学对于其反对派的理论优势,而反对者只有用“中庸”的口号来掩饰自己的不学无术。
这样我们看到,道学家与反对派的交锋,其焦点就在于“道统”或道的传承的问题上:到底二程等人是否是孔孟之道的传人?这种注意力的转移势必会进一步凸现这一传承谱系的意义,以至最后将其固定为一个确定的“道统”。
那么道统之名起于何时呢?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道统”条:
“道统”二字,始见李元纲《圣门事业图》,其第一图曰“传道正统”,以明道、伊川承孟子。其书成于乾道壬辰,与朱文公同时。
“乾道壬辰”为公元1170年,故按钱氏之说,“道统”一词远在朱熹最早的使用记录(1179)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针对的是二程上承孟子的问题。按,《朱熹的历史世界》中亦引此条,但以为“钱说虽得其意,未得其言”(16),即以“传道正统”字面上并非“道统”。实则“传道正统”正是“道统”的扩展和确诂,但若承认这一点,则可推翻余英时先生的论证,故而余先生将其排斥在外。
实际上,严格的、字面上的“道统”一词的出现尚较钱氏的论断为早。前文引《朱子语类》云:“人言今人只见曾子唯一贯之旨,遂得道统之传。”此条记于朱子晚年,可见其时关于“道统”之传承正庶,已有相当热烈的讨论。以理而论,“道统”一词的出现,当更远在此前。这一点从朱子之前或同时的若干材料中可窥见些许蛛丝马迹:
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卷八《乞颁圣学下太学劄子》:
唐虞三代之盛,见于诗书之所传,率由此道。其后去圣既远,无所折衷,异论肆行,而道统益微。
李流谦《澹斋集》卷十一《上张和公书》:
至于承列圣之道统,振千载之绝学,中和之功,皇极之用,位天地而育万物者,盖未可以笔舌授而传闻得也。
考作者生平,二文当皆作于南宋初年,刘、李皆文士,与道学异。此处所用之“道统”,容或有文饰之意味,但其大意已经颇为接近于后来理学家的意义。其来由虽不能详考,然而其表述由韩愈以来诸子的论断演变而来,自不待言。
与上述零星提及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周必大在写于庆元元年(1195)的《范成大神道碑》(《文忠集》卷六十一)中所记载的,乾道五年(1169)间范成大和孝宗之间的一段问答:
[孝宗]尝谕公:“朕治心养性,以求知道。”公曰:“知道莫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其静而圣,存心养性是也,动而王,治天下、国家是也。汉、唐之君,功业固有之,道统则无传焉。”上嘉奖数四。
这里所记虽然过于简略,但是大意总算清楚:“道”是内圣外王的结合,但更偏重于存心养性的内圣方面。汉唐之君之所以未能传得“道统”,不在于其没有“治天下国家”的功业,而在于丧失了性理之学的传承。就此我们可以断定:范成大所用的“道统”一词,已经完全是在理学家的意义上了。但由于是和皇帝的交谈,多少也要和“治统”拉上点关系,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这段君臣对答没头没尾,多少有些奇怪。也不知道范成大的用意是什么,孝宗嘉奖的又是什么。其中尚有隐情。在此略分说一二。《宋史·孝宗纪》:
六月己酉,听读资善堂,以徽猷阁待制范冲兼翊善,起居郎朱震兼赞读,高宗命帝见冲、震皆拜。
孝宗童年时的启蒙老师是范冲、朱震(后来又有尹惇、胡安国等人)。范冲是程颐门人,朱震是谢良佐弟子,程颐的再传弟子,具载《宋元学案》。则孝宗所受教育有相当大的理学成分可知。孝宗之“治心养性”,虽然未尝没有禅学意味,但一定也有其理学背景。故而范成大也用“道统”说来回答。接着“道统则无传”之后,肯定就要说到当代的“道统之传”才算是切入正题,否则光说一句“道统无传”,根本不能说是回答或建议,孝宗又岂会赞赏。范成大虽然并非理学中人,但是与理学人士也颇有交往(如周必大、吴儆、吴琚,后二人见《宋元学案》卷五十三、卷七十一),谈到近代理学是完全可能的。惟其文集不传,故而其思想旨趣不能尽知。而周必大隐讳其词的原因,当是由于庆元党禁的缘故,自己也在黑名单上,不便公然提到道学或二程的名目。所以不得不截头去尾,使得我们难以了解其对话的具体内容。
另外,张栻文集中保存的一条蜀中学者陈概(字平甫)对他的建议,更可以看出十二世纪六七十年代间理学家对于“道统”的理解。《南轩集》卷三十《答陈平甫》引陈概书云:
欲请足下本六经、《语》、《孟》遗意,将前所举十四圣人概为作传,系以道统之传,而以国朝濂溪、河南、横渠诸先生附焉。洙泗门人至两汉以下及国朝程门诸贤,凡有见于道,有功于圣门者,各随所得,表出其人,附置传末,著成一书。
按,此处的表述较范成大之语更为具体详明,可以断定完全是在后世的意义上。虽“十四圣人”不知具体何指,然而最后一位必为孟子无疑。“而以国朝濂溪、河南、横渠诸先生附焉”,乃是直接上继“道统之传”,这与下面将其他一些儒者“附置传末”,轻重处置是完全不同的。陈概欲以北宋诸子上继道统,其意明甚。那么这封信作于何时呢?陈概曾向张栻问学,亦被归于张栻门下,然其学则另有渊源,非得之张栻,观《南轩集》卷二十六《答陈平甫》可知。张、陈书信往还不知具体何年。然观张栻信中“猥以戆言,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误被简遇,遂得执经入侍……而学力不充,迄亡毫发之补,归來惟自省厉”之语,当知写信时间大致为乾道七年(1171)或其后不久,张栻罢宫中侍讲之后事。
另外从吕祖谦在太学中的一次策问,亦可看出当时学者讨论的兴趣:
问:统大道之传者,万世所共宗也。为子为孙,言其父祖之谱牒,昭舛穆讹,则必得不克负荷之诮。以学者自名,而吾道之谱牒阙然不讲,陋孰甚焉!故愿与诸君订之。(《东莱集·外集》,卷二)
“统大道之传”即是“道统之传”,表述上稍有不同。以下吕祖谦提的问题包括,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似乎直接继承文王,则武王、周公位置往哪里摆?孟子论传道,何以仅到孔子为止,不包括颜子、曾子?韩愈说“轲死不得其传”,为何有时又自诩传人?等等,大都是“道统史”上有名的难题。据其
但是无论如何,“道统”本身,特别其在北宋的传承已经引起了反对者的高度注意与严重不满。高宗批复曰:
士大夫之学,宜以孔孟为师,庶几言行相称,可济时用。览臣僚所奏,深用怃然,可布告中外,使知朕意。(同上)
按,学者以孔孟为师,本是常理。高宗此次拈出,却有特别的用意,并非泛语。“以孔孟为师”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从孔孟的著作中知“道”,而不必听信“道学”的解释。这实际上就打破了道学利用“轲传颐”的传承之说对于孔孟之“道”正解的垄断。则道学的优越地位就此丧失。故而高宗此谕,看起来不偏不倚,实际上却伤到了道学的根本。所以胡安国上疏抗议说:
士以孔孟为师,不易之至论。然孔孟之道久矣,自程颐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颐之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同上书,卷一百八)
高宗虽未明禁程学,但是上谕之中已经表明态度,所以其效果也相当于禁止程学。所以胡安国论证说,孔孟之道与程颐之学本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并且只有通过程氏之学才可能真正了解孔孟之道。所以要学者以孔孟为师而不师二程无异于自相矛盾。当然,胡安国这套说法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程学就是孔孟唯一的“门户”,对于反对者的异议并不构成正面反驳。但这也不只是空洞的说辞,其中“自程颐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一句尤为要紧。这句话其实是暗示程学对于其反对派的理论优势,而反对者只有用“中庸”的口号来掩饰自己的不学无术。
这样我们看到,道学家与反对派的交锋,其焦点就在于“道统”或道的传承的问题上:到底二程等人是否是孔孟之道的传人?这种注意力的转移势必会进一步凸现这一传承谱系的意义,以至最后将其固定为一个确定的“道统”。
那么道统之名起于何时呢?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道统”条:
“道统”二字,始见李元纲《圣门事业图》,其第一图曰“传道正统”,以明道、伊川承孟子。其书成于乾道壬辰,与朱文公同时。
“乾道壬辰”为公元1170年,故按钱氏之说,“道统”一词远在朱熹最早的使用记录(1179)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针对的是二程上承孟子的问题。按,《朱熹的历史世界》中亦引此条,但以为“钱说虽得其意,未得其言”(16),即以“传道正统”字面上并非“道统”。实则“传道正统”正是“道统”的扩展和确诂,但若承认这一点,则可推翻余英时先生的论证,故而余先生将其排斥在外。
实际上,严格的、字面上的“道统”一词的出现尚较钱氏的论断为早。前文引《朱子语类》云:“人言今人只见曾子唯一贯之旨,遂得道统之传。”此条记于朱子晚年,可见其时关于“道统”之传承正庶,已有相当热烈的讨论。以理而论,“道统”一词的出现,当更远在此前。这一点从朱子之前或同时的若干材料中可窥见些许蛛丝马迹:
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卷八《乞颁圣学下太学劄子》:
唐虞三代之盛,见于诗书之所传,率由此道。其后去圣既远,无所折衷,异论肆行,而道统益微。
李流谦《澹斋集》卷十一《上张和公书》:
至于承列圣之道统,振千载之绝学,中和之功,皇极之用,位天地而育万物者,盖未可以笔舌授而传闻得也。
考作者生平,二文当皆作于南宋初年,刘、李皆文士,与道学异。此处所用之“道统”,容或有文饰之意味,但其大意已经颇为接近于后来理学家的意义。其来由虽不能详考,然而其表述由韩愈以来诸子的论断演变而来,自不待言。
与上述零星提及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周必大在写于庆元元年(1195)的《范成大神道碑》(《文忠集》卷六十一)中所记载的,乾道五年(1169)间范成大和孝宗之间的一段问答:
[孝宗]尝谕公:“朕治心养性,以求知道。”公曰:“知道莫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其静而圣,存心养性是也,动而王,治天下、国家是也。汉、唐之君,功业固有之,道统则无传焉。”上嘉奖数四。
这里所记虽然过于简略,但是大意总算清楚:“道”是内圣外王的结合,但更偏重于存心养性的内圣方面。汉唐之君之所以未能传得“道统”,不在于其没有“治天下国家”的功业,而在于丧失了性理之学的传承。就此我们可以断定:范成大所用的“道统”一词,已经完全是在理学家的意义上了。但由于是和皇帝的交谈,多少也要和“治统”拉上点关系,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这段君臣对答没头没尾,多少有些奇怪。也不知道范成大的用意是什么,孝宗嘉奖的又是什么。其中尚有隐情。在此略分说一二。《宋史·孝宗纪》:
六月己酉,听读资善堂,以徽猷阁待制范冲兼翊善,起居郎朱震兼赞读,高宗命帝见冲、震皆拜。
孝宗童年时的启蒙老师是范冲、朱震(后来又有尹惇、胡安国等人)。范冲是程颐门人,朱震是谢良佐弟子,程颐的再传弟子,具载《宋元学案》。则孝宗所受教育有相当大的理学成分可知。孝宗之“治心养性”,虽然未尝没有禅学意味,但一定也有其理学背景。故而范成大也用“道统”说来回答。接着“道统则无传”之后,肯定就要说到当代的“道统之传”才算是切入正题,否则光说一句“道统无传”,根本不能说是回答或建议,孝宗又岂会赞赏。范成大虽然并非理学中人,但是与理学人士也颇有交往(如周必大、吴儆、吴琚,后二人见《宋元学案》卷五十三、卷七十一),谈到近代理学是完全可能的。惟其文集不传,故而其思想旨趣不能尽知。而周必大隐讳其词的原因,当是由于庆元党禁的缘故,自己也在黑名单上,不便公然提到道学或二程的名目。所以不得不截头去尾,使得我们难以了解其对话的具体内容。
另外,张栻文集中保存的一条蜀中学者陈概(字平甫)对他的建议,更可以看出十二世纪六七十年代间理学家对于“道统”的理解。《南轩集》卷三十《答陈平甫》引陈概书云:
欲请足下本六经、《语》、《孟》遗意,将前所举十四圣人概为作传,系以道统之传,而以国朝濂溪、河南、横渠诸先生附焉。洙泗门人至两汉以下及国朝程门诸贤,凡有见于道,有功于圣门者,各随所得,表出其人,附置传末,著成一书。
按,此处的表述较范成大之语更为具体详明,可以断定完全是在后世的意义上。虽“十四圣人”不知具体何指,然而最后一位必为孟子无疑。“而以国朝濂溪、河南、横渠诸先生附焉”,乃是直接上继“道统之传”,这与下面将其他一些儒者“附置传末”,轻重处置是完全不同的。陈概欲以北宋诸子上继道统,其意明甚。那么这封信作于何时呢?陈概曾向张栻问学,亦被归于张栻门下,然其学则另有渊源,非得之张栻,观《南轩集》卷二十六《答陈平甫》可知。张、陈书信往还不知具体何年。然观张栻信中“猥以戆言,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误被简遇,遂得执经入侍……而学力不充,迄亡毫发之补,归來惟自省厉”之语,当知写信时间大致为乾道七年(1171)或其后不久,张栻罢宫中侍讲之后事。
另外从吕祖谦在太学中的一次策问,亦可看出当时学者讨论的兴趣:
问:统大道之传者,万世所共宗也。为子为孙,言其父祖之谱牒,昭舛穆讹,则必得不克负荷之诮。以学者自名,而吾道之谱牒阙然不讲,陋孰甚焉!故愿与诸君订之。(《东莱集·外集》,卷二)
“统大道之传”即是“道统之传”,表述上稍有不同。以下吕祖谦提的问题包括,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似乎直接继承文王,则武王、周公位置往哪里摆?孟子论传道,何以仅到孔子为止,不包括颜子、曾子?韩愈说“轲死不得其传”,为何有时又自诩传人?等等,大都是“道统史”上有名的难题。据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