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辑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易》学传承,对焦延寿《易》学及《易林》作者作出完备和准确的判定。
[关键词]:《易》学传承;焦赣;京房;崔篆;《易林》作者。
《易林》旧题西汉焦赣撰,所以又名《焦氏易林》。此书以《周易》中每一卦各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变共为四千零九十六卦,各系以文辞,皆四言韵语,称为“林辞”。其用乃为占筮而设,《易林》之词,语颇雅训,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考《汉书·艺文志》所载《易》十三家,“蓍龟"十五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不及焦氏,至《隋书·经籍志》始著录於“五行家”。因其书大旨在于占筮之用,故《四库全书》将之列于“子部术数类”。(张善文《周易辞典》)[1]
明•胡应麟在《四部正伪》中指出考核伪书之法有八:
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龖案:《汉书·艺文志》云:“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则所谓《七略》即《汉书·艺文志》也。)
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五、核之文,以观其体;
六、核之以事,以观其时;
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2]
《易林》的作者问题,有四种说法:
(一)作者是焦延寿。(为前汉昭帝、宣帝时人。)
(二)作者是崔篆。(王莽时人,东汉光武帝时还在。)
(三)作者是许峻。(东汉后期人。)
(四)作者是东汉以后人。(顾炎武如是说。)(胡适《﹤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3])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三,子部四云:《易林》十六卷,汉焦延寿撰,延寿字赣,梁人,京房师之,故《汉书》附见于《房传》。旧本《易林》首有费直之语,称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其辞盖出于伪托,郑晓尝辨之审矣。嘉锡案:郑晓《古言》云:“《易林》十六卷世传出焦延寿,虽《隋》、《唐•经籍志》亦然。今考《汉书·儒林传》、《艺文志》及荀悦《汉志》,皆不言焦氏著《易林》,疑今之《易林》未必出于焦氏。刻本《易林》载东莱费直曰六十卦变者,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所撰。然刘向当成帝时校书,已有延寿《易》说,延寿非王莽时人,明矣。况直虽后于延寿,与高相同时,虽直亦非莽时人也。”[4]
乾隆乙卯优贡生山东栖霞牟庭云:“崔篆之书遥遥千余年,遂无觉者。幸而误序犹存,俾余得寻迹所由,复睹其真。校书得此旷然有发蒙之乐矣!古人遗亦,信不可忽,虽伪谬犹足珍贵若此!使余向者视为驳文,而弃置不思,何由得此乐哉?又使当时妄者稍加时地,将复改王莽为宣帝,改‘建信天水’为‘小黄令’或为‘梁国’则余今日亦茫然失据无以证明;而主人失书,终不复还,岂不惜哉?赖其人不甚知书,乃留此物证,以待余之寻究也,此天幸也!”(胡适文引)[5]
余先生又云:若牟庭相说,则即就费直旧序,推勘得之。其考证较郑氏加详矣。牟氏所作《翟云升易林校略序》云:“今世传《易林》,本有汉时旧序,云《六十四卦变占》者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所撰也。余每观此而甚惑焉。据《汉书·儒林京房传》,焦延寿是昭、宣时人,何为乃言王莽时?焦延寿梁人也,何为而言建信天水?王莽改千乘郡曰建信,改天水郡曰填戎,则莽时有建信而无天水,且两郡不相属,建信、天水,非可兼称也。又其序假名费直,直生在宣、元间,岂知天下有王莽时人哉?《传》称焦延寿长于灾变,分卦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而京房奏考功法,论消息卦气,皆传焦氏学,殊不《易林》。《易林》乃观象玩辞,非言灾变者,何以为焦延寿之书?余窃疑知久矣,一日检《后汉书·儒林传》,孔禧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又检《崔骃传》云祖篆王莽时为建新大尹,称疾去,在建武初著《周易林》六十四篇。余于是执卷而笑曰《易林》王莽时建新大尹崔延寿所作也。新、信声同,大尹形误作天水,崔形误为焦。崔篆盖字延寿,与焦赣名偶同,此所以致误也。……[6]
余嘉锡先生的《四库题要辨证》,他在子部三,叶三十一,引《鸣沙室古佚书》内《修文御览》残卷引《易林》谦之泰“白鹤珠”一条作《崔赣易林》;《太平御览》九一六引此条则已改为焦赣了。余先生又引日本人所撰类书名《秘府略》者,其中卷八引《易林》谦之大过“被锦夜行” 一条,亦题作“崔赣”。余先生说:“此必原作《崔氏易林》,后人妄改氏作赣,而妄改崔字,遂致以崔篆之姓,冠延寿之名。”大概古写本必有把“崔篆”错到不可想像的地步的。第一个通人改成“崔赣”,第二个通人又改成“焦赣”,第三个通人知道“赣”是字而延寿是名,故为“焦延寿”了。(胡适文引)[7]
赵琳《因话录》卷六有这一条:崔相国群之镇徐州,尝以《崔氏易林》自筮,遇乾之大畜,其繇曰:“典册法书,藏在兰台,虽遭乱渎,独不遇灾。”及经王智兴之变,果除秘书监也。此繇见今本《易林》坤之大畜,“渎”作“溃”,《因话录》乾字盖坤之误,此可为今本实崔篆书之佳证。(余嘉锡文引)[8]
《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七引《崔赣易林》曰:“桃弓韦戟,除残去恶。”[9](龖案:《易林》明夷之未济曰:“桃弓韦戟,除残去恶,敌人执服。”此证《易林》当时称为《崔赣易林》也。)卷七百四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