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 同上书,第9-10页。
[⑧] 拙文《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⑨]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92页。
[⑩] 成中英先生说:“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把本体论和宇宙论分开,以为宇宙论只讲现象,而本体论只讲本质。”见氏著《世纪之交的抉择》,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34页。
[11] 李存山等:《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12] 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7-8页。
[13]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145页。
[14] 张岱年先生的学术宗旨为“综合创新”,成中英先生亦主张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参见刘鄂培、衷尔钜编《张岱年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有关“综合创新”的文章,其中亦收有成中英先生的《论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
[15]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82—83页。
[16] 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17] 同上书,第145页。
[18] 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第35页。
[19] 李翔海编:《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第154页。
[20] 同上书,第155页。
[21] 同上书,第146、177页。
[22]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83页。
[23] 成中英主编:《本体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2页。
[24]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2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序论”,第3页。
[26] 同上书,第495页。
[27]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225页。
[28] 同上书,第222-224页。
[29]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第41页。
[30]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190页。
[31] 同上书,第55、193、233页。
[32] 同上书,第222页。
[33] 同上书,第55、57、63-64页。
[34] 同上书,第212页。
[35]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36] 见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局1936年版,第402、403页。
[37] 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20页。
[38]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111页。
[39]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101页。
[40]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22-223页。
[41]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13、16页,
[42]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12页。
[43] 同上书,第187、211-212页。
[44]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28页。
[45] 同上书,第231页。
[46]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6—7页。
[47]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291—292、315、327页。
[48]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04-207页。
[49]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328-330页。
[50]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自序”,第18-19页。
[51] 同上书,第587-589页。
[52]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334、215、156、204页。
[53]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72页。
[54] 参见拙文《新唯物论:“接着”气论讲》,《思想与文化》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23页。
[56]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123页。
[57] 同上书,第111页。
[58]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173、183页。
[59]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188—189页。
[60]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24页。
[61]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第201-202页。
[62]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18、219页。
[63]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第56、57页。
[64]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225页。
[65]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