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永恒的(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使人希望落空。于是人们就幻想延长生命,幻想“长生”或“灵魂不灭”,并信仰能成全这种幻想的神明。宗教就是这种幻想的系统的神学体系。



人类文化是从神话和神学迷信开始的。

每个人,不管他是否意识到,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各种人生观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哲学。宗教的核心是哲学。

在人性发展,社会进步处于低级阶段的古代,人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人们能想象出的思想观念,只有采取神话和感性化的形式,才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是说,在古代,哲学被感性和神话化了。各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宗教是人类第一共同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叫做天命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在神话体系内和宗教外衣下面,科学、理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哲学意味越来越浓,这又是神话和宗教哲学化的过程,直到有的哲学体系从宗教内部脱颖而出。

宗教是人类文化第一个完整体系,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早体现,是把人类从动物状态引领出来,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最伟大的导师。在孔子创立人类第一个人道主义学说体系以前,在世界,宗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宗教。宗教是一种信仰,但也是最早的哲学的科学,宗教是最早的信仰、哲学和科学的统一体。宗教是人类最早的理性思维成果,是宇宙、社会、人生最早的认识体系,是古代凝聚民族的向心力的源泉。宗教是人类意识之母,她分娩出哲学和科学。宗教不仅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而且是文化的保护神。中国历史上两度接受外来文化都是通过宗教进行的。佛教传来印度和西亚文化,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来西方文化。宗教遗迹,又无一不是巨大的文化宝库。在历史上,不论中外,宗教又是反对暴政的革命的积极的组织者,所以,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宗教是崇高而神圣的人道主义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是人类进步的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功臣,它的贡献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和学说。我们可能进步了就忘恩负义,把宗教归结为神学迷信,此其一。其次,宗教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神学迷信的成份逐渐减少、淡化,而人文主义的内容逐渐增多。特别是近代以来,不少世界级的宗教都经过“宗教改革”,实现了关注重点的转移;价值观念从来世转向现世人生,思维方法从容忍、吃苦转向积极进取;不断把科学和理性主义引进宗教。对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神学问题尽量存而不论,而重点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从生理、心理上阐述人生究竟、社会规范、和平和现实问题。当立足于理性的思辩和逻辑的论证,肩负着批判实现和指出新路的哲学,在专制政治和文化专制主义的高压下三缄其口,甚至枉道从势,沦为官方意识形态和御用文人时,而立足于信仰和虔诚的宗教却默默地引导群众,以追求理想作为批判、否定现实的一种形式;而积极组织群众公然反抗暴政者,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所以,传统的教徒因文化科学水平提高而减少的不多,而文化科学水平高的新教徒到不少。第三,特别是人类进步是一个通过异化和扭曲的社会进程,大多数人文主义学说,特别是西方文化所认识的是一个通过异化和扭曲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是性恶论者。所以,它们都片面强调自然、社会、人生各种关系矛盾斗争的一面,把恶看作人性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各种学说大多是克敌至胜之道,直至发展为唯阶级、唯阶级论斗争论,结果,同类相残,不仅暴政猛于虎,而且战乱频仍,把战争作为解决重大问题的重要的和最后的手段。西方文化是物质科学文化,为满足人们对食物、住所、生殖等物质的第一层次的生存需求,把人看作是与环境对立的主体,以科学、理性作为向自然索取,向自然斗争的手段。以民主、法制作为协调社会矛盾的手段,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片面强调人的物质需求,而对人的感情、心灵、和社会道德的需求重视不够。它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和成就,但付出的代价太高,负面效果太大,且影响深远。而宗教却能基本上保持一贯的劝恶奖善,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传统,为人们树立一个鉴别是非善恶的准绳,在思想深处安置了一个足以维护人性本然的道德自律器,和一个在异化社会鼓励人们满怀希望地走完人生历程的内动机,成为历史异化进程中的一个缓冲装置和安全系统。不仅为社会,也为人们的心灵保留了一片净土。

一般人认为宗教虽然主张和邪恶作斗争,但主要地却要求信徒通过宽容、忍让、苦行去赎“原罪”和前世的“业”修个人的来世的福。虽然旨在追求个人的幸福,并且是永恒的幸福;但却把现世的人生搞得很苦、很累、这种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以牺牲现世的实实在在的幸福为代价,却追求虚无空幻的且不可知的来世幸福,违背人之不断改善其生存条件的本质属性,当然,这也只是“门外汉”──非教徒的看法,故作多情的瞎操心。对虔诚的教徒来说,他可能不以为苦,或以苦为乐。更何况,教团和教众也适应市场经济,关注现世生活,并互相帮助。当此岸如此的不尽人意,甚至尽不如人意时,人们能在想象中有个彼岸世界,多保留一点人的本性,少一点此岸的异化,冲淡一些现世的悲苦,这既不妨害他人,更不妨害社会,有什么不好。从积极方面说,这还有利于人们存蓄一些精力,保留一点信心去改变现实,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或者起码可以满怀信心和希望地蔑视那些不尽如人意,甚至尽不如人意,又不许批评的现实。所以历史上许多独裁者既想利用宗教,又很害怕宗教。

宗教是人的本性的文化形态。它能满足人性的需求,并将随着人性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所以,就像人性只能不断发展、完善而绝不会消亡一样,宗教也将不断发展而绝不会消亡。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创立了超越宗教、高于宗教、又具有准宗教功能的人道主义体系的儒学,并且成为主导思想也两千多年,但中国原有的天命观思想并未消亡;并且就在儒学已成为社会主导思想的情况也下,不仅产生了道教,而且接纳了外来的 佛教、伊斯兰教和耶教。

人类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的需求是非常丰富、复杂、精细维妙,甚至幽远玄奥的。并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丰富和提高,人的这种文化精神和心理需求也越来越多,越高,越细致。就是说,人们对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哲学(各种文化和学说)和宗教的需要不是逐渐减少、淡化、甚至消失,反而更加迫切,强烈和高深。正如人类文化从来是多元的一样,人们选择满足其文化,精神和心灵需求的方式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供选择的文化、学说、宗教越多越好。既可以“从一而终”,又可以“朝秦暮楚”,还可以“朝三暮四”──从不同的文化、学说、宗教中择优而综合为自己的人生观和终极关怀。既然宗教是一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它就和其他文化、学说一样具有永恒性。不仅宗教和各种文化、学说相比,很难说哪一种更好或最好;即使各种宗教、各种文化、学说自己相比,也很难说哪一种宗教、文化和学说,是最好的宗教,最好的文化或学说。只要它们本质上是人道主义的,就是永恒的。只有差异,难分伯仲。只能相互借鉴,而不能被取代,更不会消亡。二十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在其领导下的国家倒是做到了这一点。不能说这和它的终于解体没有必然联系。但它解体后宗教不仅恢复了,而且还有正常情况下不敢奢望的很大发展。从长远利益来说,消灭宗教的政策反而事与愿违,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是民族的和家庭的信仰传统几乎起决定性作用。一个从小在教堂受洗,长大在教堂结婚,死后又由神父送往“天堂”的人,能轻易地和宗教一刀两断,或改宗他种宗教、文化或学说吗?他的这种宗教信仰也是从娘胎和乳汁中承继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