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托邦”内涵及其概念演变的考证(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会主义思想/ 实践是不公正的,乃至马尔库塞说,“社会主义要从科学回到乌托邦”。


(二)“乌托邦”与“社会主义”

    总的来说,以上各种关于“乌托邦”的提法,都把“乌托邦”与某种社会变革方案或某种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一提及“乌托邦”,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人们一般认为,圣西门、欧文、傅立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可是这三个人自己并不自称是“乌托邦主义者”或“ 空想家”. 恩格斯所谓“乌托邦社会主义”是带有一定贬义的,是个用来定位圣西门等人的学说与实践的标签。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乌托邦社会主义”这个标签究竟妥当不妥当。

    (1 )首先,我们得考虑,为什么能把“乌托邦”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

    可以肯定的是,“乌托邦”首先是一个由托马斯·莫尔虚构出来的岛国的名称,然后它才发展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概念。为讨论此问题,我们不妨追溯到莫尔的《乌托邦》。

    《乌托邦》的文学形式(海外旅行见闻)和古希腊后期的游记体裁的小说很相近,但更重要的是,莫尔身处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同时代的《宇宙志引论》(1507年)和《新世界》(1511年)等书都对他产生过影响。此外,柏拉图的《理想国》、耶稣的福音和训诫、原始基督教团财产共有的组织形式,这些都是莫尔写作《乌托邦》时可供参考的原型。莫尔所设想的乌托邦岛人的生活,其最大的特点是财产公有,这使他成为近代世俗社会主义的鼻祖。

    莫尔不仅是世俗社会主义的鼻祖,而且还预见到社会主义可能存在的问题。莫尔借小说人物之口对公有制提出的疑问是:“一切东西共有共享,人生就没有乐趣了。如果大家都不从事生产劳动,他就爱逸恶劳,只指望别人辛苦操作。”[3] ( P45 )

    但是这种疑问在“乌托邦岛”是不成问题的,在“乌托邦岛”人人都劳动,主要是务农,其次是从事手工艺劳动,每天工作六小时,其余时间用于休息、娱乐或做学术探讨,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由于没有不劳而获的社会蛀虫,每天六小时的劳动产生出足够的产品,人们按需分配,黄金贱如粪土。不过,莫尔提出的这个疑问并没有真正得到解答,实际上,这个疑问困扰着以后所有严肃的社会主义者们,这一疑问是:在公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热情从何而来?在未来理想社会中,维持高水准生产力的动力机制何在?

    关于莫尔提出的疑问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且让我们回到正题上。

    我们看到,由于莫尔的《乌托邦》一书本身就是世俗社会主义的代表之作,这就容易使得人们把“乌托邦”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最后造出“乌托邦社会主义”一词。

    (2 )其次,我们得考虑,“乌托邦社会主义”这个标签究竟妥当不妥当,例如,当应用到圣西门等社会改革家身上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圣西门(Henri Saint-Simon,1760-1852 年)、欧文(Robert Owen,1771 -1858年)、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 )从来不用“乌托邦”称呼自己的著作。他们的著作主要是阐述他们的“科学发现”,详细描述他们的社会改造方案,如傅立叶,他自认为是“发明家”,是“新世界的发明人”,他把“法郎吉”(大型的生产消费合作社)的理想人数规定为一千六百二十人,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据他自己说,这是按照人类性格的两倍计算出来的,傅立叶喜欢在书中引用数字,以显得“科学”,但为什么性格的数目正好是八百一十,而不是八百二十,这仍然是他个人的秘密。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的想法主要是建立生产消费协作社,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完全是空想,只要拥有足够的基金,弱势群体为什么不能组织起来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呢?早在十八世纪下半期,在法国的书刊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组织“协作社”的方案,据说“生活在公社中的一切人都比单独经营的人富裕得多”,欧文在爱尔兰的纽拉纳克工厂当经理期间,为工人的福利做了许多工作,工厂的股东获得的利润不仅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增多了,即使在经济危机期间,工厂不开工,工人照样可以领工资,欧文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实现合理的劳动制度的好处,并向国会建议建立劳动公社以解决失业问题。现在有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依然是可行和必需的。如社科院博导、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唐宗焜先生说,虽然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有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但它们背离了合作社的原则,因此他认为“合作经济目前在我国还是冷点”,有待于大力发展。[4] 如果合作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是可行的,我们怎么能说欧文他们的方案完全就是“空想”呢?由此可见“空想社会主义”的标签是不太妥当的。

    “乌托邦社会主义”中的“乌托邦(的)”是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在英文中这个形容词是:“utopian ”,更容易让人看出它与“utopia”的不同。变成形容词的“乌托邦”显然更象一个概念,而不象一个名称。“乌托邦的”这个概念在恩格斯那里的意思是:空想的。但由于“乌托邦社会主义”终究是个名称,是个标签,所以“乌托邦的”在恩格斯那里并没有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哲学概念。后来,“乌托邦的”在一些拙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演变成了一个与“科学的”、“实际的”等相互依赖的概念,他们急于用这个概念来打击对手,结果把“乌托邦”和“乌托邦的”可能包含的那些有价值的概念内容给遗忘了。至少,在“乌托邦/ 科学”这对二元概念中,非马克思主义的其他一切社会主义先天地就被不平等地对待了。社会主义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没有哪一种是唯一的真理。


(三)“乌托邦”与“虚构”

    自莫尔以来,人们不仅把“乌托邦”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乌托邦”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西方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套理解方式,即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乌托邦”,把关于理想社会或未来生活的小说称之为“乌托邦的……”. 确实,西方存在着一种文学体裁,叫“乌托邦小说(或故事)”,这类小说都在某种程度上模仿莫尔的《乌托邦》,幻想和描绘海外、未来或过去的某个理想社会,从莫尔那个时代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出现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乌托邦小说,从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乌托邦小说,一直到只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科幻小说。

    英国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年)的《乌有乡消息》就是一部典型的乌托邦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在梦中发现自己进入了未来的英国,在那里共产主义已经实现了,人的整个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说与社会理论相区别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自觉的虚构,也就是说作者自己知道自己在虚构,通过虚构,作者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情操以及对现世的不满和批判。《桃花源记》里的渔人偶然在山谷里发现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乐土,第二次去却再也找不着了,这篇散文余音袅袅地结束在怅惘的情绪中;《乌托邦》里的航海家则偶然闯入了海外的乌托邦岛,小说由“我”与航海家的对话构成,最后由“我”点出了整个叙述的虚构性质:“乌托邦国家有非常多的特征,我虽然愿意我们的这些国家也具有,但毕竟难以希望看到这种特征能够实现。”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 年)在《希望的原理》的导言中曾对乌托邦小说的这种虚构性质(或者说游戏性质)进行过批评:“‘乌托邦’概念一方面被不恰当地限定在过于狭隘的意义上,即用来特指关于理想国度的小说(novel ),另一方面(这也是首要的一方面),由于这些小说的明显的抽象性,‘乌托邦’概念保留了这一抽象的游戏形式,以致于独独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被排除在外、被移走了。”[5] 布洛赫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抽象的游戏形式”的批评显然有些过火,因为我们的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