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托邦”内涵及其概念演变的考证(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想和白日梦不一定非得要指向现实、不一定非得要朝“美梦成真”那个方向上走,幻想和白日梦作为一种游戏有其自身的意义,再往深里说,其实人能够生活在很多世界中,如科学世界、幻想世界等,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和玩法,所谓“现实世界”只是其中的一种罢了——说得通俗一点,投入地下一盘棋、打一场球、看一部金庸的小说,这些都可以说是人生。不过,布洛赫指出不要把“乌托邦”概念局限在“关于理想国度的小说”上,这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比如科幻小说就不是关于“理想国度”而是关于“尖端技术”的,但它不应完全被排除在“乌托邦”概念所统辖的区域外。此外,布洛赫对于“乌托邦小说”的批评,还有更深的含义,也就是说,仅仅从文学虚构的角度去理解“乌托邦” 是不够的。在后面我们会看到,“乌托邦”概念确实可以在比社会理想或文学虚构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
(四)恩斯特·布洛赫对“乌托邦”概念内容的拓宽
可以肯定的是,“乌托邦”首先是一个由托马斯·莫尔虚构出来的岛国的名称,然后它才发展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概念。不过,由于“乌托邦”一开始(在莫尔那里)就是一个有特定含义(也即有概念内容)的合成词,因此它不同于“张三”、 “陆丁”、“乙醇”这类标签式的、无概念内容的专名。Utopia是由“u ”和“ topia”两部分组成的,“u ”来自希腊文“ou”,表示普遍否定,“topia ”来自希腊文的“topos ”,意思是地方或地区,两部分合起来意指:不存在的地方,相当于英文里的“Nowhere ”. 同时,“u ”也可以和希腊文中的“eu”联系起来, “eu”有好、完美的意思,于是“Utopia”也可以理解为“Eutopia ”——美好的地方(西方所谓“白云布谷乡”,中国所谓“桃花源”)。由于“乌托邦”本身就有一定的概念内容,这使它很容易就从一个虚构的岛屿名称变成一个流行的概念。在西方日常语言中,乌托邦一词通常具有“好虽好,但目前没法实现(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含义,也有“空想”、“不实际”等衍生义。它上升为一个专门的术语,主要是20世纪的事情。在文学批评领域,“乌托邦”成了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而在哲学领域,主要是由恩斯特·布洛赫拓宽了它的概念内容,使它上升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
哲学概念是用来述说对我们关系重大的事情的。在恩斯特·布洛赫看来,“乌托邦”、“乌托邦的”与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现象密切相关。“人们曾多少次如是梦想啊,人们曾多少次梦见可能存在的美好生活啊!所有人的生活都充溢着白日梦。”[5] (P3)使“乌托邦的”和“乌托邦”最终成为哲学概念的是恩斯特·布洛赫,在他之前,还没有人从哲学上如此系统地研究过如此重要的一类现象:梦想。
早在17世纪以前,“乌托邦”的形容词形式就出现了,“乌托邦的”不仅是一个通常略带贬义的形容词(奇思怪想、痴人说梦、空想的、幻想的、理想化的),而且还可用来指一种心理能力或精神倾向。布洛赫正是在后一个意义上发展了“乌托邦的”这个概念,他用“乌托邦的”来指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趋向(尚未到来的)更好状态的意向(intention )。这一精神现象表现在方方面面,随处都可见到它的踪迹。布洛赫从如此理解的“乌托邦的”概念反过来理解“乌托邦”,于是就有了“社会乌托邦”、“技术乌托邦”、“地理乌托邦”、“医药乌托邦”、“建筑乌托邦”这些划分。乌托邦社会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属于 “社会乌托邦”,社会乌托邦也即对理想社会的勾勒、描绘或设计,除了社会乌托邦之外,乌托邦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布洛赫对“乌托邦”概念的使用,显然比前述的狭隘用法更接近现象实情。在布洛赫那里,“乌托邦”与“希望”(Hope)、 “朝前的梦想”(forward dream)等概念意思相近,“乌托邦的”则与“希望的” (wishful )、“期盼的”(anticipating)等概念意思相近。
在布洛赫那里,“乌托邦的”(utopian )常常和精神、意识、期盼连用。乌托邦意识,也可以叫做乌托邦期盼(anticipation)或乌托邦精神,泛指对更好更完美的未来的期盼、预感和预显(pre-appearance);该意识的结构是“尚未”( Not-Yet ),故也可称为“尚未意识”. 该意识普遍地存在于整个阶级社会,也即人类的“史前史”之中,甚至也存在于自然界中.布洛赫有时候把“乌托邦的”和 “功能”、“内容”这两个概念连用:“乌托邦功能”为“体”,“乌托邦内容” 为“用”,后者是乌托邦功能的表现形态。乌托邦功能表现在个体心理和整个文化领域中:个体的白日梦,集体创作出来的神话、史诗、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作为大众文化的服饰、展览(商店橱窗、广告)、旅行、舞蹈、电影、戏剧,还有社会乌托邦(如“空想社会主义”)、医药乌托邦(如对长生不老的幻想)、技术乌托邦(如古代人关于飞行器或潜水艇的幻想、)、建筑乌托邦(如哥特式的大教堂)、地理乌托邦(如对“新大陆”的畅想)、以及绘画和文学中充满希望的风景描绘(wishful landscape),宗教、神秘主义、智慧,等等。它既可以表现为迷信、幻象或不切实际的空想,也可以表现为某种理性的预期与规划。
“乌托邦”或“乌托邦的”,在布洛赫的词典中首先是中性词,布洛赫用它们来为人类生活中某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命名。但“乌托邦意识”并不包括全部的梦想、幻想或想象,这是因为,布洛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预设的价值判断,按照能否促进现实世界的改造、是否指向[ 愿望的] 实现,把愿望(wish)分为向上和向下两类, “向上的”是乌托邦愿望,“向下的”则是“向原始与黑暗的倒退”和“虚无主义” ;他还把梦想!猺eam )分为大的(重要的、恢宏的)、小的(不重要的、琐碎的)两类,大的是乌托邦梦想,小的则是含糊、不确定的“小白日梦”(小的有待于发展为大的,抽象的有待于发展为具体的,在迷信和意识形态中也能找到乌托邦功能的体现)。尽管在划分中有先设的价值判断,我们还是要说,这首先是一种事实描述,其次才是价值的评判,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二元对置并不是简单地出于某种政治上或道德上的考虑。每个研究者都只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因此其他一些现象必然被放逐到视野的边缘地带或目力不逮之地,这是无可厚非的,假若不这样,出现在研究者面前的便只能是囫囵一团的现象整体。因此,研究者首先得划分出对象域,然后才能在这一区域中进行中性研究。把乌托邦意识从全部梦想中区分和独立出来,并不是武断的、任意的,而是依据现象自身的纹理做出的区分。仅仅是乌托邦意识的领域,已经足够宽广、足够研究者们极目畅怀了。
在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或称乌托邦解释学)中,与“乌托邦期盼”属于一个谱系的“希望”(Hope)、“充满希望的”或“鼓舞人心的”(wishful )、“曙光” !猘wn)、“欢乐的”(joyful)、“光明的”或“明朗的”(bright,blue 或 day-light)、“新”(Novum )、“上进”(Up-right)、“中正之道”(the straight way)、“至善”(The highest good)等概念,以及另一个谱系的 “原始的”(archaic)、“黑暗”!猘rk)、“阴暗的”!猽ll)、“退化”或 “倒退”(regression)、“虚无”(nothingness )等概念,首先都是中性的(现象)描述词或哲学概念。
至于用“乌托邦意识”或“乌托邦期盼”来命名的那类精神现象究竟是什么,读者最好自己去读一读《希望的原理》这部巨著。布洛赫是一个终生不懈地关注同一个问题的哲学家,《希望的原理》是一部集大成式的著作,在这部书中,作者不仅思想已臻成熟,而且在收集材
(四)恩斯特·布洛赫对“乌托邦”概念内容的拓宽
可以肯定的是,“乌托邦”首先是一个由托马斯·莫尔虚构出来的岛国的名称,然后它才发展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概念。不过,由于“乌托邦”一开始(在莫尔那里)就是一个有特定含义(也即有概念内容)的合成词,因此它不同于“张三”、 “陆丁”、“乙醇”这类标签式的、无概念内容的专名。Utopia是由“u ”和“ topia”两部分组成的,“u ”来自希腊文“ou”,表示普遍否定,“topia ”来自希腊文的“topos ”,意思是地方或地区,两部分合起来意指:不存在的地方,相当于英文里的“Nowhere ”. 同时,“u ”也可以和希腊文中的“eu”联系起来, “eu”有好、完美的意思,于是“Utopia”也可以理解为“Eutopia ”——美好的地方(西方所谓“白云布谷乡”,中国所谓“桃花源”)。由于“乌托邦”本身就有一定的概念内容,这使它很容易就从一个虚构的岛屿名称变成一个流行的概念。在西方日常语言中,乌托邦一词通常具有“好虽好,但目前没法实现(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含义,也有“空想”、“不实际”等衍生义。它上升为一个专门的术语,主要是20世纪的事情。在文学批评领域,“乌托邦”成了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而在哲学领域,主要是由恩斯特·布洛赫拓宽了它的概念内容,使它上升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
哲学概念是用来述说对我们关系重大的事情的。在恩斯特·布洛赫看来,“乌托邦”、“乌托邦的”与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现象密切相关。“人们曾多少次如是梦想啊,人们曾多少次梦见可能存在的美好生活啊!所有人的生活都充溢着白日梦。”[5] (P3)使“乌托邦的”和“乌托邦”最终成为哲学概念的是恩斯特·布洛赫,在他之前,还没有人从哲学上如此系统地研究过如此重要的一类现象:梦想。
早在17世纪以前,“乌托邦”的形容词形式就出现了,“乌托邦的”不仅是一个通常略带贬义的形容词(奇思怪想、痴人说梦、空想的、幻想的、理想化的),而且还可用来指一种心理能力或精神倾向。布洛赫正是在后一个意义上发展了“乌托邦的”这个概念,他用“乌托邦的”来指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趋向(尚未到来的)更好状态的意向(intention )。这一精神现象表现在方方面面,随处都可见到它的踪迹。布洛赫从如此理解的“乌托邦的”概念反过来理解“乌托邦”,于是就有了“社会乌托邦”、“技术乌托邦”、“地理乌托邦”、“医药乌托邦”、“建筑乌托邦”这些划分。乌托邦社会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属于 “社会乌托邦”,社会乌托邦也即对理想社会的勾勒、描绘或设计,除了社会乌托邦之外,乌托邦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布洛赫对“乌托邦”概念的使用,显然比前述的狭隘用法更接近现象实情。在布洛赫那里,“乌托邦”与“希望”(Hope)、 “朝前的梦想”(forward dream)等概念意思相近,“乌托邦的”则与“希望的” (wishful )、“期盼的”(anticipating)等概念意思相近。
在布洛赫那里,“乌托邦的”(utopian )常常和精神、意识、期盼连用。乌托邦意识,也可以叫做乌托邦期盼(anticipation)或乌托邦精神,泛指对更好更完美的未来的期盼、预感和预显(pre-appearance);该意识的结构是“尚未”( Not-Yet ),故也可称为“尚未意识”. 该意识普遍地存在于整个阶级社会,也即人类的“史前史”之中,甚至也存在于自然界中.布洛赫有时候把“乌托邦的”和 “功能”、“内容”这两个概念连用:“乌托邦功能”为“体”,“乌托邦内容” 为“用”,后者是乌托邦功能的表现形态。乌托邦功能表现在个体心理和整个文化领域中:个体的白日梦,集体创作出来的神话、史诗、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作为大众文化的服饰、展览(商店橱窗、广告)、旅行、舞蹈、电影、戏剧,还有社会乌托邦(如“空想社会主义”)、医药乌托邦(如对长生不老的幻想)、技术乌托邦(如古代人关于飞行器或潜水艇的幻想、)、建筑乌托邦(如哥特式的大教堂)、地理乌托邦(如对“新大陆”的畅想)、以及绘画和文学中充满希望的风景描绘(wishful landscape),宗教、神秘主义、智慧,等等。它既可以表现为迷信、幻象或不切实际的空想,也可以表现为某种理性的预期与规划。
“乌托邦”或“乌托邦的”,在布洛赫的词典中首先是中性词,布洛赫用它们来为人类生活中某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命名。但“乌托邦意识”并不包括全部的梦想、幻想或想象,这是因为,布洛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预设的价值判断,按照能否促进现实世界的改造、是否指向[ 愿望的] 实现,把愿望(wish)分为向上和向下两类, “向上的”是乌托邦愿望,“向下的”则是“向原始与黑暗的倒退”和“虚无主义” ;他还把梦想!猺eam )分为大的(重要的、恢宏的)、小的(不重要的、琐碎的)两类,大的是乌托邦梦想,小的则是含糊、不确定的“小白日梦”(小的有待于发展为大的,抽象的有待于发展为具体的,在迷信和意识形态中也能找到乌托邦功能的体现)。尽管在划分中有先设的价值判断,我们还是要说,这首先是一种事实描述,其次才是价值的评判,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二元对置并不是简单地出于某种政治上或道德上的考虑。每个研究者都只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因此其他一些现象必然被放逐到视野的边缘地带或目力不逮之地,这是无可厚非的,假若不这样,出现在研究者面前的便只能是囫囵一团的现象整体。因此,研究者首先得划分出对象域,然后才能在这一区域中进行中性研究。把乌托邦意识从全部梦想中区分和独立出来,并不是武断的、任意的,而是依据现象自身的纹理做出的区分。仅仅是乌托邦意识的领域,已经足够宽广、足够研究者们极目畅怀了。
在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或称乌托邦解释学)中,与“乌托邦期盼”属于一个谱系的“希望”(Hope)、“充满希望的”或“鼓舞人心的”(wishful )、“曙光” !猘wn)、“欢乐的”(joyful)、“光明的”或“明朗的”(bright,blue 或 day-light)、“新”(Novum )、“上进”(Up-right)、“中正之道”(the straight way)、“至善”(The highest good)等概念,以及另一个谱系的 “原始的”(archaic)、“黑暗”!猘rk)、“阴暗的”!猽ll)、“退化”或 “倒退”(regression)、“虚无”(nothingness )等概念,首先都是中性的(现象)描述词或哲学概念。
至于用“乌托邦意识”或“乌托邦期盼”来命名的那类精神现象究竟是什么,读者最好自己去读一读《希望的原理》这部巨著。布洛赫是一个终生不懈地关注同一个问题的哲学家,《希望的原理》是一部集大成式的著作,在这部书中,作者不仅思想已臻成熟,而且在收集材
上一篇:宗教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