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蕺山的无善无恶思想(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体上的“有”是指对天理的肯定;对本体之“有”有执着,便是“有”的境界。儒者不否认境界上的“有”的价值;相反,境界上的“有”是达成境界上的“无”的必备工夫。王阳明“四句教”之所以称“四有”即以此。
[13] 蕺山之说本之《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之说。
[14] 容肇祖在其《明代思想史》中称蕺山之学是明代“拘谨的学者的思想”。牟宗三先生在《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中曾说蕺山之学“太清苦”。
[15] 顾泾阳语。见《明儒学案》卷58。《黄宗羲全集》第8册,页752。
[16] 黄梨洲认为两者不同,但其辩解失当。详下文。
[17] 此可与五峰之说相参。五峰说:“好恶,性也。”而朱子认为,这就是“性无善恶之意”。《知言疑义》,
《胡宏集》附录一,页330。
[18] 龙溪并非全然不言工夫,观《龙溪集》卷2中之《滁阳会语》即可见。
[19] 许敬菴说:“其后‘四无’之说,龙溪子谈不离口。”见《明儒学案》卷36,《黄宗羲全集》第8册,页129。
[20] 见《明儒学案》卷36论周海门之学处。《黄宗羲全集》第8册,页113。
上一篇:为政以德:有族有地有位
下一篇:“公意”的历史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