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的修改问题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检查上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语文作业时,发现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落花生》一文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落花生》在遣词造句方面不尽相同。经考察,发现北师大版的《落花生》对原文仅做了个别改动,而人教版的《落花生》则在文字上做了较大的加工处理。随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笔者又在《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上看到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落花生》的修改问题所发表的意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材的改革总会引起诸方面人士的关注,笔者作为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同时又是一位经常辅导孩子语文学习的家长,也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有关小学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的修改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不赞成修改的专家认为:对名家名篇的随意修改是一种“削足适履”,是把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是思想方法强加给作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把文章修改得“惨不忍睹”又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不利。认为名家的原著一般都具有特定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其内涵与作家特有的语言风格、作家所处时代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和作品的整体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对原著进行修改都会或多或少地破坏它的整体语言风格和历史文化脉络。因此,他们主张让学生阅读原汁原味的作品,而且强调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教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文学原著魅力、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赞同修改的认为:完全适合小学生的作品很少,多数都要进行某些修改。因为从适龄儿童的理解力和感受出发,对立意较深、不利于理解的部分进行一些修改,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再说有些表达方式今天已经不常用或不用,不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这方面专家总的看法是:把握好修改的“度”,尽量少改,力求保持原貌。他们还强调无论是用于教材还是考试,都应对删改部分加以标注,以利于学生日后选取原著阅读。
比较两种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反对修改教材的专家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但从语文教育的需要来看,赞同修改的专家意见显得更为中肯、有效。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①对选篇是否适宜的认识;②对名家名篇入选教材后是否需要修改的认识;③对语文教学任务的认识。
有关选篇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如果某些名篇对儿童来说不易理解,可以选取其他篇目,但如果篇目已经入选,就不应该进行任何修改。然而,语文教材的编辑遇到的实际情况是,在选材、立意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完全适合儿童的并不多,大多数名家名篇并不是为儿童所作,因此对入选的作品进行某些修改是编写语文课本的惯例。以《落花生》为例,这是一篇短小精悍、优美平实的夹叙夹议的散文,它在选材和布局谋篇等方面很适合初学写作者学习。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叙述童年时期经历的一次家庭活动,即种花生——收花生——过收获节——谈论花生,引出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这种写法可以作为高年级小学生的写作范例。但是,这篇文章还存在一些不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地方。例如,在立意方面,作者通过描述花生的用处及特点,赞扬了一种为人低调、踏踏实实、甘于奉献的品格。原文中写道:“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笔者认为这段文字让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成人阅读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心智初开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就比较难懂。笔者的女儿从字面理解文意,感到“有用的人”和“伟大、体面的人”似乎是对立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做又‘有用’又‘伟大、体面’的人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不仅如此,作者所提倡的低调的做人风格与社会上提倡的张扬个性、勇于表现的某种当代意识不甚一致,这也使学生颇为费解。人教版将这段文字改为:“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改写就把作者的原意表达得更为清晰明了,而且这种修改也使原文的表达中将“有用”与“伟大、体面”对立起来而导致理解含混的可能性消除了,易于小学生理解。笔者曾经就此文请教过孩子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表示将该篇文章的立意给孩子们讲清楚很难,只能一带而过。笔者认为,将《落花生》一文放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在难度和时代感方面都有不够适宜的地方,放到更高一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似乎好一些。如果选用它作为教材,人教版的修改更适合教学,否则学生在理解上都有困难,更谈不上通过阅读感受原著魅力,并从中获得写作的教益了。
目前,有关小学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的修改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不赞成修改的专家认为:对名家名篇的随意修改是一种“削足适履”,是把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是思想方法强加给作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把文章修改得“惨不忍睹”又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不利。认为名家的原著一般都具有特定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其内涵与作家特有的语言风格、作家所处时代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和作品的整体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对原著进行修改都会或多或少地破坏它的整体语言风格和历史文化脉络。因此,他们主张让学生阅读原汁原味的作品,而且强调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教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文学原著魅力、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赞同修改的认为:完全适合小学生的作品很少,多数都要进行某些修改。因为从适龄儿童的理解力和感受出发,对立意较深、不利于理解的部分进行一些修改,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再说有些表达方式今天已经不常用或不用,不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这方面专家总的看法是:把握好修改的“度”,尽量少改,力求保持原貌。他们还强调无论是用于教材还是考试,都应对删改部分加以标注,以利于学生日后选取原著阅读。
比较两种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反对修改教材的专家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但从语文教育的需要来看,赞同修改的专家意见显得更为中肯、有效。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①对选篇是否适宜的认识;②对名家名篇入选教材后是否需要修改的认识;③对语文教学任务的认识。
有关选篇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如果某些名篇对儿童来说不易理解,可以选取其他篇目,但如果篇目已经入选,就不应该进行任何修改。然而,语文教材的编辑遇到的实际情况是,在选材、立意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完全适合儿童的并不多,大多数名家名篇并不是为儿童所作,因此对入选的作品进行某些修改是编写语文课本的惯例。以《落花生》为例,这是一篇短小精悍、优美平实的夹叙夹议的散文,它在选材和布局谋篇等方面很适合初学写作者学习。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叙述童年时期经历的一次家庭活动,即种花生——收花生——过收获节——谈论花生,引出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这种写法可以作为高年级小学生的写作范例。但是,这篇文章还存在一些不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地方。例如,在立意方面,作者通过描述花生的用处及特点,赞扬了一种为人低调、踏踏实实、甘于奉献的品格。原文中写道:“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笔者认为这段文字让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成人阅读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心智初开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就比较难懂。笔者的女儿从字面理解文意,感到“有用的人”和“伟大、体面的人”似乎是对立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做又‘有用’又‘伟大、体面’的人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不仅如此,作者所提倡的低调的做人风格与社会上提倡的张扬个性、勇于表现的某种当代意识不甚一致,这也使学生颇为费解。人教版将这段文字改为:“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改写就把作者的原意表达得更为清晰明了,而且这种修改也使原文的表达中将“有用”与“伟大、体面”对立起来而导致理解含混的可能性消除了,易于小学生理解。笔者曾经就此文请教过孩子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表示将该篇文章的立意给孩子们讲清楚很难,只能一带而过。笔者认为,将《落花生》一文放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在难度和时代感方面都有不够适宜的地方,放到更高一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似乎好一些。如果选用它作为教材,人教版的修改更适合教学,否则学生在理解上都有困难,更谈不上通过阅读感受原著魅力,并从中获得写作的教益了。
上一篇: 吴勇《书包里的秘密》的读后感
下一篇: 阅读课表达练习的设计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