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构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随着企业对营销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部分高职院校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对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实践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盲目追求教学效果,忽视了对理论教学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企业营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但长期积累下的教材更新相对缓慢,很难满足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需求,导致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教材上的内容并不能有效地指导营销实践,从而在心理上抗拒对营销理论的系统学习。在巨大就业压力的作用下,他们片面地认为就业优势的获取就是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这种想法一旦放大,就使得高职院校和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盲目地从事各类实习性质的营销活动,完全丧失了对营销理论的学习。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仓促向实践型教学模式转型,并没有一套相对合理且完备的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营销素质上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在教学模式上没有很好的规划,未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在一起,未能培养出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素质营销人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构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
  1.理论和实践互动的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互动的教学理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理论和实践互动教学;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需要理论和实践互动学习。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增强营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即增强对实践的理论认识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识,通过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业务水平,通过参加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通常都会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所缺乏的正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实际工作经历。通常情况下,那些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够做到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自身经验相结合,从而使授课学生切身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巨大作用。鉴于上述情况,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局面。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树立理论和实践学习同等重要的观念,既不能为了得到课程学习高分而放弃参加实际的营销活动,也不能为了获得丰富的工作经历而摒弃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
  2.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不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且信息量大,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广告章节的学习中,使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广告,分析广告的创意、理念和表达手法等,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进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教师”立体交叉式互动学习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应通过网络搜索关于市场营销的最新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进展,以增加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学生应通过网络(例如学术论坛等),学会自己探索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获得一定程度的深入后再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和体会。
  3.具有行业特色的差异化教学评价。学生成绩考核的传统方法通常是以卷面分数高低为主,这远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合理的教学评价应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包括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的评价过程中,应根据该学生所进行的营销活动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评价。例如,在对某大型跨国企业研发的数控机床的营销实践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该次营销活动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确定等基本环节进行评价,还要对数控机床行业的基本知识、行业动态、发展趋势和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因为上述两个方面很可能是决定此次营销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此外,评价的权利也不应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参加实际营销活动过程中,学生应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同时,还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平台,实现师评、互评和自评有机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