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德国职业教学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历着大的发展和变革,教学模式在不断摸索中得到改进。文章从教学内容、评价体系、校企联合的办学方针等方面,探讨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国 校企合作
近三十年来,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和面向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经过不断改进,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技术工人。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很多学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作了介绍和研究,并对借鉴德国职业教学的经验,将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有效运用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提出了不少建议。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大的发展和变革,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优秀的实用性人才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下面向职业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做了深入介绍,为改进和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一、我国职业教学的发展现状
1.课程改革普遍推行。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在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在详细了解岗位要求、职业标准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安排,设计基于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教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正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日后进一步实际实施。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升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使职业院校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二、我国职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职业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后,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吸收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经过一段时间运用,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从而得以发展。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传统教育方法产生的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然得到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工作联系得较少,部分学生毕业时不具备较好的独立操作能力,不能立即胜任工作。
2.我国职业院校由于系别学科划分太细,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大学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方面也强调专业课程,忽视了综合素质课程。这样过细的分科使得学生在所学的知识上顾此失彼,强于逻辑而弱于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形成。
3.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知识更新速度慢,很多知识与社会脱节。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发展速度快,学校课本内容相对滞后。同时,由于我国职业院校采用三年制教学,学制短,学术氛围不强,学生不愿或者缺少机会表达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说怀疑权威了,很容易造成学生就业时对现实无所适从。
4.我国职业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校评价方式。学校考核仅以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为依据,并沿用传统的单一试卷方式,以分数定能力,背离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职业教育强调技能训练,但与技能训练配套的考核和评价方法滞后,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成效。
5.我国职业院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大部分职业院校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连贯的校企合作模式,毕业生只能在学校课程结束后自己寻找实习机会。而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即使找到了也未必与专业对口,使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的符号和数字,缺乏实践检验。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启示
1.德国职业院校的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在企业工作多年、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所讲授的教学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解决方案准备完好,相关资料和硬件准备齐全,可以顺利地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进行。同时,教学手段丰富,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提问卡片等多种硬件设备。我国的职业院校起步较晚,双师型教师比重较小,硬件设备差距较大,教学方法的推行还存在很多困难。德国职业学校重视对学校教师的再培训,将教师参加进修培训作为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每个教师每年一般至少有一周的时间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的学习培训。这种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2.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教师每个学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增新。笔者在德期间曾将德国马尔堡大学的几门课程教材(包括教育学、德国文学等)从2008年冬季到2009年秋季的四个学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其内容的确有较大变化,新的理论和经典案例等会及时补充到教材中,被验证是错误的或不再重要的理论会被适当缩略。为方便及时更新内容,往往课程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材,教师经常自编讲义,并将其放在相应的系部学科网页主页上供学生下载。我国课程一般指定书本为教材,同一学科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德国学生不仅要阅读上课的教材,课后还要看相应的参考文献,因为照搬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通过最终的考试。德国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材中对于很多知识的定义往往不是唯一,倾向于给予学生一些看似矛盾的东西,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怀疑与论证。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自我解决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试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特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