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德国职业教学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3.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自由民主。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正常的授课答疑,有至少1/3的课堂时间进行课题研讨,教师提供一些思考性课题,学生自由选择、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最终形成书面文件,并在班级中当众发表观点,负责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解决问题、互相配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加强。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对主专业的精通,更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学习。德国高职院校科系分类较国内高校简单、粗糙,但涵盖的内容很全面,如信息系的学生有1/6的课程是选修经济系的,且选修课的评分一视同仁于主专业。
4.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多样化、个性化。在考试模式方面,德国职业大学经常采取以“活动为导向”和“现实为导向”的考试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为导向,根据实际职业活动环境设计问题,注重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后者对学生在现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活动的能力考核。在教师的主观评判方面,德国职业大学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解决方案,对学生的评价不强调对一个理论或定理倒背如流,而重视学生自我的表达和展现,只要学生是经过认真思考并充分论证的,即使想法有误,同样可以得高分。
5.德国职业教育拥有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满足了德国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虽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成为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中的重要部分,但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仍然有许多问题阻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进行。德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具有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法规中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以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笔者曾实地考察德国北威州的SVT-GmbH(输油臂制造企业)。其车间里有相当数量的在读学生,主要是附近职业高校主修机械制造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专门的技工教师(车间某一特定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指导,熟悉企业里各种岗位和机器的操作,指导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测验和评分,测验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在学校所学的和实际操作细则等。学生在单位得到的成绩是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职业高校技术类、艺术类和经济类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往往能够基于对自己能力的真实了解而自信地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三、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没有达到德国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如果全套照搬,高职教育改革必然事与愿违。但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设计适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正在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应将项目教学真正在课程中实施,并扩大深度与广度,使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把以学习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方式要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增进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共识;努力促进企业的参与;加强高职毕业生双证毕业的意识;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要强调企业所承担的培训学生的责任,让考核评价真正适应学生与行业、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无论是教学过程的项目化还是评价体系的多样化,都要求高职院校切实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在职业标准、企业要求和学校教学目标上尽可能达到一致,同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教师,使学校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与职业工种标准及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必须充分挖掘我国的职业教育优势和资源,学习、研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方法,踏实地参与、明晰地了解、冷静地思考、智慧地变通、灵活地使用。
上一篇:试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特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