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三、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途径。
  1.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合理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征,懂得心理保健的方法,并自觉调节与控制不良情绪。高校应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生教育”、“人际关系学”等课程,帮助大学生充实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明确未来前进的方向,合理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保健。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完善自我的心理品质
  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入学动机的演变、心理素质的积淀、思想热点的更替、思维方式的转变、道德认同的变化、行为方式的漂移、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困惑、对未来形势发展把握不足以及毕业选择焦虑等,实质上都是围绕着人生价值观这个轴心在旋转。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新一代,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肩负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因此,大学生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这既是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心理问题后,大学生应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必要时应主动寻求帮助,这十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首先要进行正确归因,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要进行情绪疏导,宣泄负面情绪。再次,要寻找积极的替代性目标。此外,还要通过模仿、强化等方式,对原有的不良认知与行为进行矫正,建立新的、健康的认知与行为方式。
  4.积极学会适应,增强自身的独立生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对客观世界做出反映时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会有所不同;而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生活时期或在不同的心理状态条件下,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尽相同。独立生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较弱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应主动学会适应,应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协同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文明健康的学校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学校教育应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把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有机沟通与联系,大力改善教育环境,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