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3)教学工作量大,科研能力较弱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为平均每周13学时,最高工作量达到每周16学时。由于备课量较大,教师常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导致其身心疲惫,无暇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于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备课、上课上面,缺乏对学术前沿动态信息的关注,导致他们的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能力相对较弱。近几年来,学校开展对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4)绩效滞后,缺少跟踪调查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化”的过程,学生的身心改变总是由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教育的真正效果是在学生离开了学校之后才能体现出来的,是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集中体现。然而很少有学校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并以此来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导致了教师评价的现实状况和教育本质之间矛盾的产生,这也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四、缓解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降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
  教师虽然身兼教书和育人两项职责,但社会也不宜对其提出太多的苛求,应强调教师的有限责任。应该说,学生的陶铸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家庭、社会应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为此,应依据教师从业的标准和所处的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对其提出要求。另外,应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教师的倦怠心理
  教师职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致使教师群体已经成为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特殊群体,这就要求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教师消除倦怠心理。首先,应建立开放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设立教师心理咨询机构的学校并不多。为此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聊天室”,并设立专职的心理教师,让其与教师进行群聊或单独沟通,对前来求助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让教师有倾述自己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场所。其次,应有效地引导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职业一般指有酬劳的工作,但却未必全然如此,它也有可能代表一种自愿的承诺。在教师的个体需求中,尽管物质需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教师被尊重的需要、团体归属感的需要、爱的需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与物质需要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正是这些精神层面的需要左右着教师的情感和态度。由于教师的个体需求具有抽象性、不易把握性和缺乏操作性等特点,因而在学校管理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要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应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动机,尊重和满足教师精神层面的需要,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再次,应通过在职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途径,为教师创造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3.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并具备主动发展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具备交往和沟通的能力。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的话语霸权、课堂权威,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表演者”的角色转变为“导演者”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换对教师在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必须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其次,教师要具备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冲破课前预设的摆布,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实现“弹性预设、动态生成”。所谓“弹性预设”,是指课前制订的教学方案应为学生预留充分的空间,为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应具备随机应变、即席思考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有效践履这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新思维。最后,教师应具备主动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新的知识不断涌现,那种“一朝学成而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应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挥的能力。面对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赋予原来已经形成的无意识思维以有意识的内容,并不断地加强学习,以适应新的要求。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