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破文史并重模式,侧重以篇代史
除了中文专业有必要掌握文史发展的脉络外,一般的学生,特别是经济院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史的内容学多了反而会影响对具体篇章的理解。所以,在讲课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详略得当地给学生讲解。我们认为,史的内容要讲,但不必要单独拿出来占用很多时间进行讲解,可以把它贯穿于具体篇章讲解之中,因为学生对具体篇章的学习较感兴趣。比如,先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在讲先秦文学时若单独向学生介绍《诗经》的内容、特点,特别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学生听后很难理解,印象也不深,浪费了课堂时间;若拿出其中几 篇具代表性的篇章来进行具体讲解,从中总结出那个时代文学特点,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同时也会对具体篇章有了印象,进而把文学史和名人、名篇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再如,通过对《卫风伯兮》的讲解和分析,不仅可以 理解《诗经》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婚姻、兵役制度等现实内容,同时也可以总结出《诗经》在写作上的特点,即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多重章叠句,大量运用赋比兴表现手法等等。通过学习《兼茵)),就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 经》在语言上的音乐美。
(三)把课外知识搬入课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精力充沛的学生,一进人语文课堂,多半是看杂志、听音乐、睡觉,而教师却一人在讲台上“读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看的杂志人手,相信结果会大不相同。从学生带的课外书人手,你会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课外知识,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学生对当代作家琼瑶的作品感兴趣,在讲古典诗词时,就选一些在琼瑶小说中经常引用而又为学生们所熟悉但又似懂非懂的诗词来和他们共同赏析。同时提醒学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作家,就必须要具备较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琼瑶这一名字也是来源于《诗经》中的“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从而又提高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适时召开读书报告会,检查阅读情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办法。在我们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特点,学生们的课桌上放的不仅仅是课本,还会有几本课外书和一些各式各样的音乐图片资料,因为我们从不反对他们带这些东西进人课堂,这些都是他们学习的教材。平时,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读书报告会,并对报告人提出具体要求:一要以所读书刊的内容介绍为主,谈论个人的感想和理解;二要讲出自己读书时的甘苦,融进个人的感情,使报告具有感染力;三要提供书籍插图、统计表等,以帮助听者理解。在学生做读书报告时,我指导其他学生作记录、写要点,一方面积累知识,一方面为评价报告做准备。这样,把课余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检验,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深化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亦培养了其经常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四)寓美育于大学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许多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这些特点,利用学生对音乐、影视的爱好,提高他们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语文中的一些诗词,在古时都是能配上音乐进行吟唱的,有些诗词,当今也被配上了很好听的现代音乐,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为学生们所熟悉。经济院校的学生,可以说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偏爱,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方面的特点进行教学,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记忆。例如,讲唐诗宋词时,可以找一些配上现代音乐的比较好听的唐诗宋词歌曲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音乐的美感中领略唐诗宋词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一首好歌,增强了审美情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演员
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现当代文学部分,戏剧和小说偏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采取演剧这一教学形式。例如,讲曹禺的《雷雨》时,教师在简要介绍一下《雷雨》的创作背景之后,可以组织班里同学分成几组,让他们自导自演剧中人物。每组人员演完后,其他同学要发表评论,评价出他们表演时的优缺点。这样不但使他们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也增添了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