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语文 教改 刊物 推进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刊物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刊物不同于论文集,也不同于资料大全,它是根据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发现新问题,并通过一些“编辑活动”来推动人们注意到这些新问题,研究这些新问题,从而促进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发展。我们从一份好的刊物身上,可以看到许多重大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可以看到实践工作的实际推进过程,可以看到历史场景的不断变幻演进。本文以《语文学习》为例,着重从“栏目设置”、“话题设计”和“作者培养”三个方面看20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际推进过程。
刊物之所以是刊物,而不是论文集,也不是资料大全,之所以要一期一期办而不是一次性地印出,是因为它要根据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发现新问题,并通过“栏目设置”、“话题设计”、“作者培养”、“用稿导向”、“资料选登”这些“编辑活动”来推动人们注意到这些新问题,研究这些新问题,从而促进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因此,一家刊物,最重要的品质是,它是否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并在何种程度上加以研究和解决。我们从一份好的刊物身上,可以看到许多重大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可以看到实践工作的实际推进过程,可以看到历史场景的不断变幻演进。
在语文教学领域,《语文学习》是有全国影响的几家刊物之一。它创刊于1979年,全程见证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艰辛历程。我们以它为样本,着重从“栏目设置”、“话题设计”和“作者培养”三个方面回顾一下20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际推进过程,是颇有意味的。
一、从《语文学习》的“栏目设置”看语文教改推进的历史脉络
刊物的主体当然是文章,但刊物之所以不是论文集,则是因为它在文章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东西。如果说,刊物里的文章是刊物的“实体”,那么,这些文章之外的东西则可以称之为“虚体”。对一本教学指导刊物来说,“实体”更多地体现了客观“历史足迹”,刊物的作用则在“记录”这一历史足迹;而“虚体”则往往更多地融进了刊物自身对历史的感悟和“推进历史”的主观愿望。因此,我们从一个刊物的“虚体”,也许更能理性地看到历史发展的一些内在的东西,一些隐含在历史事实背后的东西。我们称这种东西为“历史脉络”。
“栏目设置”就是这种“虚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从《语文学习》的栏目设置中,可以看到语文教改历史过程的一些什么样的脉络和轨迹呢?
也许是受“语文学习”这个刊物名称的影响,更是因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局限,在1979一1985年这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的栏目设置主要是一种“知识提供”“知识辅导”方式,也就是着眼于“语文基础学科知识”和“语文教材的理解与分析”的栏目设置。例如、“古文评析”、“文学作品欣赏”、“写作知识”、“字词辨析”“作家与作品介绍”“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学教学语法”“语言·逻辑”等等,其目的,是帮助老师掌握语文基础学科知识,帮助老师们读懂教材、理解教材。其次是“教学经验”类栏目,例如“教材与教法”“教学研究”“写作教学”“教学一得”“说明文教学”“文言文阅读与讲析”等等,这些栏目,大都属于单篇课文的“讲析”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实际上真正“研究”的成分很少。第三类,则属于“教学资料”类栏目,像“高考语文阅卷漫谈”、“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大学语文》自学之友”“作家谈创作”“优秀作文选登”等等。
在1986年前后,《语文学习》栏目设置发生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开始出现“教学理论”栏目,鲜明地彰显出自己的理论追求。这也许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对“教学理论”的迫切需要;也就是从这一时段开始,《语文学习》开始自觉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基本理论,也就是从这一个栏目开始,《语文学习》在力图贴近地感应语文教学改革历史脉搏的同时,又力图对历史作出前瞻,以一己之力顽强地介入历史的发展,融入历史的进程中。
第二个变化是“探索与争鸣”和“教材新探”栏目的出现。这两个栏目显然脱胎于原有的“教材与教法”“教材研究”,但不再是一般性的“教学设计”“教材介绍”“教材评析”,而着重在“新理念、新观点”以及对教材的“新意”的发掘上。这两个栏目后来分别发展为“教学争鸣”“教学新论”和“名作重读”,以’‘新颖”为其特色,并一直保持到现在,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亮点。
第三个变化是“听课随笔”栏目的出现,这个栏目的特点是面向课堂教学,面向细节,强调的是“教学艺术”,其特点是“聪明的教学”。这一个栏目后来发展为“教学艺术镜头”“随笔”“案例”等栏目,成为《语文学习》最有魅力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