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政治课“国家意识”的养成及其策略(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2.国格养成——为国家意识养成秉持理性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使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必先使其国民对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韩国某艺人因拍摄慰安妇写真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即便其公开道歉、削发谢罪、跪地忏悔,国民仍不依不饶;相比之下,我国某明星“日本军旗装”事件发生之后,其仅不疼不痒的几句致歉就获得了国人“大方”的“原谅”。相比韩国人的“较真”,国人“大度容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历史记忆的缺失和悲剧教训的整体性麻木与冷漠,甚至是自轻。对过去耿耿于怀也许会成为发展的障碍,但对历史麻木不仁必将导致国家的整体堕落。而当日本野田佳彦政府悍然实施其所谓“购岛计划”,觊觎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时,一些“愤青”在“抵制日货”的冠冕旗号下,打砸日企门店、焚烧日本国旗甚至痛下“杀手”砸穿驾乘日系车辆的无辜同胞脆弱的头颅……与麻木不仁的民族自尊相比,问题并不在于抵制与打砸——我们所要的并不是极端的“爱国”,而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一种兼及成熟与宽容的自尊、自爱与自重。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伴随着“大国心态”与“大国意识”变为大众语言,理性国家意识——“国格养成”已经呼之欲出了。一方面,我们不能忘记曾经饱受欺凌与压迫的历史际遇,不能忘却迄今仍属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境遇。对于历史,不能产生丝毫的冷漠,因为历史的激情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不忘昨天,是为了明天。另一方面,当历史与现实纠葛于爱国情绪表达与理性思考疏离的矛盾时,与现实对立的狭隘的所谓国家情结终将成为“崛起”的阻力,成为社会发展与对外交流的羁绊。“义和团”式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达与民族情绪的宣泄,只能陷国家于被动。因此,国格的养成既不是简单地整理国故,也不是执拗于偏狭的民族激情,而是秉持理性与宽容的“大国心态”,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需要指出的是,基于理性并非麻痹乐观,而是纳容忧患。至于国格的养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在“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的教学中,呈列如下试题:
  1)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第25题)2011年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5.0%,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在此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是
  A. 增加现期消费 B. 提前归还债务
  C. 持有债券 D. 增加储蓄
  2)2008-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涨跌幅度分别为6%、-0.5%、3.5%、5.5%,应建议居民或国家
  ①2008年居民适宜减少储蓄,增加现期消费
  ②2009年扩大财政支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③2010年扩大生产调整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④2011年适宜提高税率,降低银行利率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
  通过对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的分析,不难得出第1题“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应是“增加现期消费”;但基于CPI的高位运行,第2题应建议“居民增加储蓄,减少现期消费”。几乎悖谬的两个结论背后的潜台词是“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悄无声息”地给学生“灌输”了国格的意蕴。在“政治生活”中“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的教学中,涉及“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主权国家享有管辖权等权利”。笔者就“中国主权尚不完整,因为领土尚未统一”的话题请学生列举“尚未统一的中国领土”。有学生提及唐努乌梁海、外蒙古等或分裂或独立的故土,有学生提及藏南(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沙群岛、钓鱼诸岛等主权归属“存在争议”且未实际控制的领土。在此基础上,笔者就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国内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游行示威等作简要梗概,并进一步设问“作为利益攸关方的中国应如何处理此类领土争端”?在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将应对策略概括为:1)“不卑”:黄岩岛、钓鱼岛等自古即为中国固有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中方绝不会容忍任何侵害我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2)“不亢”: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我国政府派海监船巡航维权执法,向联合国提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和海图等,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成熟理性,又彰显了捍卫主权不动摇的决心。作为国民则应“秉持理性”,参加反日游行但不采取违法暴力,抵制日货但不打砸抢烧。当以国家的视角审视国家利益的各种损益时,国格的潜意识就能以其巨大的感召力、辐射力和内驱力支配国民的情感与行为,从而使其在情感上和 灵魂深处产生一种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 誉感。因为,此时“他只是作为‘我们(即国家)’而生存 着”。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国家意识养成的教学中目标也就于无形中达成了。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文化寻根抑或国格养成的国家意识培养,都应避免陷入例行公事式的俗套和形式主义的窠臼。“一切只是教训我,却不能丰富或加快我行动的事物”只会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受到残害和贬损”。《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国家意识的养成只有融入“日常”乃至“琐碎”的生活中,才不至于使人成为“无国”之游民、国陷入“不国”之境地、“国家意识”沦为束之高阁的奢侈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村”的实现并没有改变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一个半世纪前“只有靠国家的力量和资源才能保持生存与独立”的断言的真理性。我们看到了在美利坚文化席卷下坚守一方的法兰西的高卢勇士们的国家尊严,也见过了以《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获得别国平等对待》为博士论文的普京“王者归来”,引领俄罗斯重振“双头鹰”雄风的可敬可佩。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深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虔敬之心,青年学生国家意识的真正养成便指日可待。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