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10

  
  三、基于交往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1.主体间性原则
  在现代生产实践观的影响下,教育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区分是非常明确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基于交往实践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单一主体与客体之间两极摆动过程的抽象化,而是对师生主体间互动过程的真实反映,强调的是多极主体的存在意义,强调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在交往中既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有对对方价值的尊重,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主体关系,即主体间关系。同时,交往实践在肯定交往主体多极化的同时,还强调主体间的差异。差异是交往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差别是他们在交换行为中的社会平等的前提,而且也是他们相互作为生产者出现的那种关系的前提。”但交往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斥差异,交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要有开放的视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肯定每个主体都存在着各自的独特个性和独立人格,这样才能对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和价值取向给予鼓励和张扬,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的“活生生的人”,使我们的教育思维方式由一种“物化”思维、对象化思维转变为“人学”思维。
     
  
  2.客体中介性原则
  现代实践观由于夸大单一主体性而走向了极端,而后现代实践观在全面否定前者的同时又抛弃了其合理性的成分,如客体底版、主客体关系等。客体底版一经消解,那么底版的制约作用、检验作用和规范作用就荡然无存。多极主体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地凭需要、信念来行事或理解。一个观念或行动不再有“终极根据”或无评价标准,甚至也不存在“正确与否”,而只有对主体而言的“正当与否。理性、普遍性失去了客观基础,因而不可避免地倒向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非理性观。正如美国学者艾伦·布鲁斯批评的:这种相对主义形式是开放的,实质是封闭的,已使整整一代人没有理想、没有心目中的规范和共同价值观,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危害。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主体——客体——主体”模式,因为存在着中介客体,这一客体向多极主体开放,与多极主体同时构成“主体——客体”关系,并通过这一客体建立起“主——客——主”关系,使交往双方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和理解求得“互视”和“共视”,形成“视界融合”。两极主体以客体为中介,避免了主体降为客体的危险,也避免了客观根据多元化的缺陷,为对话、理解提供了依托和可能。基于交往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师生以教育内容为中介客体,双方共同作用于教育内容构成完整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他需要教育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将教育内容这一对象观念化,对内容作深刻的主体性理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普遍的示范与导向功能。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而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雅斯贝尔斯说;“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可见,离开了教育内容这一中介客体,师生的主体间交往就没有了目的,当然也就不具备实质意义了。
  
  3.生活情境性原则
  当代哲学的发展已清楚地表明,“哲学不可能将生活世界悬置起来,试图悬置生活世界的哲学必然会被生活世界悬置”。马克思认为,“生活世界”就是“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活世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从马克思关于交往实践与生活世界在本质上的统一性论述中,我们认识到基于交往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能建立在远离人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中,而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具体的人”、“现实的人”的发展。以此视角来反思当前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当前价值观教育远离生活世界而羁绊于知识世界,知识世界是个依凭概念原理规律构筑起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的情感、直觉与体验让位于逻辑与理性,人的生命活动变得机械、刻板与僵化,导致失去了价值观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价值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现实具体的生活情境,关注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当下所需,不仅能够克服其对生活的疏离、对现实的人的疏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疏离,更重要的能够促成价值的回归与重建,促使个体在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中形成价值德性,彰显其指向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的目的意义。
  
  4.平等对话、民主开放原则
  在基于交往实践的价值观教育主体间关系中,师生主体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不再是控制者,学生不再是服从者和被动的接收者,师生相互尊重彼此之间的独特个性,双方用平等对话的沟通方式,对他者宽容互让,通过与他者的碰撞、对话从而达到理性的共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体现在强制、灌输上,而是激励学生在对各种价值取向与价值规范进行分析、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自主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对多种文化的共同分析基础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人性中共同的善,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是采取遮掩的方法,只教核心的价值观,而是要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学生去理性地选择,在其中,师生双方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交往活动中去,作为完整的人交谈、对话、沟通、共享,最终双方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5.双向建构原则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以“完人”的形象出现的:一方面没有任何缺点,另一方面全知全能,不需要发展。长期以来,教师被比作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蜡烛”,生命不息、吐丝不尽的“春蚕”,教师自己也认同了这样的教师角色,进而忽视了教师职业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和挑战。事实上,教育绝对不是以教师的生命损耗为代价来换取学生的发展。在基于交往实践的价值观教育中,主体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交往实践具有双向建构的功能,它可以使参与交往的双方都得到建构和发展。这也正体现了真正的教育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事业,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共同成长。“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在教育交往实践活动中,师生都实现了各自的建构生成,这就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教者”和“学者”角色固定的僵化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