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异同论(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结束长期分裂建立统一王朝后,均二世而亡,西汉建立后,亦经过高祖灭异姓诸侯王、景帝平同姓诸侯王之乱的严峻考验后才稳定下来。唐朝在高宗时亦遭遇皇后专权及武周代唐的考验。不徒秦汉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在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第三代皇帝统治时,大抵王朝建立后三四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政治危机,或称之为“瓶颈危机”,[18](pp.96-97)这种现象与开国皇帝起于草野,熟悉民情,凭能力创建文治武功,臣下畏服,从而政策得宜,政治稳定,而继承者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不知庶民稼穑艰难,开国元勋或凋零或有异心,因而出现危机有关。历朝来自民间的皇帝如汉宣帝,经过激烈竞争而得帝位的皇帝如唐玄宗,往往能励精图治,亦可由之得到说明。又如汉唐两个国运久长的王朝,开国后即行轻赋缓刑之政,先出现治世,继出现盛世,旋盛极而衰,亦带有明显的规律性。汉唐历史进程中的诸多相似性,大抵都有某种普遍性原因(诸如秦以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形式)存乎其中,其规律性应约略可寻。历史上的明君贤臣都注意以史为鉴,即藉以增强见微知著、鉴往知今的洞察力,以免重蹈覆辙。
汉唐历史的差异性和连续性,则生动表现了历史演进的辩证过程,表明相似性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相似性背后的差异性,不仅昭示着历史的螺旋式发展,而且还表现出类似历史条件下历史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启迪历史主体跳出不良循环的自觉性。
上引吕先生论著中谈到东周以降“统一之业”的进程加速,但其后出现的统一王朝如秦汉、西晋及隋唐内部,在民族、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诸方面,都同样蕴含着分裂因素,并且都一度出现相似的分裂之局。东汉的瓦解及天下三分,并不存在外族的入侵,主要是内部诸分裂因素作用的结果。西晋的灭亡与南北对峙,则与边境少数族的内迁不无关联。当汉、晋统一帝国崩溃之际,历史的走向包括政体形式,本来存在着多种选择,最后是统一的因素在选择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或者说导向性的作用,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我们知道,这样一种历史趋向,代表着周秦以来中国历史演进的方向,而汉唐的相似性及“朝代循环”,不仅体现了这一历史倾向,而且还为大一统体制的长期延存提供了历史范式和信念基础。其后虽历经动乱分裂,政治、文化上的大一统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一面具有永恒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旗帜。从普通百姓到仁人志士,甚至入主中原的边境少数族君主,都以大一统作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生死以之,即使生当分裂之时,仍坚信分久必合,分裂不过是重新走向统一的过渡,陆放翁著称的临终《示儿》诗堪称代表。
同样缺乏巩固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相对于世界历史上许多旋起旋仆的大帝国以及相应的文明中断,中国古代大一统局面的长期延存,构成世界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外学者都曾指出,东汉末年统一帝国的解体,城市的没落,商品货币经济的衰退,自耕小农处境的恶化,与罗马晚期、中世纪早期欧洲出现过的统一帝国瓦解、经济文化衰退极为相似。罗马帝国和东汉帝国的衰亡约略同时,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一直没有统一,及至今日,“欧洲所结成的安全共同市场,只有经济上的合作,并没有(政治上)统一的倾向……,是各显精彩的方式,而不是大一统的方式”(注:参杜维明《海外中国文化研究概况》,《杜维明文集》第4卷第368页,武汉出版社2002年。此文最初发表于1988年,但所论欧洲格局,迄今并无根本性变化。)。但东汉灭亡三四百年后,中国又孕育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隋唐统一帝国,遂与欧洲中世纪历史路径迥异。本文所论汉唐异同,若能对于思考上述事关中西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捩问题稍有助益,则不胜欣悦。
【参考文献】
[1] 章如愚.山堂考索[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 许兆昌.秦汉隋唐现象论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0,(6).
[3]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2] 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3]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4] 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A].史料论略及其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5] 雷海宗.中国文化的两周[A].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16] 内藤湖南.支那上古史[A].内藤湖南全集:第10卷[M].东京:筑摩书房,1969.
[1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8] 柏杨.中国人史纲:上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汉唐历史的差异性和连续性,则生动表现了历史演进的辩证过程,表明相似性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相似性背后的差异性,不仅昭示着历史的螺旋式发展,而且还表现出类似历史条件下历史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启迪历史主体跳出不良循环的自觉性。
上引吕先生论著中谈到东周以降“统一之业”的进程加速,但其后出现的统一王朝如秦汉、西晋及隋唐内部,在民族、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诸方面,都同样蕴含着分裂因素,并且都一度出现相似的分裂之局。东汉的瓦解及天下三分,并不存在外族的入侵,主要是内部诸分裂因素作用的结果。西晋的灭亡与南北对峙,则与边境少数族的内迁不无关联。当汉、晋统一帝国崩溃之际,历史的走向包括政体形式,本来存在着多种选择,最后是统一的因素在选择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或者说导向性的作用,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我们知道,这样一种历史趋向,代表着周秦以来中国历史演进的方向,而汉唐的相似性及“朝代循环”,不仅体现了这一历史倾向,而且还为大一统体制的长期延存提供了历史范式和信念基础。其后虽历经动乱分裂,政治、文化上的大一统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一面具有永恒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旗帜。从普通百姓到仁人志士,甚至入主中原的边境少数族君主,都以大一统作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生死以之,即使生当分裂之时,仍坚信分久必合,分裂不过是重新走向统一的过渡,陆放翁著称的临终《示儿》诗堪称代表。
同样缺乏巩固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相对于世界历史上许多旋起旋仆的大帝国以及相应的文明中断,中国古代大一统局面的长期延存,构成世界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外学者都曾指出,东汉末年统一帝国的解体,城市的没落,商品货币经济的衰退,自耕小农处境的恶化,与罗马晚期、中世纪早期欧洲出现过的统一帝国瓦解、经济文化衰退极为相似。罗马帝国和东汉帝国的衰亡约略同时,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一直没有统一,及至今日,“欧洲所结成的安全共同市场,只有经济上的合作,并没有(政治上)统一的倾向……,是各显精彩的方式,而不是大一统的方式”(注:参杜维明《海外中国文化研究概况》,《杜维明文集》第4卷第368页,武汉出版社2002年。此文最初发表于1988年,但所论欧洲格局,迄今并无根本性变化。)。但东汉灭亡三四百年后,中国又孕育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隋唐统一帝国,遂与欧洲中世纪历史路径迥异。本文所论汉唐异同,若能对于思考上述事关中西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捩问题稍有助益,则不胜欣悦。
【参考文献】
[1] 章如愚.山堂考索[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 许兆昌.秦汉隋唐现象论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0,(6).
[3]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2] 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3]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4] 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A].史料论略及其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5] 雷海宗.中国文化的两周[A].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16] 内藤湖南.支那上古史[A].内藤湖南全集:第10卷[M].东京:筑摩书房,1969.
[1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8] 柏杨.中国人史纲:上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上一篇: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
下一篇:北魏的内河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