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摘 要
本文从农业结构、农作制度、作物引进、农业技术、人口和粮食等方面将明清时期出现的桑争稻田和棉田争粮田与同时期西方,特别是英国出现的圈地运动做了比较,认为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运动是在相似的历史背景(即,工商业的发展)下,出现的性质相似(即,衣着原料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土地之争)的历史现象,但是由于中西方的农业结构不同(即,中国为农桑结构,西方为农牧结构),它们所导致的结果却 迥然有别。
Abstract
A comparison of mulberry and cotton contending for fields with grain and enclosure between Ming & Qing dynasties and contemporary Europe, especially England, in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farming system, crop introduction,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populations and foods is made in this paper. It suggests that the historical phenomena of mulberry and cotton contending for fields with grain and enclosure with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othing producation contending for fields with that of food,occured in thesam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industries and commerces, cause different results becaus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f China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
十五世纪以后,中西方农业发展史上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在东方的中国是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而在西方的英国等国则是圈地运动,对于这两种出现在世界不同地区的现象,中外学者都分别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圈地运动几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课题,但是却很少有人将桑争稻田与圈地运动联系起来做比较研究。本文试图对此做一尝试。
一,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养羊
我们把中国在明代中后期以后出现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与英国的十五世纪末期以后出现的圈地养羊相提并论,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1,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养羊的本质是一样的
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养羊的出现与农业结构有关。农业结构是由农业的根本任务,解决衣食温饱,所决定的,因此,农业结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食物生产,二是衣着原料生产。就食物生产而言,中西方的差异并不太大,都是以谷物生产为主,但是衣着原料的生产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蚕丝和大麻为主,丝为富人和老人享用,麻为平民百姓穿戴,到宋元以后,改为以棉花为主,则“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贱皆赖之”①。动物的皮毛虽然也被用作衣着原料,但极不普遍,除给富人充作奢侈品外,普通百姓难以得到。西方,特别是英国,则正好相反,自史前时代开始就以毛皮和亚麻(特别是羊毛)做为衣着原料。尽管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罗马人就知道有丝绸,后来丝绸又进入罗马帝国并为上流社会所喜爱,种桑养蚕技术也在公元六世纪(536A.D.)传到了欧洲②;十六世纪中期,蚕丝还只是在英国贵族中使用,伊丽莎白皇后开始穿上了丝袜,十六世纪末蚕桑生产技术传入法国,随后又转到了英国,直到1701年英国才通过法案禁止从外国进口蚕丝③。但此时英国人的衣着原料依旧是以羊毛为主。蚕桑业和同时的羊毛业及棉纺业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
①丘浚:《大学衍义补·贡赋之常》
②Perry Walton:the story of Textiles ,p.p.46~60;Boston,Mass,1912;
③Edward Baines:History of the cotton manufacture in Great Britain;p.p.109~112,Frank Cass and Co.Ltd,1966;
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则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养蚕和养羊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不同的衣着原料获取导致了不同的农业结构。在中国农业结构的主体是农桑(或粮棉),在西方则是农牧。这里的“农”,主要指的是谷物生产,桑,即是蚕桑生产,也包括棉麻生产在内;牧,则是指畜牧生产,其中又包括肉、奶、毛、皮等的生产,兼有食物生产和衣着原料生产功能。从农业的结构与功能上来看,桑争稻田和圈地养羊的性质一样,都不过是衣着原料生产和食物生产之间的土地之争。
2,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养羊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圈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早在十二世纪就开始了,十三到十五世纪时得到缓慢的发展,但是圈地作为一种运动则是在十五末期以后的事。自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促使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自古就以羊毛输出为主要产业的英国,从十五世纪起,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由羊毛输出国变成呢绒输出国,呢绒运销欧洲各地。由于羊毛纺织业的兴盛,养羊成为当时很有利可图的事,导致了圈地运动的兴盛。富有的农场主采圈占耕地的方法,剥夺小农的小块土地,改为牧场,用以养羊,(也有一部分为着改良普通的农业)。时间从十五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历经三个半世纪。圈地运动起初主要在英国,后来波及到欧洲大陆及北美等许多地区。
中国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也是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古代中国粮食生产与衣着原料生产的大致比例为100:20到100:30之间①。但是这个比例到了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某些地区粮食产品和衣着原料产品之间的比价发生了变化,如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就提到“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地之利为博,多种田不如多治地。”②与此同时,棉花生产粮食生产的比价也发生了变化,山东等地生产的棉花,经“贾人转鬻江南,为市肆居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矣。”③于是便出现了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的局面。
不难看出,西方的圈地运动和中国的桑争稻田,及棉争粮田,都是在工商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衣着原料生产和粮食生产在土地占用上所产生的矛盾现象。但是在相同背景下出现的相同性质的现象,却由于现象本身的结构不同,对历史产生不同,甚至是相反结果和影响。
─────
①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3期,第49页。
②《补农书校释》,第101页,农业出版社,1983年。
③《兖州府志卷四》。
二,圈地养羊对西方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圈地养羊,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都是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减少。迫使农业以相对少的土地,生产出尽可能的粮食,以满足人们对于基本口粮的需要,导致了土地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
1,农作制度的发展
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来实现的。西方耕作制度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田草农业的出现。圈地养羊以前,大部分的耕地仍然沿袭了古代冬谷、春谷和休闲的轮作方法。牲畜在废弃的草地,林地的边缘,休闲地,或者在收后留着残茬的地上放牧,过冬的饲料很少。畜牧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作物所需要的肥料又主要来自畜肥,因此,饲料的缺乏,又影响到肥料的缺乏,最终又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尽管圈地运动是因为羊毛市场的扩大而出现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圈地都用来养羊,对于一些有经验的农民来说,他们更懂得植谷和畜牧的好处,特别是到了十六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人口的增长,使面包、肉类和其它食物的需求增加。这就迫使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也开始将一部分圈占过来的土地用于谷物生产。实际上许多的圈地都被用来谷物和畜牧的联合生产,田草轮作就是在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在田草农业里,各种土地(耕地、牧场、割刍地、荒地)都合在一起进行谷物和田草的轮作,田草无论是豆科,还是非豆科作物,都用来饲养动物,这就打破了耕地
本文从农业结构、农作制度、作物引进、农业技术、人口和粮食等方面将明清时期出现的桑争稻田和棉田争粮田与同时期西方,特别是英国出现的圈地运动做了比较,认为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运动是在相似的历史背景(即,工商业的发展)下,出现的性质相似(即,衣着原料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土地之争)的历史现象,但是由于中西方的农业结构不同(即,中国为农桑结构,西方为农牧结构),它们所导致的结果却 迥然有别。
Abstract
A comparison of mulberry and cotton contending for fields with grain and enclosure between Ming & Qing dynasties and contemporary Europe, especially England, in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farming system, crop introduction,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populations and foods is made in this paper. It suggests that the historical phenomena of mulberry and cotton contending for fields with grain and enclosure with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othing producation contending for fields with that of food,occured in thesam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industries and commerces, cause different results becaus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f China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
十五世纪以后,中西方农业发展史上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在东方的中国是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而在西方的英国等国则是圈地运动,对于这两种出现在世界不同地区的现象,中外学者都分别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圈地运动几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课题,但是却很少有人将桑争稻田与圈地运动联系起来做比较研究。本文试图对此做一尝试。
一,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养羊
我们把中国在明代中后期以后出现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与英国的十五世纪末期以后出现的圈地养羊相提并论,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1,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养羊的本质是一样的
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养羊的出现与农业结构有关。农业结构是由农业的根本任务,解决衣食温饱,所决定的,因此,农业结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食物生产,二是衣着原料生产。就食物生产而言,中西方的差异并不太大,都是以谷物生产为主,但是衣着原料的生产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蚕丝和大麻为主,丝为富人和老人享用,麻为平民百姓穿戴,到宋元以后,改为以棉花为主,则“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贱皆赖之”①。动物的皮毛虽然也被用作衣着原料,但极不普遍,除给富人充作奢侈品外,普通百姓难以得到。西方,特别是英国,则正好相反,自史前时代开始就以毛皮和亚麻(特别是羊毛)做为衣着原料。尽管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罗马人就知道有丝绸,后来丝绸又进入罗马帝国并为上流社会所喜爱,种桑养蚕技术也在公元六世纪(536A.D.)传到了欧洲②;十六世纪中期,蚕丝还只是在英国贵族中使用,伊丽莎白皇后开始穿上了丝袜,十六世纪末蚕桑生产技术传入法国,随后又转到了英国,直到1701年英国才通过法案禁止从外国进口蚕丝③。但此时英国人的衣着原料依旧是以羊毛为主。蚕桑业和同时的羊毛业及棉纺业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
①丘浚:《大学衍义补·贡赋之常》
②Perry Walton:the story of Textiles ,p.p.46~60;Boston,Mass,1912;
③Edward Baines:History of the cotton manufacture in Great Britain;p.p.109~112,Frank Cass and Co.Ltd,1966;
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则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养蚕和养羊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不同的衣着原料获取导致了不同的农业结构。在中国农业结构的主体是农桑(或粮棉),在西方则是农牧。这里的“农”,主要指的是谷物生产,桑,即是蚕桑生产,也包括棉麻生产在内;牧,则是指畜牧生产,其中又包括肉、奶、毛、皮等的生产,兼有食物生产和衣着原料生产功能。从农业的结构与功能上来看,桑争稻田和圈地养羊的性质一样,都不过是衣着原料生产和食物生产之间的土地之争。
2,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圈地养羊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圈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早在十二世纪就开始了,十三到十五世纪时得到缓慢的发展,但是圈地作为一种运动则是在十五末期以后的事。自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促使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自古就以羊毛输出为主要产业的英国,从十五世纪起,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由羊毛输出国变成呢绒输出国,呢绒运销欧洲各地。由于羊毛纺织业的兴盛,养羊成为当时很有利可图的事,导致了圈地运动的兴盛。富有的农场主采圈占耕地的方法,剥夺小农的小块土地,改为牧场,用以养羊,(也有一部分为着改良普通的农业)。时间从十五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历经三个半世纪。圈地运动起初主要在英国,后来波及到欧洲大陆及北美等许多地区。
中国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也是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古代中国粮食生产与衣着原料生产的大致比例为100:20到100:30之间①。但是这个比例到了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某些地区粮食产品和衣着原料产品之间的比价发生了变化,如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就提到“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地之利为博,多种田不如多治地。”②与此同时,棉花生产粮食生产的比价也发生了变化,山东等地生产的棉花,经“贾人转鬻江南,为市肆居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矣。”③于是便出现了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的局面。
不难看出,西方的圈地运动和中国的桑争稻田,及棉争粮田,都是在工商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衣着原料生产和粮食生产在土地占用上所产生的矛盾现象。但是在相同背景下出现的相同性质的现象,却由于现象本身的结构不同,对历史产生不同,甚至是相反结果和影响。
─────
①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3期,第49页。
②《补农书校释》,第101页,农业出版社,1983年。
③《兖州府志卷四》。
二,圈地养羊对西方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
圈地养羊,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都是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减少。迫使农业以相对少的土地,生产出尽可能的粮食,以满足人们对于基本口粮的需要,导致了土地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
1,农作制度的发展
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来实现的。西方耕作制度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田草农业的出现。圈地养羊以前,大部分的耕地仍然沿袭了古代冬谷、春谷和休闲的轮作方法。牲畜在废弃的草地,林地的边缘,休闲地,或者在收后留着残茬的地上放牧,过冬的饲料很少。畜牧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作物所需要的肥料又主要来自畜肥,因此,饲料的缺乏,又影响到肥料的缺乏,最终又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尽管圈地运动是因为羊毛市场的扩大而出现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圈地都用来养羊,对于一些有经验的农民来说,他们更懂得植谷和畜牧的好处,特别是到了十六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人口的增长,使面包、肉类和其它食物的需求增加。这就迫使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也开始将一部分圈占过来的土地用于谷物生产。实际上许多的圈地都被用来谷物和畜牧的联合生产,田草轮作就是在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在田草农业里,各种土地(耕地、牧场、割刍地、荒地)都合在一起进行谷物和田草的轮作,田草无论是豆科,还是非豆科作物,都用来饲养动物,这就打破了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