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别地方桑地或棉地多于水田或粮田,或田地相匹,但大多数地方还是水田多于桑地,粮田多于棉田,出现了桑稻并存,棉粮并存的局面。两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比单纯的蚕桑业和植棉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还要多,中国农村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叫做“半田半地,累得没气。”反映的就是两种作业并存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这又进一步剌激了农村人口的增长。
  其三,农桑结合,特别是桑争稻田必然导致畜牧业的萎缩,因为种粮和种桑都需要各自占用一定的土地,人口的增加必然使土地的占用量扩大,而农桑的面积扩大,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就得减少,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必然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为了弥补由于粮食种植面积下降所引起的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又必须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使一切可以种植粮食的地方都尽可能地种上粮食,这样一来,用于发展畜牧业的面积又再度减少,
─────
①孙铨:“上郡守论田地六则”,《菱湖镇志》卷四十二“事纪”。
最终的结果是畜牧业的再度萎缩。畜牧业的萎缩,又必然导致畜力紧张,畜力紧张,又必然加剧对劳动力需求,终致人口膨涨。事实上亦是如此,人口最多的江南地区正好是中国历史上蚕桑业和植棉业最发达的地区。
  再来具体的看一看蚕桑业的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明清时期蚕桑业最为发达的实际上只是嘉兴县和吴兴县及其邻近的桐乡、崇德等几个县一小块地方。一些蚕桑业极发达的乡镇,如濮院、新塍、双林、南浔、菱湖、乌镇等都在嘉兴和吴兴两县。这些乡镇有几个是明代才开始出现的。它们的人口增长,实际上蚕桑业发展与人口增长关系的一个缩影。以双林镇为例,据《双林镇志》的记载:“双林始亦一村落,户不数百,口不过千余。明洪武十四年(1381),颁黄册于郡县,令民以户口自实,……则户犹未广也。成化时,倍于前矣。嘉靖之季(1522--1566)被倭冠及马道人之变,窜徙失业,稍稍零落。至崇祯朝(1628--1644)征烟户册,实得户三千有奇,口六千有奇。”据此可知,双林镇在明朝前期的百余年间,户口增加了一倍,明朝中后期的一个半世纪中,双林镇的户口又比明初增加了六、七倍。其它的一些乡镇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如震泽镇,“元时村镇萧条,居民数十家,成化中至三四百家,嘉靖间倍之而又过焉。”①很显然,这些乡镇人口的增长是与蚕桑业的发展同步的,蚕桑业的发展对人口的增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研究中国的人口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明清以后的人口迅速增长的历史时,必须考虑中国农业农桑(棉麻)结合这种特殊的农业结构,以及明清时期由于这种农业结构所引发出的桑争稻田,棉争粮田等现象,因为人口的增长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4,农具的倒退
  粮田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增加,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又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具的倒退。首先,人口的增加以后,使得土地越分越细,土地越分越细又使得一些较先进而又复杂的农具在小块土地上失去了用武之地,这就限制了生产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农村劳力很多,原本一些可以采用先进工具来完成的作业,都采用手工劳动来完成。生产工具的改进也成了多此一举。第三,小农的经济实力也难以承担起改进技术和革新设备的费用,而只能沿用旧的技术设备。
────
①乾隆《震泽县志》。
  5,桑争稻田对社会的影响
  农村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粮食供应不足。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桑树种植面积的上升。据史料记载,从明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杭州府水田面积减少30顷①,湖州减少了79顷②,嘉兴减少了1354顷,其中石门县田减少了1451顷③。与此同时,人口却在不断地增加,结果是人无耕地的占有量下降,明初杭嘉湖地区的人均耕约为3.5亩,到清乾隆中期则仅为1.2亩④。见表二。

  明清杭嘉湖地区人均耕地下降情况表

地区     年代       人均耕地
杭州     洪武        3.01亩
       乾隆        1.01
嘉兴     洪武        3.5
       乾隆        1.58
湖州     洪武        3.6
       乾隆        1.2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虽然耕作技术的提高,多熟制的发展和新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全面提高,但是由于人口的同时增长,人均占有的食物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按平均每亩二石的单产来计算,明初在扣除各种税粮以外,尚有余粮,明中后期以后,由于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的发展,粮食已难以卒岁,乾隆时大亏所需。这样杭嘉湖地区就由原来的粮食输入区,成了粮食的输入区。明清之际,嘉兴府“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⑤湖州常需客米接济,杭州更是所产不敷所食,客三日城中使有挨饿之虞。后来不但从福建、广东、江西和湖广等地运来粮食,甚至有来自东南亚的所谓“暹罗米”。“苏湖熟天下足”为“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是其主要的原因。有人在探讨清代江浙地区米粮不足的原因时,把米粮不足的原因归结为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
──────
①康熙《杭州府志》卷十“田赋上”
②乾隆《湖州府志》卷三六“田赋”
③康熙《嘉兴府志》卷九“田赋”
④范金民:“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第17页.
⑤康熙《嘉兴府志》卷十“风俗”
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专业市镇的发展及近代都市的兴起等方面①,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农桑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所导致的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的不平衡发展。而粮食不足又必然影响到蚕桑业和棉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影响到整个农业、科技,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与西方的圈地运动是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性质相似的历史事件,但是,由于中西的农业结构不同,它所产生的结果却迥然有别,归纳起来可以划出,如下的一张表格。表三

     明清时期中英农业对照表

     中国          西方
农业结构 农桑          农牧
结构变化 桑争稻田        圈地运动
农作制度 多熟制         四圃制
作物引进 甘薯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芜菁和三叶草等饲料作物
农具状况 倒退:从江东犁到铁搭  进步:从撒播到畜力条播
农村人口 增加          减少
粮食状况 供应不足,依靠进口   自给有余,还有出口
─────
①程厚思:“清代江浙地区米粮不足原因探析” 《中国农史》 1990年 第3期 第40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