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市镇的市场机制——吴江个案再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1986年9月25日,我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以《明清江南市镇的实态分析——以苏州府吴江县为中心》为题,作了一次学术讲演。承蒙岸本美绪教授的好意,将我蹩脚的日文原稿加以精心润色,发表在东京《中国近代史研究》杂志第五集上。该文对吴江县的盛泽镇与黄溪市、震泽镇、平望镇与同里镇、黎里镇与章练塘镇的实态,特别它们的商业功能,作了粗略的述评。在结语中指出:市镇的行政地位介乎县城与乡村之间,但它的经济地位大大超过了县城。吴江是丝绸之乡,丝与绸的集散地是震泽镇、盛泽镇,而不是县城,此外平望镇、黎里镇、同里镇等的工商业也要比县城昌盛得多。因此,吴江县如果没有盛泽等市镇,几乎没有吴江经济发展可言[①a]。
相隔十年之后,1996年10月18日至21日,我陪同日本鹿耳岛经济大学田尻利教授、神户甲南大学稻田清一助教授,赴吴江档案馆查阅历史档案,看到了江南一般县级档案馆十分罕见而又数量庞大的历史档案。这些从晚清到民国时代的文书档案,令我辈大开眼界,加深了对江南中心市镇商业运作的动态认识,并且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我撰写成文,公诸同好。
 
一、机户、绸行、绸领投与市场
 
吴江县在明清乃至民国时代以盛产丝绸闻名于世,震泽的丝,盛泽的绸,各领风骚数百年。
地滨太湖,位于吴江县治西南九十里的震泽镇,四乡居民“以蚕为业”,农家“颇善治丝”,所缫之丝,较他处更光白,细者可为纱缎经,俗名经丝;稍粗者多用以织绫,俗名绸丝。四乡农家所产经丝、绸丝集中于镇上丝行,由丝行转售各地客商,行销全国,出口海外,其繁荣程度并不亚于邻近的湖丝集散地南浔镇[②a]。
位于吴江县治东南六十里的盛泽镇是后起之秀,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嘉靖年间才成为一个居民百家的小市,明末清初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蕃阜气象,诸镇中推为第一”。乾隆时可与苏州阊门繁华商业区相媲美,“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万金至者无虚日”[③a]。
震泽镇的丝业,盛泽镇的绸业,加上同里镇,平望镇的米业,构成吴江三大经济支柱,而盛泽绸业尤为翘楚,成为全县经济久盛不衰的中流砥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盛泽绸业的兴旺与否决定了全县各行各业的命运。1937年的《江南副业报告》指出:“盛泽市镇之繁华,人民之富庶,皆盛泽绸造成之。昔年兴隆鼎盛时,远近商人皆挟资赴盛泽坐镇办货,惟其行旅之繁,酒家、宾馆、舞榭、歌楼均乘时而兴,各处人士慕盛泽之繁华,亦邀宿其间。镇人又年举盛[会],人人庆祝号台,所以往来繁盛一如都市……总之,盛泽人民之衣食,吴江四乡之富力,直接间接均由盛泽绸造成,关系特殊,为江南实业史上重要之一页。”[①b]
个中缘由,耐人寻味,笔者拟对此略加剖析。
众所周知,丝是农家养蚕缫制的产品,殊不知,花色繁多、质地精良的盛泽绸,诸如绫、纺、罗、纱、绢之类,莫不出于农家手工织机。这种从事织绸的专业农户,也称机户,但他们并不是手工作坊(机坊)中的那种机户,而是个体农户。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乾隆时编纂的《吴江县志》、《震泽县志》都说:“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②b]同治年间编纂的盛泽镇志,反映的依然是这种情况:“近镇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绸绫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③b]
1880年江海关帮办罗契(E.Rocher)在调查江南丝绸生产时,所反映的情况与上述记载大体一致:“盛泽丝绸的组织结构形式完全同于苏州。这里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商行,从四乡农民手中收购绸缎,农民卖掉绸匹后买回生丝再生产绸缎。(农民)织机总数接近8000台,集中在以镇为中心半径12.5公里的周围地区。”[④b]罗契的这段话无疑是见闻实录,不过他的估计数字似乎偏小了一点。盛泽镇四五十里间农民都从事机织,他却说“半径为12.5公里”,此其一。其二,关于织机8000台也有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散处四乡的农民织机难于统计,当地人说得好:“盛泽织绸……皆零星机户,散处乡间,工人即系本地之乡人,纯为家庭工业。全镇究有织机若干,并无稽考,虽业中人亦不能道其详,盖乡人之居室即为其织造之工场。凡机户家庭人口多者,便有织机三四具,人口少者,只有一二机。”[⑤b]盛泽在康熙时已是一个居民万户的大镇(包括四乡),其后人口不断增加,按每户三四台至一二台织机估计,近镇四五十里间的织机肯定超过一万台以上。另一方面罗契的考察而过于狭窄,这可从以后的调查报告中得到佐证。1934年吴江县立蚕桑场主任孙守廉指出:“盛泽为本县绸业中心,昔年多用木机织造,近镇机户在一万以上,每机三人管理,依织绸为生者达三万人。”[⑥b]由此可见盛泽四乡农村织机在一万台以上,鼎盛时代或许可能接近二万台。
四乡农村机户从事强织绸的盛况,可以从另一绸业大镇双林镇得到印证。双林镇盛产绫绢,1919年至1921年时最盛,附近各乡有脚踏织机2000多台,从事织绫绢者多至五六千人,分散于农村每家每户,年产量达240万米[①c]。
这种农村副业与传统的所谓“男耕女织”截然不同,它凸显了在市场经济席卷下农村出现的新变化。农村机户的生产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其生产原料——生丝——也从市场购买得来,卖绸买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依附于市场的专业机户。从表面上看,他们的主业是农耕,副业是机织,实际他们的主副业早已易位,机织副业已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下两则资料可以为证:
其一,1932年河冰《盛泽之纺绸业》指出:“盛泽的纺绸业,也是农村副业的一种……不过,盛泽纺绸业之为农村副业,和普通的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普通所谓副业,如其名所示,是从属于农业的一种农暇时的职业,农民的主要收入,当然还是以农业为主。而盛泽的情形则恰恰相反,从事纺绸业的农民,固然都有土地,而大部分都是自耕农,可是对于农业并不重视。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是在于纺绸,这一年纺绸业如兴盛,他们竟至于让土地去荒芜。”[②c]
其二,1946年盛泽镇商会给吴江县政府的呈文中也如此说:“盛泽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机户既散处四乡,出品恒难于一致……查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以丝织生产为主要副业。即全区商业之荣枯,亦以丝织工业之盛衰为转移。”[③c]
这里揭示出了市场经济支配下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的倾向,原因在于“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在于纺绸”,无怪乎这种农民被称之为“机户”。重织轻耕的结果,农田耕作转给了外来客籍人。请看新编《盛泽镇志》所提供的信息:“盛泽农村,土著乡民多事机织,大部分农田归客籍人耕种。客民中务耕者,多来自温州、台州、处州及绍兴等地,尤以绍兴为多。”[④c]
这使我产生两点联想。第一,盛泽镇南面的另一绸业中心濮院镇,四乡农民也以织绸为生,所产濮绸名满天下,农家经营重心集中于丝织业,而以农耕为副。每当蚕桑丝织繁忙时,田事常雇石门、桐乡农民相帮。沈廷瑞《东畲杂记》说:“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西头’谓石、桐邑界,其地人多而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田。”[⑤c]其二,这种市场经济渗透下农村出现的新经营方式,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南模式”乡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