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墓志考(上)*(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為都督。俄為大食所滅。雖不能國,咸亨(670-673)中猶入朝,授右武衛將軍,死。始,其子泥涅師為質,調露元年(679),詔裴行儉將兵護還,將復王其國,以道遠,至安西碎葉,行儉還。泥涅師因客吐火羅二十年,部落益離散。景龍(707-709)初,復來朝,授左武衛將軍,病死。
中亞形勢從永徽年間(650-655)到龍朔年間(661-663)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永徽元年(650),西突厥汗國阿史那賀魯舉兵反叛,此後八年(650-657),唐朝大軍四次西征,與阿史那賀魯鏖戰,自然無暇顧及中亞西部。[35]《冊府元龜》卷九九五載:
永徽五年(654),大食引兵擊波斯及米國,皆破之。波斯王伊嗣候 為大食兵所殺。伊嗣候之子卑路斯走投吐火羅,遣使來告難。上以路遠,不能救之。尋大食兵退。吐火羅遣兵援立之而還。
吐火羅遣兵將卑路斯送到哪里去,史無明文。根據伊斯蘭史料,大食巴士拉總督阿米爾(ʻAbdullah b. ʻĀmir,29-35/649-655)曾於31-1/651-2派賴比爾 (Rabīʻ b. Ziyad)遠征塞斯坦(Sīstān),疾陵城(Zaranj,地在今阿富汗與伊朗交界處之札蘭杰附近)被迫與大食人締結和約,賴比爾被任命為總督。651-652年、652-653年大食曾在塞斯坦鑄造錢幣。兩年以後,賴比爾被召回巴士拉。當地人民起而反抗大食人,推翻了他們。[36]看來就是在疾陵城起義,擺脫大食人統治之際,吐火羅把卑路斯送到那裡去的。當時唐朝對中亞西部的局勢只能聽其發展,無力干預。
顯慶二年(657),唐朝平定了阿史那賀魯,兵鋒遠及石國(今塔什干),具備了在中亞西部建立羈縻體制的條件。當時大食雖然滅了波斯,但對呼羅珊的控制并不穩固,32/652-653年呼羅珊總督阿米爾帶著大批軍隊離開呼羅珊回伊拉克的巴士拉去以後,留駐呼羅珊的少數大食駐軍不足以發動對中亞西部的進一步擴張。尤其是36/656-657年大食國內又爆發了阿里和穆阿威葉爭奪哈里發地位的戰爭,直到41/661年白衣大食建立。大食人忙於內戰,無暇顧及中亞西部。[37]唐朝自然不會放過這良機。顯慶二年至三年(657-658),唐朝分西突厥地置濛池、崑陵二都護府,在窣利(粟特)地區的拔汗那、康國、何國、史國、安國、東安國、米國、石國設置了八個羈縻都督府、州;《資治通鑑》卷200載,顯慶四年(659)”九月,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38]從而在天山北路、藥殺水(錫爾河)流域及鐵門以北窣利地區建立了羈縻府州體制。
唐朝並且開始向鐵門以南的吐火羅、罽賓、帆延、護蜜等地區伸展宗主權。[39]《新唐書》卷二二一下西域傳吐火羅國條載:”顯慶中,以阿緩城為月氏都督府,析小城為二十四州,授王阿史那都督”。
《贊德•瓦赫蘭•耶斯恩》第4章第58-59節可能就反映了當時中亞的形勢:[40]
統治權和主權將落在那些非伊朗(anērān-ruwān)出身的民族手中, 像匈人(Hyōn)、突厥人(Turk)、可薩人(Xadur)、吐蕃人(Tōbīt),像信德人、科菲亞爾人(čiyōn *Hindūg ud Kōfyār)、支那人 (Čīnīg)、迦布羅人(Kābulīg)、窣利人(Subdīg)、拂林人(Hrōmāyīg,吐火羅人?)、紅匈人 (Karmīr Hyōn)和白匈人(Spēd Hyōn)。 他們 將會成為我<烏爾馬玆德創造的>伊朗諸地的統治者;他們的命令和意志將盛行於世。威權將從那些繫皮腰帶 (dawāl kustīgān)的人、大食人 (Tāzīg)和拂林人 (Hrōmāyīg,拜占庭人)手中落到他們的掌握之中去。
這裏所談的地區,是伊朗極盛時代勢力範圍所達的地區。那些繫皮腰帶的人是指突厥汗國、特別是西突厥汗國的人,大食人即阿拉伯人,第二次寫到的拂林人指拜占庭人,這三種人經常是伊朗薩珊王朝的勁敵。此時都他們都無力干預,伊朗 東面和北面廣大地區的各國實際上處於獨立狀態。hyōn,常譯作Hun,漢文史料中常作匈奴,許多學者把中古波斯文資料中的hyōn比定為Chionites,即漢文史料中的寄多羅。任何翻譯都要求歷史的和年代方面的解釋,我們此處仿照塞雷蒂的譯法,,只音譯為匈人。turk,當指阿斯那賀魯敗亡以後,散處各地的突厥人,唐朝在天山北路設立了崑陵、濛池二都護府。xadur,貝利起初釋讀為Hēfdār,認為即悒怛(Hephthalites)。但是這與下面寫到的白匈人重複。他後來認為即可薩(Xazar)。[41]杜環《經行記》曰,拂菻(拜占庭)北接可薩突厥。tōbīd,吐蕃,650-698年為吐蕃歷史上的噶氏專權時期,竭力向青藏高原以外尤其是唐朝西域擴展勢力。這裏出現吐蕃,可能反映了這種形勢。čiyōn *hindūg ud kōfyār,貝利等學者釋讀為 čiyōn andarag kōfyār,翻譯為 ”山居者”。塞雷蒂認 為,可以釋讀為 čiyōn *hindūg ud kōfyār, 這裏的hindūg,併非指印度人, 而是 中亞貴霜人的後裔, 居 住在阿姆河中上游。而kōfyār可能指今阿富汗北部山區。[42]Čīnīg,指中國人。 Kābulīg,指喀布爾人,據《新唐書》卷二二一下西域傳大勃律條,譯為迦布羅。 Subdīg,譯作Sogdians,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譯為窣利。唐朝當時在窣利地區至少設置了修循、康居、大宛等三個都督府,貴霜、佉沙、安息、木鹿、南謐等五個州。[43]Hrōmāyīg,通常翻譯為拂菻,指拜占庭。但是,塞雷蒂已經提出疑問,為什麼在全是中亞各族的名單中,會突然出現拜占庭呢?[44]下面又說,拜占庭和突厥、大食的威權落到了上述這些民族的手中,顯然自相矛盾。這裏列舉的諸中亞民族相當齊全,但獨缺當時很重要的吐火羅人。出現在中亞各族名單中的Hrōmāyīg可能就是指吐火羅人,我們將在下文討論這個問題。 karmīr hyōn ud spēd hyōn, 紅 匈人和白匈人,可能指悒怛人。[45]悒怛於563年前後被薩珊波斯與突厥瓜分,殘餘的部落散居在今阿富汗境內。後來唐朝的大汗都督府,以嚈噠(即悒怛)部落置。中國人出現在這張中亞各民族的名單上,但是并不特別突出,很可能反映了顯慶年間(656-660)的中亞局勢。
對於鐵門以南、烏滸水(阿姆河)流域直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當時唐朝可以倚重的政治力量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波斯薩珊王朝的殘存勢力,另一個是當時這個地區最強大的吐火羅。
阿羅憾是波斯薩珊王朝殘存勢力的代表之一。細讀阿羅憾碑,我們會提出問題,阿羅憾以什麼功績著稱?以至於名聞西域,使唐高宗遣使把他請到長安,授以將軍之職?這樣的待遇顯然是非常罕見的,一般多是西域國家遣使中國,很少中國遣使邀請異國王族來華。我們提出的假設是:阿羅憾是薩珊王朝的王族,可能是庫薩和的孫子,出生年代(616-710)比伊嗣俟(611?-651)晚不了幾年,比卑路斯年長不少。在《贊德•瓦赫蘭•耶斯恩》中,千年之末會有一個名叫瓦赫蘭的英雄降生,幫助救世主烏希達爾。阿羅憾的名字在缽羅婆文中正是瓦赫蘭,遂眾望所歸,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又力主與唐朝結盟以推動復國運動。這正符合唐朝當時倚重波斯王族,號召烏滸水至印度河流域的民眾,建立羈縻體制的戰略構想。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域傳載:
卑路斯龍朔元年(661),奏言頻被大食侵擾,請兵救援,招遣隴州 南由縣令王名遠充使西域,分置州縣。因列其地疾陵城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為都督。
這時疾陵城正處在起義民眾和卑路斯的控制之下。《冊府元龜》卷九六四載,龍朔二年(662)正月,立卑路斯為波斯王。
唐朝在鐵門以南至印度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分置羈縻府州,不僅與波斯王族之請求有關,而且也與吐火羅的請求相聯系。《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安西大都護府條記載:
龍朔元年,西域吐火羅款塞。乃於于闐以西
中亞形勢從永徽年間(650-655)到龍朔年間(661-663)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永徽元年(650),西突厥汗國阿史那賀魯舉兵反叛,此後八年(650-657),唐朝大軍四次西征,與阿史那賀魯鏖戰,自然無暇顧及中亞西部。[35]《冊府元龜》卷九九五載:
永徽五年(654),大食引兵擊波斯及米國,皆破之。波斯王伊嗣候 為大食兵所殺。伊嗣候之子卑路斯走投吐火羅,遣使來告難。上以路遠,不能救之。尋大食兵退。吐火羅遣兵援立之而還。
吐火羅遣兵將卑路斯送到哪里去,史無明文。根據伊斯蘭史料,大食巴士拉總督阿米爾(ʻAbdullah b. ʻĀmir,29-35/649-655)曾於31-1/651-2派賴比爾 (Rabīʻ b. Ziyad)遠征塞斯坦(Sīstān),疾陵城(Zaranj,地在今阿富汗與伊朗交界處之札蘭杰附近)被迫與大食人締結和約,賴比爾被任命為總督。651-652年、652-653年大食曾在塞斯坦鑄造錢幣。兩年以後,賴比爾被召回巴士拉。當地人民起而反抗大食人,推翻了他們。[36]看來就是在疾陵城起義,擺脫大食人統治之際,吐火羅把卑路斯送到那裡去的。當時唐朝對中亞西部的局勢只能聽其發展,無力干預。
顯慶二年(657),唐朝平定了阿史那賀魯,兵鋒遠及石國(今塔什干),具備了在中亞西部建立羈縻體制的條件。當時大食雖然滅了波斯,但對呼羅珊的控制并不穩固,32/652-653年呼羅珊總督阿米爾帶著大批軍隊離開呼羅珊回伊拉克的巴士拉去以後,留駐呼羅珊的少數大食駐軍不足以發動對中亞西部的進一步擴張。尤其是36/656-657年大食國內又爆發了阿里和穆阿威葉爭奪哈里發地位的戰爭,直到41/661年白衣大食建立。大食人忙於內戰,無暇顧及中亞西部。[37]唐朝自然不會放過這良機。顯慶二年至三年(657-658),唐朝分西突厥地置濛池、崑陵二都護府,在窣利(粟特)地區的拔汗那、康國、何國、史國、安國、東安國、米國、石國設置了八個羈縻都督府、州;《資治通鑑》卷200載,顯慶四年(659)”九月,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38]從而在天山北路、藥殺水(錫爾河)流域及鐵門以北窣利地區建立了羈縻府州體制。
唐朝並且開始向鐵門以南的吐火羅、罽賓、帆延、護蜜等地區伸展宗主權。[39]《新唐書》卷二二一下西域傳吐火羅國條載:”顯慶中,以阿緩城為月氏都督府,析小城為二十四州,授王阿史那都督”。
《贊德•瓦赫蘭•耶斯恩》第4章第58-59節可能就反映了當時中亞的形勢:[40]
統治權和主權將落在那些非伊朗(anērān-ruwān)出身的民族手中, 像匈人(Hyōn)、突厥人(Turk)、可薩人(Xadur)、吐蕃人(Tōbīt),像信德人、科菲亞爾人(čiyōn *Hindūg ud Kōfyār)、支那人 (Čīnīg)、迦布羅人(Kābulīg)、窣利人(Subdīg)、拂林人(Hrōmāyīg,吐火羅人?)、紅匈人 (Karmīr Hyōn)和白匈人(Spēd Hyōn)。 他們 將會成為我<烏爾馬玆德創造的>伊朗諸地的統治者;他們的命令和意志將盛行於世。威權將從那些繫皮腰帶 (dawāl kustīgān)的人、大食人 (Tāzīg)和拂林人 (Hrōmāyīg,拜占庭人)手中落到他們的掌握之中去。
這裏所談的地區,是伊朗極盛時代勢力範圍所達的地區。那些繫皮腰帶的人是指突厥汗國、特別是西突厥汗國的人,大食人即阿拉伯人,第二次寫到的拂林人指拜占庭人,這三種人經常是伊朗薩珊王朝的勁敵。此時都他們都無力干預,伊朗 東面和北面廣大地區的各國實際上處於獨立狀態。hyōn,常譯作Hun,漢文史料中常作匈奴,許多學者把中古波斯文資料中的hyōn比定為Chionites,即漢文史料中的寄多羅。任何翻譯都要求歷史的和年代方面的解釋,我們此處仿照塞雷蒂的譯法,,只音譯為匈人。turk,當指阿斯那賀魯敗亡以後,散處各地的突厥人,唐朝在天山北路設立了崑陵、濛池二都護府。xadur,貝利起初釋讀為Hēfdār,認為即悒怛(Hephthalites)。但是這與下面寫到的白匈人重複。他後來認為即可薩(Xazar)。[41]杜環《經行記》曰,拂菻(拜占庭)北接可薩突厥。tōbīd,吐蕃,650-698年為吐蕃歷史上的噶氏專權時期,竭力向青藏高原以外尤其是唐朝西域擴展勢力。這裏出現吐蕃,可能反映了這種形勢。čiyōn *hindūg ud kōfyār,貝利等學者釋讀為 čiyōn andarag kōfyār,翻譯為 ”山居者”。塞雷蒂認 為,可以釋讀為 čiyōn *hindūg ud kōfyār, 這裏的hindūg,併非指印度人, 而是 中亞貴霜人的後裔, 居 住在阿姆河中上游。而kōfyār可能指今阿富汗北部山區。[42]Čīnīg,指中國人。 Kābulīg,指喀布爾人,據《新唐書》卷二二一下西域傳大勃律條,譯為迦布羅。 Subdīg,譯作Sogdians,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譯為窣利。唐朝當時在窣利地區至少設置了修循、康居、大宛等三個都督府,貴霜、佉沙、安息、木鹿、南謐等五個州。[43]Hrōmāyīg,通常翻譯為拂菻,指拜占庭。但是,塞雷蒂已經提出疑問,為什麼在全是中亞各族的名單中,會突然出現拜占庭呢?[44]下面又說,拜占庭和突厥、大食的威權落到了上述這些民族的手中,顯然自相矛盾。這裏列舉的諸中亞民族相當齊全,但獨缺當時很重要的吐火羅人。出現在中亞各族名單中的Hrōmāyīg可能就是指吐火羅人,我們將在下文討論這個問題。 karmīr hyōn ud spēd hyōn, 紅 匈人和白匈人,可能指悒怛人。[45]悒怛於563年前後被薩珊波斯與突厥瓜分,殘餘的部落散居在今阿富汗境內。後來唐朝的大汗都督府,以嚈噠(即悒怛)部落置。中國人出現在這張中亞各民族的名單上,但是并不特別突出,很可能反映了顯慶年間(656-660)的中亞局勢。
對於鐵門以南、烏滸水(阿姆河)流域直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當時唐朝可以倚重的政治力量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波斯薩珊王朝的殘存勢力,另一個是當時這個地區最強大的吐火羅。
阿羅憾是波斯薩珊王朝殘存勢力的代表之一。細讀阿羅憾碑,我們會提出問題,阿羅憾以什麼功績著稱?以至於名聞西域,使唐高宗遣使把他請到長安,授以將軍之職?這樣的待遇顯然是非常罕見的,一般多是西域國家遣使中國,很少中國遣使邀請異國王族來華。我們提出的假設是:阿羅憾是薩珊王朝的王族,可能是庫薩和的孫子,出生年代(616-710)比伊嗣俟(611?-651)晚不了幾年,比卑路斯年長不少。在《贊德•瓦赫蘭•耶斯恩》中,千年之末會有一個名叫瓦赫蘭的英雄降生,幫助救世主烏希達爾。阿羅憾的名字在缽羅婆文中正是瓦赫蘭,遂眾望所歸,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又力主與唐朝結盟以推動復國運動。這正符合唐朝當時倚重波斯王族,號召烏滸水至印度河流域的民眾,建立羈縻體制的戰略構想。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域傳載:
卑路斯龍朔元年(661),奏言頻被大食侵擾,請兵救援,招遣隴州 南由縣令王名遠充使西域,分置州縣。因列其地疾陵城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為都督。
這時疾陵城正處在起義民眾和卑路斯的控制之下。《冊府元龜》卷九六四載,龍朔二年(662)正月,立卑路斯為波斯王。
唐朝在鐵門以南至印度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分置羈縻府州,不僅與波斯王族之請求有關,而且也與吐火羅的請求相聯系。《舊唐書》卷四十地理志安西大都護府條記載:
龍朔元年,西域吐火羅款塞。乃於于闐以西
上一篇:《三都赋》撰年疑案新断
下一篇:黄帝传说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