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墓志考(上)*(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tān)[錫斯坦(Sistan)]、印度斯坦(Hindustān)[信德(Sind)],直到布路沙布邏(Puš ābūr)[白沙瓦(Peshawar)]以及直到卡什(Kaš) [乞史 (Kesh)]、窣利(Sughd)和者舌(Š āš)[塔什干 (Tashkent)]邊境的貴霜沙 (Kuš ānš āhr)。
貴霜沙意為貴霜王,他們是薩珊王朝的總督,當時吐火羅和罽賓處於貴霜沙的統治之下。約公元360年左右,薩珊王朝似乎失去了對吐火羅斯坦的控制。約558年前後,薩珊與突厥瓜分悒怛,吐火羅、迦布羅復歸薩珊。[59]
            正因為塞斯坦、吐火羅和罽賓在阿黑門帝國和薩珊帝國時期常為波斯領土,阿羅憾、卑路斯等波斯王族才把他們復辟薩珊王朝的希望寄託在這些地區。
            第七,種族、語言、宗教、文化史概述。盡管吐火羅和罽賓多次遭到異族占領,但是這個地區從文化上來說,一直是伊朗文明的組成部分。
            自古以來這些地區的居民是伊朗族裔。到玄奘的時代,這些地區總役屬突厥,但是民眾仍多為伊朗族裔。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則明確指出,建馱羅國、罽賓國、謝[風日]國,王及兵馬總是突厥,土人是胡。吐火羅國與罽賓國的衣著、言音、食飲大同少異。犯引國則王是胡。骨咄國王元是突厥種族,當土百姓半胡半突厥。所謂胡,就是伊朗族裔。
在大流士一世治下,這些地區可能開始使用古波斯語作為官方語言。漢代南遷塞斯坦、健馱邏的塞人留下的語言材料証明他們講的是伊朗語的方言。貴霜王閻膏珍(Vima Kadphises)三種語言的碑文的發現証明當時或更早一些就已經有巴克 特利亞文文獻了。巴克特利亞文是用希臘字母拼寫一種伊朗語--巴克特利亞語。薩珊王朝統治下的貴霜沙、悒怛帝國時代的吐火羅地區都使用過這種文字。            玄奘在628-644年間前往印度求法時,來回都經過吐火羅地區。《大唐西域記》第一卷記載:
 
出鐵門至覩貨邏國故地,......自數百年王族絕嗣,酋豪力競,各擅君長,依川據險,分為二十七國。雖畫野區分,總役屬突厥。......語言去就,稍異諸國;字源二十五言,轉而相生,用之備物。書以橫讀,自左向右,文記漸多,逾廣窣利。
 
據研究,這裏所說的”字源二十五言”就是指用二十四個希臘字母加一個新造字母的後期巴克特利亞文。[60]而且這種文字的文獻數量還超過窣利文(粟特文)。
            慧超726年所著的《往五天竺國傳》骨咄條講到”言音半吐火羅,半突厥,半當土”。這種當土語言可能就是新波斯語。[61]
塞斯坦和巴克特利亞(吐火羅)在瑣羅亞斯德教徒來看,有特殊的重要性。蘇魯支可能出生在伊朗東部,《伽泰》頌歌和《阿維斯塔》後出部分中提到的名山大川、部落戰爭和宗教活動,其地理位置和範圍大多在伊朗東部,尤其在塞斯坦一帶。《阿維斯塔》後出部分中,塞斯坦被奉為宗教聖地,傳說中的凱揚王朝諸帝的世襲領地,境內的赫爾曼德河和哈蒙湖備受頌贊。哈蒙湖在缽羅婆文中稱作卡揚塞湖,保存著蘇魯支的精液,隱遁先知將從此湖出世,以拯救世界。[62]在哈蒙湖附近的山上,至今猶存火廟遺蹟。
《阿維斯塔》說,蘇魯支傳教的支持者維斯塔斯帕(Vištāspa)就是巴克特利亞國王。[63]巴克特利亞古來就是祆教活動的中心。入主的外族往往容忍和接受祆教。貴霜帝國諸王的錢幣上有些就刻有祆教諸大神的名字。在薩珊王朝貴霜沙統治下,瑣羅亞斯德教相當盛行,錢幣提供了清楚的證據。例如,卑路斯一世的錢銘為:”崇奉馬玆達的君主卑路斯,偉大的貴霜沙”,另一位君主的錢銘為:”崇奉馬玆達的君主霍爾馬玆達、偉大的貴霜的王中之王。”悒怛入主吐火羅以後,也接受了祆教。《洛陽伽藍記》卷五所引宋雲等行紀說悒怛”不信佛法,多事外神。”所事外神為何,宋雲雖未明言,《梁書》滑國傳卻提供了線索:”事天神、火神,每日則出戶祀神而後食。”很可能,悒怛人所事天神即祆教大神阿胡拉馬玆達;而所謂祀火神,則顯然是祆教特有的拜火儀式。[64]中亞突厥人在汗國瓦解(七世紀中期,以 657年唐高宗在西突厥置兩都護府為標志)後,已經有某種程度的祆教化。[65] 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四介紹過一種突厥式的祆神崇拜:
 
突厥事祆神,無祠廟,刻氈為形,盛於皮袋,行動之處,以脂涂之; 或系竿上,四時祀之。
 
唐朝設置姑墨州都督府的怛沒西面的卡拉-徹佩(Kara-Tepe)的考古發掘中發 現,在佛教寺院中有一處火壇。唐朝設置王庭州都督府的久越得犍則有一處著名的祆祠,在大食入侵時代仍然存在,《酉陽雜俎》卷十說:
 
俱德建國(即久越得犍),烏滸河中、灘流中有火祆祠。相傳祆神本 系波斯國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祆祠。內無像,於大屋下置大小爐舍,檐向西,人向東禮。有一銅馬大如次馬,國人言自天下,屈前腳,在空中而對神立。......近有大食王不信,入祆祠將壞之。忽有火燒其兵,遂不敢毀。
 
健馱邏也早在塞琉古王朝時代就存在祆教徒社區。在迦畢試北面的蘇克柯特爾(Surkh Kotal)發現過一座重要的火祠,根據25行的巴克特利亞文碑銘,得知此 祠建於貴霜王迦尼色伽時代,重修於貴霜王胡韋色迦時代。[66]這座火祠直到貴霜沙的時代仍然完好。
正因為塞斯坦、吐火羅(古巴克特利亞)、罽賓、健馱邏地區不僅伊朗族裔多信奉祆教,而且入主的外族貴霜人、悒怛人和突厥人也漸信奉祆教,所以《贊德•瓦赫蘭•耶斯恩》等宗教預言文獻在此可能有相當大的影響。預言中的救世英雄瓦赫蘭應在阿羅憾身上,他在這些地區就有超過常人的號召力。
            第八,瓦赫蘭所面對的敵人。gurg ī dō zang,兩條腿的狼,可能指大食 人。繫皮腰帶的妖魔提婆,當指突厥人。[67]對卑路斯、阿羅憾來說,主要敵人自然是大食。大食滅了薩珊王朝,使伊嗣俟兵敗身亡,曾攻佔薩珊王朝最後的立足之地疾陵城,而且可能卷土重來。但是大食已經占據伊朗主要部分,他們欲從大食奪回伊朗本土,實非易事。相比之下,在唐朝的援助下,在伊朗東部和中亞重建薩珊王朝,似乎可能性要大一些。要達到這一目的,中亞突厥人就是實際上要對付的勁敵。對王名遠為代表的唐朝來說,大食併不直接威脅國家安全,主要的對手是突厥人,目的是乘阿史那賀魯敗亡之際,在前西突厥汗國的勢力範圍內建立羈縻府州體制,確立對吐火羅、波斯等都督府的宗主權,以防突厥復興,控制吐火羅等地區而與唐朝敵對。
            從以上比較來看,我們推測:阿羅憾的事蹟在伊朗缽羅婆文宗教文獻中融入了千年之末救世英雄瓦赫蘭的傳說中。在伊朗傳本《本達希申》中,瓦赫蘭出現在伊嗣俟之子敗亡之後,他是作為第四千年末的救世英雄出現的。但是實際上這些描寫反映了龍朔年間(661-2)的中亞形勢。《贊德•瓦赫蘭•耶斯恩》中關於瓦赫蘭的傳說,可能被薩珊王族利用作為政治宣傳,目的是為伊朗合法君主的復辟製造輿論。利用啟示錄之類的宗教文獻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也見於其他文化傳統,比如猶太人當中就有這種情況。瓦赫蘭作為宗教預言中的救世英雄,應在阿羅憾身上,使阿羅憾得以在幫助唐朝設置吐火羅諸羈縻府州的活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在阿羅憾離開中亞、返回唐朝,卑路斯、泥涅師師相繼敗亡以後,伊朗族裔還可以把阿羅憾的業績融合進瓦赫蘭的神話中去,繼續作為鼓舞他們抵抗大食人的精神支柱。
 


 
*本文涉及的地名,請參閱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五冊,地圖出版社,1982年,圖 63-64。
[1] 端方(1861-1911),《陶齋藏石記》,1909(宣統元年),卷21,頁9-11。 收入《石刻史料 新編》,第一輯,第11卷,頁8187-8188。
[2] 林梅村,《洛陽出土唐代猶太僑民阿羅憾墓志跋》,收入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語 言和宗教新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頁95-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