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宋代“稻麦二熟”说(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二 稻麦复种在宋代江南并不普遍
 
但是,宋代南方的稻麦复种是否成为一种种植制度?它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宋人笔下有关“刈麦栽禾”的描述并不能全部看成是稻麦复种,因为复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一年之内;二是在同一块田地之中。根据这两条硬性标准,我以为历史上许多有关“稻麦二熟”或“一岁二熟”都很难说是稻麦复种,因为它们可能发生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田块上,古人所说的稻麦二熟是从收成上来说的,说农民一年中有二次收成,比如东田夏收有麦;西田秋成有稻。而实际上是东田不干西田,稻麦并不构成轮作复种。甚至像《吴郡图经续记》所载的“刈麦种禾”也仅仅是农事安排上的衔接,并非土地利用上的衔接。原文在“刈麦种禾”之后,提到“农夫随其力之所及,择其土之所宜,以此种焉”。[1] “刈麦种禾”,也应视为“择其土之所宜”,因地种植的结果。即使象真德秀所说的:“今禾既登场,所至告稔,拜神之赐渥矣。乃季秋以来,雨不时至,高田之麦欲种而无水以耕,下田之麦,已种而无水以溉。此农人之所甚忧。”[2]也很难说“都是在水稻收获后复种的”。[3]因为没有证据证明麦一定是种在原来的稻田之中,而之所以在收稻之后种麦,是因为麦的播种期是在稻收之后,即仲秋到初冬这段时间,在此之前,即使田地中没有别的作物,也不会将麦种上,因为过早出苗容易遭受后期的低温影响。
这种猜想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就像北方以旱作为主,同时也存在水稻种植一样,南方虽然是以水田为主,但南方并非只有水田。南方地形多样,有山有水,高低错落,为因地制宜种植稻、麦等各种农作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果是在南方的许多地方是有田又有地,或者是半田半地。在南方人的观念中,田和地是有区别的。田,指的是水田;地,指的是旱地。作田、整地是两种不同的作业。在分析宋代的情况以前,我先说一点个人的经验。我的家乡江西省新干县三湖镇,和南方的其他地区一样,这里也是以水稻种植为主,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也有小麦种植,只不过小麦仅种于旱地上,而非水稻收获之后的稻田中。这并不是说,当时的稻田不存在复种制,实际上在水稻收获之后,也会种植一些黄豆或荞麦之类的作物。据说邻近的一些县乡,也有在稻田中种麦的情况,但仅限于高田。70年代以后,我的家乡已不见有麦子种植,稻麦复种更无从说起。
宋代虽然在南方广泛地推广种麦,但并不是在南方的稻田上推广种麦,而只是在一些不宜种稻的地方推广种麦。这就像在江北诸州推广种稻时,并不是在麦田中种稻,而只是如《宋史·食货志》所云“令就水广种秔稻”一样。这在宋人的许多劝农文中都写得清楚明白。韩元吉《建宁府劝农文》:“高者种粟,低者种豆,有水源者艺稻,无水源者播麦。”[4]朱熹《劝农文》:“山原陆地可种粟、麦、麻、豆去处,亦须趁时竭力耕种,务尽地力。”[5]真德秀《再守泉州劝农文》:“高田种早,低田种晚,燥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畬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此便是因地之利”。[6]黄震在江西抚州任上时,也劝百姓利用山坡高地种麦。[7]前引元人危太朴的诗也证明抚州的麦子系种于高田之上,所以说:“幸有高亢田,种麦给群需”。
因地种植的结果,使南方出现了“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8]的景象,于是在春日里人们便看到:“水陂漫漫新秧绿,山垅离离大麦黄”[9];“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10]最典型的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交错出现的景观要数荆门军。“此间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陆,陆亩者只种麦、豆、麻、粟,或莳蔬栽菜,不复种禾,水田乃种禾。”[11]邻近的襄阳府也是“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12]高原种麦,大泽种稻,泾渭分明。宋代诗文中大量出现的“陂稻”、“陇(垅、垄)麦”的说法,正是这种土地分工利用的反映。
北魏时有一首民歌:“高田种小麦,稴穇不成穗;男儿在他乡,那得不憔悴。”意思是说,在水分不足的高田上种麦子,没有好的收成。但这只是北方的情况,各种迹象表明,宋代南方麦作主要分布于山地或坡地,即所谓“高田”。宋朝政府劝南方地区种麦,也主要是针对高田来而言,如朱熹就要求稻收之后,“人户速将所收禾谷,日下打持,趁此土脉未干,并力耕垦。其高田堪种麦处,即仰一面种麦;其水田不堪种麦处,亦仰趂早耕翻,多著遍数,务要均熟,庶得久远,耐旱宜禾。”[13]并未强调所有稻田都应种麦,而仅指所谓“高田”。宋人的诗文中也多是将麦与山或山坡联系在一起。如,苏东坡的“破甑蒸山麦”[14];杨万里的“山麦掀髯翠拂天”[15];苏辙的“山上麦熟可作醪”[16];陆游的“山村处处晴收麦”[17]、“又见山坡下麦忙”,[18]在题为“山家暮春”的诗中也有“新麦已磨镰”的诗句。戴复古的“梯山畦麦秀”。[19]陈旉《农书》也说可种蔬茹、麻、麦、粟、豆的地方是“欹斜坡阤之处”。而“山有宿麦,海无飓风”[20]更是人们的理想。“小麦”和“麦地”一类的字眼,也多见于《山家》和《山居》这样的一些诗题中。[21]这一切表明两宋时期南方麦作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山坡来实现的。
在山坡上种麦的同时,山坡底下可能就种稻。对于一些既有山坡地,又有山下田的农民来说,他可以在收完山坡地上的麦子之后,又赶着去山下插秧。于是人们才会在看到“小麦连湖熟”的同时,看到“妇姑插秧归”。[22]元人戴表元也有诗描写兄弟二人同时在不同的两块田中进行收麦移秧的情形:“伯收东冈麦,仲移西塍秧”。[23]这就是所谓的“割麦栽禾”,等到秋收之后,他在一年之内所获的收成就是所谓“稻麦两熟”,即夏熟的麦子和秋收的稻子。但“东冈麦”和“西塍秧”并不构成复种关系。
稻麦在南方的并存有时会在农事活动上产生重合,这种重合有时被误以为是稻麦复种,但稻麦复种必须是时间和土地利用上的连续,即在同一块土地上,先收麦,再整地,再插秧;稻收之后,再整地,再种麦。而从苏轼的“插秧未遍麦已秋”,[24]到洪适“冬耕春复犁,麦秀禾方插”,[25]从张舜民的“麦秋正急又秧禾”,[26]再到杨万里的“插秧收麦喜村村”[27]的诗句来看,当时收麦和插秧并非两项在时间上衔接的作业,而是同时进行的,甚至是先插秧后收麦,显然稻麦并非在同一块田地中的轮作复种。这种情况在元代诗人刘诜(1268~1350)的一首描写江南农夫插秧的诗中最能说明问题:“五更负秧栽南田,黄昏刈麦渡东船。我家麦田硬如石,他家秧田青如烟。”[28]这里的插秧和收麦显然不是在同一块田中先后衔接的两个过程。
宋代江南地区的水稻移栽时间一般是从夏初(即阴历四月)开始,如果要实行稻麦复种的话,则此时麦必须收割完毕,而且麦田要经过重新整地灌水。但从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29]和陆游的《初夏道中》[30]等诗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初夏时节,农民正忙于稻田插秧,而此时的麦还正在黄熟,并无收割,更谈不上整地。这种情况一直可以持续到五月,“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水稻移栽的五月时节,天气还有些寒意,麦子还正在孕穗结实,显然也不是在麦收之后,才进行水稻移栽。洪适“饭牛亭”诗中所说的“冬耕春复犁,麦秀禾方插”[31]也属于这种情况。“冬耕春复犁”,系指稻田在收获之后,要经过冬耕和春耕两次整地,显然,稻田中是没有麦子的;“麦秀禾方插”,是指在麦子孕穗时,才进行水稻移栽。此处的“麦秀”仅是一种物候,它指示着农人要去插秧了,而并非稻麦复种。如果是稻麦复种的话,则此处的诗句应该改为“麦收禾又插”。即便是有些地方在四月份麦子已经收获,也不能肯定水稻移栽是在收获后的麦田上,从陆游《五月一日作》“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32]的顺序来看,是分秧在前,麦收在后。同样的情况还有杨万里的《夏日杂兴》“金陵六月晓犹寒……插秧收麦喜村村。”[33]就算是麦收在前,分秧在后,也难以说它们就发生在同一块地中,如“麦苗黄熟稻苗青,饷妇耘夫笑语声”。[34]
又据朱熹所言,二麦和早稻的收获期相隔不过四、五十日。[35]显然,二麦和早稻是被分别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它们之间不存在复种关系。否则的话,在麦子收割之后,经过整地、移秧,再到稻子成熟、收割,四、五十天的功夫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的。 




[1]朱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卷上。
[2]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8《诸庙祈雨祝文》(四部丛刊本)。
[3]李根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第13页。
[4]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8《劝农文》。
[5]朱熹:《晦庵朱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9(四部丛刊本)。
[6]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0。
[7]黄震:《黄氏日抄》卷78《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今绕城既已盛水种稻,何为不可乘高种麦。”
[8]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502页。
[9]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503页。
[10]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27《春日田园杂兴》。
[11]陆九渊:《象山集》卷17《与章德茂书三》。
[12]苏辙:《栾城集》卷1《襄阳古乐府二首·襄阳乐》:“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泽中多水原上干,越人为种楚人食”。
[13]朱熹:《晦庵朱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9《再谕上户恤下户借贷》。
[14]苏轼:《苏东坡全集》下,第30页。
[15]杨万里:《诚斋集》卷34《明发黄土龛过高路》。
[16]苏辙:《苏辙集》卷1《巫山庙》。
[17]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594页。
[18]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578页。
[19]戴复古:《石屏诗集》卷2《山中即事二首》。
[20]苏轼:《白鹤新居上梁文》,引自魏齐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十二。
[21]周南:《山房集》卷1。
[22]周南:《山房集》卷1《山家》。
[23]戴表元:《剡源文集》卷27。
[24]苏轼:《苏东坡全集》上,第66页。
[25]洪适:《盘洲文集》卷8《饭牛亭》。
[26]张舜民:《画墁集》卷1《打麦》。
[27]杨万里:《诚斋集》卷31《夏日杂兴》。
[28]刘诜:《桂隐诗集》卷4《秧老歌五首》。
[29]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17《四月十日出郊》:“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涨江混混无声緑,熟麦骚骚有意黄,吏卒远时间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30]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16页。
[31]洪适:《盘洲文集》卷8《饭牛亭》。
[32]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440页。
[33]杨万里:《诚斋集》卷31《江东集》《夏日杂兴》。
[34]韩维:《南阳集》卷十《登城楼呈子华》。
[35]朱熹在奏书中提到:“又幸目今雨泽以时,原野渐润。窃料不过四五十日,则二麦可收;又四五十日,则早稻相继,决不至于复有流离捐瘠之祸,以勤陛下宵旰之忧矣。”(《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6)。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