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和平和发展民主的斗争中,在制定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组织共同路线和策略方面,将扮演积极角色”;在今天“国际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无论大小,没有苏联参与是解决不了的”。98
以上论述可以归纳为两点:成立情报局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欧洲共产党内部进行整肃99,以协调行动,制定共同的路线和策略;在莫斯科的统一号令下,开展反对以美国为首的战争贩子和奴役欧洲计划的斗争。众所周知,日丹诺夫在会议上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表述了苏联领导人确定的基本纲领,而这一纲领的的中心命题就是两个对抗阵营的形成100。值得注意的是,从档案材料可以看出,这样提出问题是克里姆林宫在开会前几天才决定的。在头几份反复修改的报告草案里,都没有出现关于两个阵营或类似的命题,只是在最后定稿前的一份报告文本上,日丹诺夫做了批注:“新的阵营”和“新的民主”。于是,全文都作了相应的变动,其中关于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和作用这一提法,在多数情况下都改成了“苏联和民主国家”,“民主国家阵营”,“反帝国主义阵营国家”。报告第二部分的标题“苏联——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支柱”,随着内容的变化也换成了一个反映两个阵营形成的标题:“战后政治力量的新格局——以帝国主义的反民主阵营为一方和以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为一方的两个阵营的建立”。这种变动,很可能不是由于日丹诺夫本人思想转变主动提出的,而是斯大林在看了准备好的报告后做出的决定。总之,直到9月19日,即在会议召开的前3天,政治局才正式决定委托日丹诺夫做这个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101这说明,共产党情报局最后确定的纲领是仓促的、应急的,而且是对马歇尔计划重新认识后的被动反应102。
就这样,在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的直接操纵和斯大林的幕后指挥下,9月22日华沙会议正式开幕。然而,除苏联外,包括倡议人波兰党和最激进的南共在内的所有与会代表,都不清楚会议的真实目的和具体日程。103因此,当马林科夫在其发言的结论部分提出必须采取“明确的措施”,“加强各国共产党之间联系和建立经常接触”,“以便相互理解和协调行动”104的时候,波兰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9月24日,哥穆尔卡和明兹请求会晤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并阐述了以下观点:波兰不希望在华沙建立任何一种情报局的机构,如果一定需要这样的机构,最好选择贝尔格莱德或布拉格。在波兰建立情报局将会被看作是共产国际的复活,而这会给波兰在对外关系领域造成不良影响。尽管与苏联人约定,在关于协调的问题明朗化以后再行讨论,但半个小时后哥穆尔卡又再次强调,波兰人原则上反对建立情报局,并认为应该像他们通知中所说,仅限于出版一本杂志,同时可以赋予杂志编辑部以必要的协调权力。鉴于波兰人的这种立场,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认为,在波兰代表做报告之前,必须同其他各国代表团私下谈话,让他们表明立场,并坚持认为:必须建立情报局,其驻地就设在华沙。105得此消息后,在25日的电话中,莫洛托夫指示:一定要让会议通过建立情报局的决议,即使没有协调的职能。但随后斯大林表示了更强硬的态度:必须赋予情报局以协调职能,新的机构应该能够控制每个欧洲的,尤其是东欧的共产党。106
令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感到欣慰的是,在与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交谈时,二者都认为必须建立这样的具有协调职能的机构。卡德尔声明,情报局可以设在贝尔格莱德,这一点无须同铁托商量了。斯兰斯基表示布拉格也可以作为情报局的驻地,但须回国与哥特瓦尔德商议。107经过苏联代表的努力,其他各代表团都表示接受具有协调职能的情报局,波兰代表回国商议后也撤销了原来的意见。108屈服了的哥穆尔卡在9月27日的简短报告中,以个人名义建议成立情报局,其职能不仅是交换经验,“在必要的时候”,还应“按照自愿的原则”协调各共产党的活动。1099月28日,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出席会议的各国共产党交流经验和协调行动”的决议,决议规定成立具有协调职能的共产党情报局,由各国共产党的代表(每党两名)组成,其驻地设在贝尔格莱德。同时,情报局将创办自己的机关刊物110。
波兰会议终于完成了莫斯科匆忙设定的任务——通过建立情报局这一机构恢复对欧洲各主要共产党的直接控制和指挥;在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的旗帜下开始实施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集团对抗111的战略。至此,美苏双方不仅发表了冷战宣言,而且确定了冷战政策,冷战格局终于在欧洲形成。不过,这里还有必要指出,就其职能而言,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附属物,尽管情报局在组织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三个“国际”,仍可被看作是共产国际的替代品,但就其目标而言,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如果说共产国际的纲领是推动世界革命,领导各国共产党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那么情报局则只是要求放弃与美国的合作,在欧洲的范围内组织共产党抵制和防御西方的进攻(至少在莫斯科看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进攻战略的开端),而且只能按照苏联认可的时间和地点采取行动。对于拉科西提出的分别召开多瑙河流域和北欧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的建议,被斯大林以“不合时宜”为由而否定,铁托关于邀请希腊共产党出席波兰会议的提议遭到斯大林婉言拒绝,112甚至对于方兴未艾的希腊革命和中国革命,日丹诺夫在洋洋万言的报告中也只是顺便提到,而对于这两个革命的影响和意义则只字未提。113这些都体现了莫斯科的目标和行为的界限。
因此,日丹诺夫的报告可以被认为是莫斯科的冷战宣言,但其所反映的苏联冷战政策的实质是对抗和抵制,斯大林只是想通过采取强硬的路线,迫使西方承认苏联已经取得的势力范围,保证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而并非要对资本主义世界发动全面进攻——这与美国的“遏制”理论确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莫斯科的目标,不仅“自由世界”的政客们当时做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就是在共产党内部也产生了种种误解。铁托正是因为擅自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措施,而成为共产党情报局的第一个牺牲品。114
注释:
2 共产党情报局机关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当年曾经刊登过情报局会议的部分文件,在此基础上苏联在1948年和1949年分别编印、出版了单行本: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совещание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некоторых компартий в Польше в конце сентября 1947 года和Совещание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го бюро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х партий в Венгрии во втрой поровине наября 1949 года。这两本文集都有中译本,即1948年东北书店出版的《九国共产党情报局文献》和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党情报局会议文件集》。然而,作为史料,这些文集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缺陷:所公布的文件选择性极强(例如缺少许多与会者的发言记录),并且经过了双重修改(文件作者本身和苏联编者)。苏南分裂以后,南斯拉夫方面通过报纸,特别是回忆录、传记的形式披露了一些上述文件中没有的材料,但所增加的内容极为有限,而且同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在此基础上,1975年英国出版了斯蒂芬?克利索德编辑的《南苏关系(1939-1972):文件与评注》(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文版)。
3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是西方学者开始的,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乌拉姆的著作(Ulam,Titoism and the Cominform,Cambridge,1952)。此后比较深入的研究当属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克劳丁1970年出版西班牙文专著《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
以上论述可以归纳为两点:成立情报局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欧洲共产党内部进行整肃99,以协调行动,制定共同的路线和策略;在莫斯科的统一号令下,开展反对以美国为首的战争贩子和奴役欧洲计划的斗争。众所周知,日丹诺夫在会议上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表述了苏联领导人确定的基本纲领,而这一纲领的的中心命题就是两个对抗阵营的形成100。值得注意的是,从档案材料可以看出,这样提出问题是克里姆林宫在开会前几天才决定的。在头几份反复修改的报告草案里,都没有出现关于两个阵营或类似的命题,只是在最后定稿前的一份报告文本上,日丹诺夫做了批注:“新的阵营”和“新的民主”。于是,全文都作了相应的变动,其中关于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和作用这一提法,在多数情况下都改成了“苏联和民主国家”,“民主国家阵营”,“反帝国主义阵营国家”。报告第二部分的标题“苏联——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支柱”,随着内容的变化也换成了一个反映两个阵营形成的标题:“战后政治力量的新格局——以帝国主义的反民主阵营为一方和以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为一方的两个阵营的建立”。这种变动,很可能不是由于日丹诺夫本人思想转变主动提出的,而是斯大林在看了准备好的报告后做出的决定。总之,直到9月19日,即在会议召开的前3天,政治局才正式决定委托日丹诺夫做这个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101这说明,共产党情报局最后确定的纲领是仓促的、应急的,而且是对马歇尔计划重新认识后的被动反应102。
就这样,在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的直接操纵和斯大林的幕后指挥下,9月22日华沙会议正式开幕。然而,除苏联外,包括倡议人波兰党和最激进的南共在内的所有与会代表,都不清楚会议的真实目的和具体日程。103因此,当马林科夫在其发言的结论部分提出必须采取“明确的措施”,“加强各国共产党之间联系和建立经常接触”,“以便相互理解和协调行动”104的时候,波兰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9月24日,哥穆尔卡和明兹请求会晤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并阐述了以下观点:波兰不希望在华沙建立任何一种情报局的机构,如果一定需要这样的机构,最好选择贝尔格莱德或布拉格。在波兰建立情报局将会被看作是共产国际的复活,而这会给波兰在对外关系领域造成不良影响。尽管与苏联人约定,在关于协调的问题明朗化以后再行讨论,但半个小时后哥穆尔卡又再次强调,波兰人原则上反对建立情报局,并认为应该像他们通知中所说,仅限于出版一本杂志,同时可以赋予杂志编辑部以必要的协调权力。鉴于波兰人的这种立场,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认为,在波兰代表做报告之前,必须同其他各国代表团私下谈话,让他们表明立场,并坚持认为:必须建立情报局,其驻地就设在华沙。105得此消息后,在25日的电话中,莫洛托夫指示:一定要让会议通过建立情报局的决议,即使没有协调的职能。但随后斯大林表示了更强硬的态度:必须赋予情报局以协调职能,新的机构应该能够控制每个欧洲的,尤其是东欧的共产党。106
令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感到欣慰的是,在与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交谈时,二者都认为必须建立这样的具有协调职能的机构。卡德尔声明,情报局可以设在贝尔格莱德,这一点无须同铁托商量了。斯兰斯基表示布拉格也可以作为情报局的驻地,但须回国与哥特瓦尔德商议。107经过苏联代表的努力,其他各代表团都表示接受具有协调职能的情报局,波兰代表回国商议后也撤销了原来的意见。108屈服了的哥穆尔卡在9月27日的简短报告中,以个人名义建议成立情报局,其职能不仅是交换经验,“在必要的时候”,还应“按照自愿的原则”协调各共产党的活动。1099月28日,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出席会议的各国共产党交流经验和协调行动”的决议,决议规定成立具有协调职能的共产党情报局,由各国共产党的代表(每党两名)组成,其驻地设在贝尔格莱德。同时,情报局将创办自己的机关刊物110。
波兰会议终于完成了莫斯科匆忙设定的任务——通过建立情报局这一机构恢复对欧洲各主要共产党的直接控制和指挥;在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的旗帜下开始实施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集团对抗111的战略。至此,美苏双方不仅发表了冷战宣言,而且确定了冷战政策,冷战格局终于在欧洲形成。不过,这里还有必要指出,就其职能而言,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附属物,尽管情报局在组织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三个“国际”,仍可被看作是共产国际的替代品,但就其目标而言,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如果说共产国际的纲领是推动世界革命,领导各国共产党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那么情报局则只是要求放弃与美国的合作,在欧洲的范围内组织共产党抵制和防御西方的进攻(至少在莫斯科看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进攻战略的开端),而且只能按照苏联认可的时间和地点采取行动。对于拉科西提出的分别召开多瑙河流域和北欧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的建议,被斯大林以“不合时宜”为由而否定,铁托关于邀请希腊共产党出席波兰会议的提议遭到斯大林婉言拒绝,112甚至对于方兴未艾的希腊革命和中国革命,日丹诺夫在洋洋万言的报告中也只是顺便提到,而对于这两个革命的影响和意义则只字未提。113这些都体现了莫斯科的目标和行为的界限。
因此,日丹诺夫的报告可以被认为是莫斯科的冷战宣言,但其所反映的苏联冷战政策的实质是对抗和抵制,斯大林只是想通过采取强硬的路线,迫使西方承认苏联已经取得的势力范围,保证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而并非要对资本主义世界发动全面进攻——这与美国的“遏制”理论确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莫斯科的目标,不仅“自由世界”的政客们当时做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就是在共产党内部也产生了种种误解。铁托正是因为擅自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措施,而成为共产党情报局的第一个牺牲品。114
注释:
2 共产党情报局机关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当年曾经刊登过情报局会议的部分文件,在此基础上苏联在1948年和1949年分别编印、出版了单行本: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совещание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некоторых компартий в Польше в конце сентября 1947 года和Совещание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го бюро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х партий в Венгрии во втрой поровине наября 1949 года。这两本文集都有中译本,即1948年东北书店出版的《九国共产党情报局文献》和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党情报局会议文件集》。然而,作为史料,这些文集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缺陷:所公布的文件选择性极强(例如缺少许多与会者的发言记录),并且经过了双重修改(文件作者本身和苏联编者)。苏南分裂以后,南斯拉夫方面通过报纸,特别是回忆录、传记的形式披露了一些上述文件中没有的材料,但所增加的内容极为有限,而且同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在此基础上,1975年英国出版了斯蒂芬?克利索德编辑的《南苏关系(1939-1972):文件与评注》(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文版)。
3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是西方学者开始的,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乌拉姆的著作(Ulam,Titoism and the Cominform,Cambridge,1952)。此后比较深入的研究当属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克劳丁1970年出版西班牙文专著《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
下一篇:张居正改革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