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 后现代" 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 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 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 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 后现代阶段"? 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 同时试图解释" 后现代" 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现代性" 和" 后现代性" 相互交融的状况, 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 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 我从前的同事, 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也是马克思主义者, 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 结果却越写越长, 竟至成书, 名为 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Verso,1998), 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 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 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 后来在1950 年左右, 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 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 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 下半叶就是后现代; 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 而是第三世界, 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这样说来, 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
当然, 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 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 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 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 年左右到1930 年左右; 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 年前后开始的。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 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 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 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 就是帝国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 这种发展到了最极端之时, 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 而文学艺术表现的就是所谓"highmodernism", 即高潮现代主义。可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整个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杰姆逊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时学者ErnestMandel 的影响, 写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 《后期资本主义》) 的书, 认为后期资本主义和盛期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后期资本主义逐渐地跨国化、国际化乃至现在所说的全球化, 而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近几年来最大的发展就是全盘的金融化, 所谓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钱在世界的各地运转。在他看来, 这种抽象的金融化倾向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 后现代的文化即所谓电动器械、电脑, 以及资讯的高速流通, 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 特别是视觉媒体, 已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 他认为, 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发明为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觉化。彩色电视机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虚假的, 是模拟式的。当然他用的不是" 假" 这个词, 而是援引了法国理论家波德里亚的一个词:simulacrum, 意即" 摹拟的假相" 。" 假相" 事实上在人们的生活中变成了真相, 真实的生活反而被抽掉了, 生活中展现的正是这种" 假相", 或称" 模拟象" 。所以说电视的视觉影响对于整个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另一个现象就是所谓高级文化和普通文化的融合。?
当时现代主义所揭示的几个重要的立足点都已经被打破了。比如, 在思想上, 现代性所标榜的是个体的建立, 是一种理性, 是对于前途的乐观。杰姆逊教授认为这些在后现代时期都已经改了。而最主要的是现代主义所谓" 个体" 问题在语言上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彻底消解。现代主义所说的作家个人的视野, 作家的天才, 作家作品本身的震撼力, 作家用自己的语言建立、并借以作用于读者的自己的世界等等一系列重要的论点, 全部都被后现代主义理论推翻。在这种情形下, 他认为在后现代中没有所谓" 独创性" 这回事; 假若说后现代具有独创性的话, 那就是" 复制", 所有的东西都是按原本复制出来的。电影就是一个最大的复制品, 你并不知道原本是什么; 电视中的形象也是一连串的复制品; 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理论, 他也认为是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在全球各地不断地发展、衍生, 其结果是一般人对于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从欣赏转为消费。所以说现在我们处身的时代就是文化大规模的复制、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时代。后现代理论中提到的已经不是一个个人阅读或创作的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的大众性消费行为。他认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杰姆逊教授的理论所作的简略介绍。我是把杰姆逊的理论放在他个人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他所处的境遇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史的境遇之中来看待的。我认为杰姆逊教授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 他自己并不是非常热衷于后现代主义, 可是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在看出了世界文化的转变之后, 拒绝对这种现象作道德式的批判。也就是说, 他并不扮演上帝的角色, 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作出评判, 如果是这样, 他未免把自已抬得太高了。而另一方面, 他认为历史还是向前走的, 可是将来的世界会是何种景象? 未来资本主义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后现代主义以后又将如何? 他最近非常困扰的就是日本学者福山提出的所谓" 历史终结" 的问题。福山认为, 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 资本主义全面征服世界, 民主逐渐征服世界, 以前的历史到此已是尽头, 已经无路可走。对于这种观点杰姆逊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意的, 但是他又认为照此发展下去, 对于整个人类并无益处。而他又不愿扮演先知或领袖的角色, 他始终困扰在自己所建立的这个理论系统之中, 在其中对耳闻目睹的 " 假相" 的文化作不停歇的探讨。他探讨的面越来越广, 甚至于从他原来的专业法国文学、理论一直探讨到文学作品、艺术、建筑( 特别是洛杉矶的那家旅馆), 最近又开始探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他在这本书中提到, 现在的意象世界已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 看电影已经不注重情节, 因为一切情节不过是为打斗和特技镜头作铺垫而已, 人们只注目于所谓" 镜头的精华", 这是视觉文化发展到极致的表现。于是他说: 看样子, 电影的预告片要比电影本身还重要, 因为预告片是在短短两、三分钟里把电影中的精华镜头剪接起来。他说这番话时, 美国的《星球大战》续集即将上映, 我这次来北大之前, 在报纸上看到人们争相观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许多人花费七、八美元去看一场名不见经传的电影, 就是为了能一睹随片附映的《星球大战》的预告片。当然, 有一点是杰姆逊没有完全料到的, 《星球大战》上映之后人们依然是排着长龙观看。我们据此可以看出, 杰姆逊教授的真知灼见是相当了不起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 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 我从前的同事, 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 也是马克思主义者, 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 结果却越写越长, 竟至成书, 名为 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Verso,1998), 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 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 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 后来在1950 年左右, 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 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 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 下半叶就是后现代; 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 而是第三世界, 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这样说来, 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
当然, 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 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 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 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 年左右到1930 年左右; 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 年前后开始的。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 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 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 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 就是帝国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 这种发展到了最极端之时, 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 而文学艺术表现的就是所谓"highmodernism", 即高潮现代主义。可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整个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杰姆逊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时学者ErnestMandel 的影响, 写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 《后期资本主义》) 的书, 认为后期资本主义和盛期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后期资本主义逐渐地跨国化、国际化乃至现在所说的全球化, 而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近几年来最大的发展就是全盘的金融化, 所谓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钱在世界的各地运转。在他看来, 这种抽象的金融化倾向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 后现代的文化即所谓电动器械、电脑, 以及资讯的高速流通, 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 特别是视觉媒体, 已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 他认为, 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发明为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觉化。彩色电视机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虚假的, 是模拟式的。当然他用的不是" 假" 这个词, 而是援引了法国理论家波德里亚的一个词:simulacrum, 意即" 摹拟的假相" 。" 假相" 事实上在人们的生活中变成了真相, 真实的生活反而被抽掉了, 生活中展现的正是这种" 假相", 或称" 模拟象" 。所以说电视的视觉影响对于整个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另一个现象就是所谓高级文化和普通文化的融合。?
当时现代主义所揭示的几个重要的立足点都已经被打破了。比如, 在思想上, 现代性所标榜的是个体的建立, 是一种理性, 是对于前途的乐观。杰姆逊教授认为这些在后现代时期都已经改了。而最主要的是现代主义所谓" 个体" 问题在语言上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彻底消解。现代主义所说的作家个人的视野, 作家的天才, 作家作品本身的震撼力, 作家用自己的语言建立、并借以作用于读者的自己的世界等等一系列重要的论点, 全部都被后现代主义理论推翻。在这种情形下, 他认为在后现代中没有所谓" 独创性" 这回事; 假若说后现代具有独创性的话, 那就是" 复制", 所有的东西都是按原本复制出来的。电影就是一个最大的复制品, 你并不知道原本是什么; 电视中的形象也是一连串的复制品; 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理论, 他也认为是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在全球各地不断地发展、衍生, 其结果是一般人对于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从欣赏转为消费。所以说现在我们处身的时代就是文化大规模的复制、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时代。后现代理论中提到的已经不是一个个人阅读或创作的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的大众性消费行为。他认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杰姆逊教授的理论所作的简略介绍。我是把杰姆逊的理论放在他个人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他所处的境遇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史的境遇之中来看待的。我认为杰姆逊教授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 他自己并不是非常热衷于后现代主义, 可是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在看出了世界文化的转变之后, 拒绝对这种现象作道德式的批判。也就是说, 他并不扮演上帝的角色, 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作出评判, 如果是这样, 他未免把自已抬得太高了。而另一方面, 他认为历史还是向前走的, 可是将来的世界会是何种景象? 未来资本主义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后现代主义以后又将如何? 他最近非常困扰的就是日本学者福山提出的所谓" 历史终结" 的问题。福山认为, 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 资本主义全面征服世界, 民主逐渐征服世界, 以前的历史到此已是尽头, 已经无路可走。对于这种观点杰姆逊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意的, 但是他又认为照此发展下去, 对于整个人类并无益处。而他又不愿扮演先知或领袖的角色, 他始终困扰在自己所建立的这个理论系统之中, 在其中对耳闻目睹的 " 假相" 的文化作不停歇的探讨。他探讨的面越来越广, 甚至于从他原来的专业法国文学、理论一直探讨到文学作品、艺术、建筑( 特别是洛杉矶的那家旅馆), 最近又开始探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他在这本书中提到, 现在的意象世界已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 看电影已经不注重情节, 因为一切情节不过是为打斗和特技镜头作铺垫而已, 人们只注目于所谓" 镜头的精华", 这是视觉文化发展到极致的表现。于是他说: 看样子, 电影的预告片要比电影本身还重要, 因为预告片是在短短两、三分钟里把电影中的精华镜头剪接起来。他说这番话时, 美国的《星球大战》续集即将上映, 我这次来北大之前, 在报纸上看到人们争相观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许多人花费七、八美元去看一场名不见经传的电影, 就是为了能一睹随片附映的《星球大战》的预告片。当然, 有一点是杰姆逊没有完全料到的, 《星球大战》上映之后人们依然是排着长龙观看。我们据此可以看出, 杰姆逊教授的真知灼见是相当了不起
上一篇:鲁迅与范文澜的曲折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