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别问题, 即有色人种和同性恋。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同性恋的故事, 实际上它是另外一种寓言。影片一开始是两个男人在床上作爱, 之后我们发现他们是在阿根廷。他们失落在阿根廷, 离离合合, 吵吵闹闹。一个出卖身体谋生, 一个在酒店作招待。其中一个因不堪争吵而出走, 另一个非常失落, 到阿根廷最著名的大瀑布去玩, 后来结识了来自台湾的青年。影片结束时, 他已回到台北, 在夜市上吃宵夜, 他说, 只要我想找回我的朋友, 我就一定能找到。?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寓言, 之所以将地点选择在阿根廷, 也许可以作多种解释。但是我发现这部影片的背景音乐全部选用探戈曲调, 而音乐在全片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音乐更重要的是影片中黑白与彩色两种效果的混用, 镜头的运用千变万化, 使人感到整个影片的气氛是由影像所营造出来的。这恰好印证了杰姆逊的说法。这是一个影像挂帅的社会,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各种影像组成。从影迷或电影研究者的视角观察, 你会发现其中一些镜头和调度方式有模仿痕迹, 港台的许多导演都有引用其他导演作品的习惯。而就我看来, 其影像背后带动的是一种情绪, 不只是同性恋的情绪, 不只是身体肉欲的情绪, 还有深深的失落和对于时间观念的无可奈何。在影片中主人公反复叨念的一句话就是" 从头来过", 可是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时间不可能倒流。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提到的关于时间轻重的讨论。王家卫运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 表面上是极为商品化的摄影技巧, 拼命使用各种形象, 甚至玩弄彩色与黑白之间的关系。我曾经试图借片中的彩色或黑白镜头把整个故事情节的起伏连接起来, 但是发觉连不上; 我又试图把彩色或黑白镜头与人物的感情联系起来, 也是徒劳。后来我想, 也许这部电影本意并不在此, 如果我们能够用黑白或是彩色区分、连贯故事情节、人物感情, 那么我们就重新堕入传统的欣赏习惯之中。王家卫电影的挑战性就在于他把种种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全部呈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它们所带动的情感, 又不见得是所谓后现代理论中提出的东西, 后现代理论已经不注重所谓" 真情" 。但是片中两个男人的感情也并非完全是虚假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用后现代的形象带出真的感情。我个人觉得这种感情是与香港密切相关的, 片中对白用广东话, 而且内容与1997 有关。在后现代的年代中, 人失落于异邦, 你可以用" 失落" 、" 异化" 等等理论名词来概括, 但是我觉得这种感情还是与现实中部分生活在香港的人们直接相关。换言之, 真情可能已经被肢解了, 此时我们不可能写出完美的" 大团圆" 的故事, 但是就在已被肢解的片断中, 还是可以表现出一点真情的存在。?

    在这些例子之后, 我想可以总结如下: 我们现在生活在所谓后现代的文化之中, 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理论家? 是不是只有身处理论世界才能探讨后现代文化的意义? 在中国一贯是理论挂帅, 但是我并不认为理论可以使每个人的问题得到解决。理论就好象上帝的《圣经》一样, 有人认为只有从《圣经》中才能得到解决的方案, 如果你笃信上帝的话当然可以, 同理, 如果你相信理论的话当然也可以。但是我觉得目前后现代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空的变化是如此之快, 理论已无法概括, 我们已无法应付。近来, 有一些理论家已经开始关注日常生活的研究, 比如戴锦华教授, 她在最近几篇文章中写到有关广场、怀旧等内容, 是真正面对了在变化的社会中日常生活所呈现出的新的时间、空间的感觉。可是对于像你我这样的人来说, 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我用了前面的一大串资料所要提出的其实是一种态度的问题、心态的问题、感触的问题, 甚至是感觉的问题。而这些东西是目前后现代理论中从未提及的。这些东西听起来似乎不够理性, 不够深沉, 也不够系统化, 可是我们所面临的后现代文化的刺激正是那种支离破碎、转瞬即逝的刺激, 能够与这些刺激作出妥协或对抗的, 反而恰恰是自已瞬间的感触、瞬间的态度。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 你将如何抓住它们, 并得以理解或是分析? 我认为只有在感受之中才能重新找回自已的主体, 虽然后现代性已经把主体推翻瓦解, 但是我们总还有一日三餐, 总还有例如看电影、听音乐之类的活动, 包括杰姆逊自已在内。我们生活在媒体刺激下的社会之中, 应当如何对这个社会作出反映和回响? ?

    我的结尾似乎又回到了老生常谈。最后我将与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个例子。我曾在香港作过六个月的短期讲学, 或许是因为我的演讲比较受欢迎, 临别时学生们每人送我一份礼物。我发现每一位女同学送给我的礼物都是相同的: 日本电视连续剧的VCD, 诸如LongVacation 、LoveGeneration 、《一百零一次求婚》之类。在香港几乎每个年轻人都会看这些连续剧, 在日本、韩国也是如此。这些连续剧完全是商品, 当字幕开始的时候, 所有赞助公司的名称或是标志也都堂皇登场, 而整个电视剧的拍摄方法类似广告。这些故事都是有模式可循的, 当看到一部电视剧的开头时, 它的结局你已经可以预料。有趣的是, 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制造出一种" 真情的假相" 。比如《一百零一次求婚》, 讲述的是一个"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的故事, 一个老丑的日本男人最终在电视剧的第二十集向美丽的女主角求婚成功, 这是一种完全温情主义的结局。我想, 所谓肥皂剧本来就是温情主义的, 就是骗人的。但是日本的肥皂剧与美国的不同, 美国的肥皂剧恰恰印证了杰姆逊的说法, 它们展现的是金钱和金钱带来的颓败, 如《达拉斯》等; 而日本肥皂剧中, 主人公大多是并不富裕的中产阶级, 女性能弹一手好钢琴, 男女主人公总是充满真情。也许我们可以说在日本这样变化急剧的社会中, 日本人也有一点怀旧, 这些电视剧就是为了弥补现实世界中无法把握永恒感情的缺憾而故意制造出的假相, 以冗长的数十集的形式让人们获得某种满足。为什么这样的东西在香港如此受人欢迎? 因为香港的生活节奏非常快, 而香港几乎所有的女性都爱看这种日本电视剧。从现代主义的立场来说, 这也许是一件糟糕的事, 但这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 它们像卡拉OK 一样, 在美国是绝对不会流行的, 这一点很难解释。?

    当我们身处所谓后现代社会之中, 理论上讲绝对无法避免全球性资本主义的影响,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却可以感受到某种哪怕是极微小、片面, 甚至于瞬间即逝的真实感, 我想, 也许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些真实感, 我们才最终得以生存下去。
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