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美华文文学(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品的出现。

  九十年代应该说是海外新移民文学向纵深发展的繁荣期,无论是从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上,海外新移民文学真正开始展现出自己成熟的个性和艺术特征。这个时期,表现海外新移民精神历程的长篇巨著层出不穷,其中有张翎的《上海小姐》、严歌苓的《海那边》、张慈的《浪迹美国》、雷辛的《美国梦里》、李舫舫的《我俩--一九九三》等一大批长篇小说的问世,塑造的人物已相当丰满,主题亦走向博大深厚,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生动的面影。所以我们说,新移民文学发端于八十年代后期,滥觞于九十年代,经历了由浮躁、粗糙到沉潜、过滤的初级阶段,从单纯描写个人沉沦、奋斗、发迹的传奇故事,已逐渐走向对一代人命运的反思,对中西文化夹缝里的新移民文化心态的表现,进而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探讨。年轻一代如何在海外创立华人的新形象,如何在经济、政治地位上寻求突破,又如何营造自己民族的文化环境,就成为新移民文学声势浩大的主旋律。

  毫无疑问,近二十年来,"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在海外的华文文坛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虽然说早期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以及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失之于表现新移民生活的浅陋,但却不能不承认这些作品为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发端开山之作,它们的问世,不仅强烈地刺激了海外新移民的创作,同时也调动了海内外读者对"

  新移民文学"的热切关注。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色彩斑斓和蔚为壮观,走过近二十年的风雨探索,无论是从社会人生的积累,还是从文学意识的酝酿和崛起,应该说,涌现新移民文学成熟作品的时代已经来临。这里所说的"成熟",不是昙花一现的流星,也不是一时炒作的喧嚣,而是指一批具有稳健精神特质的里程碑式作家的诞生,他们犹如绵岭之峰,支撑着新移民文学的骨脉,辉映着这个特殊的时代。

  以小说家论,堪称本时期"新移民文学"优秀代表的作家当首推旅居旧金山的严歌苓,她目前被誉为是北美地区最具实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严歌苓较早开始在新大陆执笔创作,而且在出国前就曾著有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等,因此,她的执笔创作就比同时期的新移民作家有了较高的艺术起点。更由于她曾进入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深造英文写作,遂使得她笔下的文字浸染了西方小说的细腻和情绪流动,遂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异域生活的切换,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生命的移植",竟全面激发了严歌苓潜在的创作才情,在海外,她才真正开始触摸和挖掘自己最喜欢表现的题材领域--即人性在各种时空磨砺下的扭曲和伸展,由此她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严歌苓对于文坛的贡献是她擅长于描写"边缘人的人生",尤其是"边缘人"最隐秘的人性世界,即在异质文化碰撞中的人性冲突,而她最醉心表现的则是人性柔弱的一面,从而给读者展示出现代社会冷酷无情的一面。显然,她所表现的已远远超越了"乡愁文学"的范畴。她后来也把目光流放到中国的过去,如《天浴》、《人寰》,以她个人隐秘暧昧的痛楚体验,来融进家族与民族的伤痛。她笔下的痛楚和伤感,既来自她所经历的时代,更来自于她个人独特的悲观体验。严歌苓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客观、冷漠,暧昧而充满歧义,她的语言灵动、俏皮和细致,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应该说,严歌苓最擅长的体裁是短篇小说,她能够在尺幅之内字字珠玑,窥探出人物性格的无限张力,如她的成名作《少女小渔》中的短篇精品。不过,严歌苓的海外创作甚丰,内容亦不拘一格,有描写"知青"命运的《天浴》(后被陈冲拍成同名好莱坞电影),有表现旧金山老移民生涯的风尘故事《扶桑》,有自转体的长篇《人寰》,有《海那边》(电视剧为《新大陆》)诉说新移民的沧桑历程等。她的作品因为窥探人性之深,文字历练之成熟,在台湾、香港、及北美文坛频频获奖,《少女小渔》曾获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小说类第二名,《女房东》曾获"中央日报文学奖"小说类第一名,《学校中的故事》曾获香港《亚洲周刊小说竞赛》第二名,并一连夺得《联合报》短篇小说首奖及《中国时报》百万小说征文奖等等。但是,我们也看到,严歌苓近年的创作为了追求立意上的"奇崛",正不自觉地陷入"象牙塔"闭门造车的囹圄,她由于远离新移民血肉征战的沙场,而是自己闭门苦索,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夸张中形成强烈的形象和故事",从而距生活的源头愈来愈远,文字的热力也开始减弱。另外,严歌苓在驾驭长篇宏制上显得有些心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结构冲突的散乱,不如她的短篇那么玲珑剔透。

  在北美新移民文坛,另一位成就斐然、声誉鹊起的女作家当数远在多伦多的张翎,她的主要成就则体现在海外新移民文学的长篇创作领域。张翎首部风格成熟、眩人耳目的作品是她的《上海小姐》(原名为《望月》)。这是一部风格相当奇特的小说,奇就奇在她能将海外如火如荼的生活有意纳入在陈年旧事的烟雨中娓娓道来,从而超脱了新移民文学普遍的浮躁,从而熔铸了一种传统与现代奇妙交合的典雅风范。小说写的是原上海滩闻名遐尔的大亨孙三圆的外孙女孙卷帘、孙望月、和孙踏青飘零到加拿大多伦多,历经情感、事业、生活的风雨坎坷故事。作品读来象时空酿就的美酒,醇厚悠长,尤为可贵的是作品始终贯穿着历史交叉的线索,由此塑造的人物戏剧性的命运就更加意味深长。长篇《望月》,透露出一个远居尘嚣之上、冷眼静观世态风云的女性作家纤柔丰盛的浪漫情怀。《望月》的出现,给人的感觉是恍若迷乱的星空忽然亮起一颗座标的北斗,暑热的北美文坛顿时有了秋的纯熟和清爽。于是,我个人曾经推举《望月》是海外新移民文学创作中代表着全面成熟的一部峰峦作品。之后,我们又看到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的问世,从此相信,加拿大,这块被新移民的血肉暖得滚烫的土地,终于孕育出了自己风华绝代的文学女儿!

 张翎小说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历史时空的风云磅礴与女性纤柔的完美结合。她的小说,首先引人入境的是她的语言。在北美的新移民文坛,历史苍变,时空转换,二十年来,斑驳的异乡故事如雨后春笋,但是,情感的焦燥往往流露在文字的粗砺和急迫,可是,读张翎的小说,迎面而来的是一种遥远的冷静,是距离感的清凉,象是一个尘外的人娓娓诉说着尘内的故事,隔着一层软软的纱,那"纱"就是张翎身心毕露的文字中独有的纤柔和温暖。从《望月》里的上海金家大小姐走进多伦多的油腻中餐厅,到《交错的彼岸》中那源于温州城里说不清道不白的爱恨情仇,张翎是刻意地铺远了纸、举高了笔,再融进她生来的女性坚韧与宽怀,把这个时代风雨交加的异域故事写得如此辽远,如此具有《红楼》遗风。

  张翎小说的又一个特色是她用爱情的网状锁链构筑起恢宏的长篇结构。有很多好作家,文坛上虽驰骋得久,并不能轻易作长篇,或者写了,也不算成功,包括那些在国际上获文学大奖的高手。不是文字的能力,而在结构的缺陷。驾驭长篇,不仅仅是故事中人的关系,事件的关系,结果的走向,而是那隐含在世界的表层背后最自然最微妙的逻辑,那是一种冥冥中的偶然,是意外之后的协调。纵观张翎的长篇架构,大气磅礴,抽丝剥茧,完全是大家的风范。她走笔的方式,常常是看似不经意,实则运筹帷幄,人物的命运跌宕奇突,却又隐含着内在的必然。如果说《望月》的结构还只是线性发展的过去与现在,那么在《交错的彼岸》中,作者则纯熟地驾驭了锁链套环式的网状结构,两岸三地,立体交错,恢宏缠绵地演出了一幕人生交接的悲喜剧。

  张翎,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1988年获加拿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