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美华文文学(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这个创作领域中,较早耕耘的首先是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执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并负责撰写《海外观察》专栏的老报人赵浩生先生。他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声音》、《漫话美国新闻事业》、《漫话美国总统选举》、《漫话美国青年》、《中国学人在美国》、《鹦鹉螺号的故事》、《格林征空记》、《肯尼迪夫人》等,作品对美国社会的某些重要层面有精细深刻的描绘,表现出一个新闻报人独特而敏锐的感悟力。
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纪实文学也顺应着新一代"留学生文学"发展的浪潮迅速丰收壮大起来,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首推钱宁的《留学美国》。《留学美国》一书是一部宏观俯瞰性的报告,它在艺术上的价值虽然无法与《白雪红尘》及其它长篇相比,但却是一部难得的反映当代留学生命运的全方位报告文学。由于当代"新移民文学"的发端就是从"留学生文学"开始,因此,全面地表现当代大陆留学生、留学人在海外的各种生存状态、各种精神追求以及各种荣辱得失,便成为海内外文坛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海外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参照。除《留学美国》之外,也有象张敬民等所写的《美国孤旅》这类的人物故事,只可惜作者大都如流星般闪过,真正执着不懈且努力创作有成的当数近年来突现的纪实文学作家沈宁。
沈宁,八十年代初来美国,算是新移民中早期的开拓者。他先是留学,饱尝寒窗之苦,又备受孤独之煎熬。拿到学位后,开始奔波在东西海岸闯荡,深入美国社会各个领域,体味比一般留学人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在充分的生活积累和情感蕴积的基础之上,沈宁开始了他一系列宏篇巨制的创作。目前已经出版的作品有《美国十五年--我如何闯入美国主流社会》、《战争地带--目击美国中小学》、《商业眼》及长篇小说《陶圣楼记》等。他的作品没有眩目的光环,但内容却是字字见血,可说是目前为止新移民文学中表现美国社会最真实、最全面的力作。沈宁因为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七七级的扎实功底,再加上美国衣阿华大学的比较文学硕士的操练,所以他的文字出手后立即表现出不凡,用笔底气十足。
纪实长篇《美国十五年》写的是沈宁自己这十几载海外漂泊的风雨历程。他把自己十五年来肉搏美利坚的酸甜苦辣写得丝丝可辩,纵横经脉拨根见骨。从美国中部的衣阿华大学城,严厉的教授从此激赏大陆来的学子,到美西的重镇旧金山,沈宁闯进教育管理的封锁禁区; 从首府华盛顿的政 府 传媒大楼,沈宁目 睹 新闻界的弊 端,到科罗拉多州丹佛的小城,沈宁一往情深的军校校园,他终于在山峰环绕的讲台上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平静。《美国十五年》在美国还没有载完,远在北京的经济出版社已快马加鞭地赶印着这部凝聚着沈宁海外十五年血肉体验的长篇巨制。出版界认为这是近年来全方位表现美国万象的难得佳作,作者从美国的政治体制到司法系统,从城市的演变到经济的运作,从学校的管理到家庭的教育,从美国的体育娱乐到人际的交流关系,尤其是关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思维的巨大差异,作者用他那娓娓道来的形象之笔描绘得有声有色,透彻淋漓。
沈宁所写的纪实故事,显然没有"曼哈顿女人"那样的传奇,也没有"北京人在纽约"
血泪的凄婉,他给我们看的只是一叶普通的小舟,在茫茫的海上固执地寻找着自己航行的轨道。可贵的是他的小舟每行一处都饱含了海水的冷暖,他的双桨所触及的总是海平面深处真正滚动的激浪和暗流。所以,当我们读他的这些切肤的文字,感受到的是如此刻骨铭心的思考,是作者对美利坚这块土地深入血脉的剖析。所以,《走向蓝天》无疑是第一部以新移民的视点全面而深刻地表现"美国感受"的长 篇 力作。
沈宁的《战争地带--目击美国中小学》一书,则是目前揭示美国教育界校园暴力最全面深刻的纪实作品,书中揭示了美国目前正处在教育危机当中,美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一般国家凶杀死亡人数还多。尤其是为什么是"最强大的国家,最差劲的学生",而作者从中所揭示的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更让人发省。
《商业眼》是沈宁的另一部亲历之作。他在书的封面上题记:"在美国,自由选择最美妙,也最痛苦。是你选择社会?还是社会选择你?"作者从自己办第一个公司开始,一直深入到房地产买卖、股票尝试以及科技与商业的合一,可以说是写到了美国商业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了一副色彩斑驳又酸甜苦辣的商海图画。
沈宁后来所写的《陶圣楼记》表现的则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政治风云演绎在一个家族的悲怆故事。只可惜国内很少有人能注意到他的作品。
华文作家进军主流文坛综上所述,在北美的华文文坛,从留学生文学的花果飘零,到新移民作家的落地生根,一支来自祖国母体的文学生力军正在日益壮大,并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创作趋势。尤其可贵的是,不少作家开始向美国英文文坛进军,成就斐然,如出生于辽宁的作家哈金以他的英文小说《等待》脱颍而出,先是摘下美国国家书卷奖荣冠,然后又一举获得"福克纳小说奖"这项文坛大奖。另一位初试啼声的新手陈达所创作的回忆"文革"童年成长岁月的小说《山色》甫一出书就一鸣惊人。据《纽约时报》消息,过去十年,美国主流文坛出现了几十部移民小说和回忆录,描绘新移民在新世界的生命历程。这些作家大都根据自身的经验,表现新移民在复杂多变的时空转换中如何追求和建立自我意识的完整。实现美国梦不再是唯一的主题,成功的尺度也不再以同化的程度来衡量。例如华裔作家任璧莲1991年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美国人就是这样》,充分展示了新移民无法摆脱旧有的族裔身份的复杂心态,作品思考的则是在逐渐美国化的过程中究竟应做多大的牺牲这样的新主题。这方面的早期作品还有1976出版的汤婷婷的《女战士》、包柏漪1981年的《春月》、谭恩美1988年的《喜福会》、严君玲1997年的《叶落归根》、格斯李1991年的《中国小子》、吉什李1991年的《典型中国人》、戴维王1991年的《爱的痛苦》等,都被评论界誉为是有不凡才华的作品,一经出版即受瞩目,使美国文坛充分体认到华裔作家的创作能力。这也是我们研究海外文坛不容忽视的一个侧面。
结语然而,当我们欣喜地看见"新移民文学"的旗帜已稳稳升起的时候,却不能不感到前瞻之路又是如此地艰难。首先,"新移民文学"究竟如何追踪"新移民"主流的心灵演变,又如何表现他们最具"共性"的人生经验,例如那些已完成"留学"和"就业"、进入稳定状态的"中产阶级"所面临的新的精神欲求。其次,我们的作家将如何摆脱"自我"的笼罩,而走进西方文化的深层。第三,在已成名作家的研究上,诸如象严歌苓这样的作家,其创作轨道如何受其心理趋向的支配,而张翎这样的作家又如何在性别的潜意识左右下建立自己的风格。更有,我们对海外"副刊"文学的研究、网络文学的研究、期刊杂志的研究等等,都是很大的薄弱环节。在这里,海内外的交流互动就显得甚为重要,不仅要打破两岸文坛的隔膜,还要建立起海内外更广泛的信息桥梁。
纵观目前的海外文学,多么需要评论界的肯定和引导,一个绚丽的文学环境的打造,必将诞生出更多优秀的一代作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纪实文学也顺应着新一代"留学生文学"发展的浪潮迅速丰收壮大起来,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首推钱宁的《留学美国》。《留学美国》一书是一部宏观俯瞰性的报告,它在艺术上的价值虽然无法与《白雪红尘》及其它长篇相比,但却是一部难得的反映当代留学生命运的全方位报告文学。由于当代"新移民文学"的发端就是从"留学生文学"开始,因此,全面地表现当代大陆留学生、留学人在海外的各种生存状态、各种精神追求以及各种荣辱得失,便成为海内外文坛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海外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参照。除《留学美国》之外,也有象张敬民等所写的《美国孤旅》这类的人物故事,只可惜作者大都如流星般闪过,真正执着不懈且努力创作有成的当数近年来突现的纪实文学作家沈宁。
沈宁,八十年代初来美国,算是新移民中早期的开拓者。他先是留学,饱尝寒窗之苦,又备受孤独之煎熬。拿到学位后,开始奔波在东西海岸闯荡,深入美国社会各个领域,体味比一般留学人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在充分的生活积累和情感蕴积的基础之上,沈宁开始了他一系列宏篇巨制的创作。目前已经出版的作品有《美国十五年--我如何闯入美国主流社会》、《战争地带--目击美国中小学》、《商业眼》及长篇小说《陶圣楼记》等。他的作品没有眩目的光环,但内容却是字字见血,可说是目前为止新移民文学中表现美国社会最真实、最全面的力作。沈宁因为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七七级的扎实功底,再加上美国衣阿华大学的比较文学硕士的操练,所以他的文字出手后立即表现出不凡,用笔底气十足。
纪实长篇《美国十五年》写的是沈宁自己这十几载海外漂泊的风雨历程。他把自己十五年来肉搏美利坚的酸甜苦辣写得丝丝可辩,纵横经脉拨根见骨。从美国中部的衣阿华大学城,严厉的教授从此激赏大陆来的学子,到美西的重镇旧金山,沈宁闯进教育管理的封锁禁区; 从首府华盛顿的政 府 传媒大楼,沈宁目 睹 新闻界的弊 端,到科罗拉多州丹佛的小城,沈宁一往情深的军校校园,他终于在山峰环绕的讲台上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平静。《美国十五年》在美国还没有载完,远在北京的经济出版社已快马加鞭地赶印着这部凝聚着沈宁海外十五年血肉体验的长篇巨制。出版界认为这是近年来全方位表现美国万象的难得佳作,作者从美国的政治体制到司法系统,从城市的演变到经济的运作,从学校的管理到家庭的教育,从美国的体育娱乐到人际的交流关系,尤其是关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思维的巨大差异,作者用他那娓娓道来的形象之笔描绘得有声有色,透彻淋漓。
沈宁所写的纪实故事,显然没有"曼哈顿女人"那样的传奇,也没有"北京人在纽约"
血泪的凄婉,他给我们看的只是一叶普通的小舟,在茫茫的海上固执地寻找着自己航行的轨道。可贵的是他的小舟每行一处都饱含了海水的冷暖,他的双桨所触及的总是海平面深处真正滚动的激浪和暗流。所以,当我们读他的这些切肤的文字,感受到的是如此刻骨铭心的思考,是作者对美利坚这块土地深入血脉的剖析。所以,《走向蓝天》无疑是第一部以新移民的视点全面而深刻地表现"美国感受"的长 篇 力作。
沈宁的《战争地带--目击美国中小学》一书,则是目前揭示美国教育界校园暴力最全面深刻的纪实作品,书中揭示了美国目前正处在教育危机当中,美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一般国家凶杀死亡人数还多。尤其是为什么是"最强大的国家,最差劲的学生",而作者从中所揭示的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更让人发省。
《商业眼》是沈宁的另一部亲历之作。他在书的封面上题记:"在美国,自由选择最美妙,也最痛苦。是你选择社会?还是社会选择你?"作者从自己办第一个公司开始,一直深入到房地产买卖、股票尝试以及科技与商业的合一,可以说是写到了美国商业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示了一副色彩斑驳又酸甜苦辣的商海图画。
沈宁后来所写的《陶圣楼记》表现的则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政治风云演绎在一个家族的悲怆故事。只可惜国内很少有人能注意到他的作品。
华文作家进军主流文坛综上所述,在北美的华文文坛,从留学生文学的花果飘零,到新移民作家的落地生根,一支来自祖国母体的文学生力军正在日益壮大,并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创作趋势。尤其可贵的是,不少作家开始向美国英文文坛进军,成就斐然,如出生于辽宁的作家哈金以他的英文小说《等待》脱颍而出,先是摘下美国国家书卷奖荣冠,然后又一举获得"福克纳小说奖"这项文坛大奖。另一位初试啼声的新手陈达所创作的回忆"文革"童年成长岁月的小说《山色》甫一出书就一鸣惊人。据《纽约时报》消息,过去十年,美国主流文坛出现了几十部移民小说和回忆录,描绘新移民在新世界的生命历程。这些作家大都根据自身的经验,表现新移民在复杂多变的时空转换中如何追求和建立自我意识的完整。实现美国梦不再是唯一的主题,成功的尺度也不再以同化的程度来衡量。例如华裔作家任璧莲1991年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美国人就是这样》,充分展示了新移民无法摆脱旧有的族裔身份的复杂心态,作品思考的则是在逐渐美国化的过程中究竟应做多大的牺牲这样的新主题。这方面的早期作品还有1976出版的汤婷婷的《女战士》、包柏漪1981年的《春月》、谭恩美1988年的《喜福会》、严君玲1997年的《叶落归根》、格斯李1991年的《中国小子》、吉什李1991年的《典型中国人》、戴维王1991年的《爱的痛苦》等,都被评论界誉为是有不凡才华的作品,一经出版即受瞩目,使美国文坛充分体认到华裔作家的创作能力。这也是我们研究海外文坛不容忽视的一个侧面。
结语然而,当我们欣喜地看见"新移民文学"的旗帜已稳稳升起的时候,却不能不感到前瞻之路又是如此地艰难。首先,"新移民文学"究竟如何追踪"新移民"主流的心灵演变,又如何表现他们最具"共性"的人生经验,例如那些已完成"留学"和"就业"、进入稳定状态的"中产阶级"所面临的新的精神欲求。其次,我们的作家将如何摆脱"自我"的笼罩,而走进西方文化的深层。第三,在已成名作家的研究上,诸如象严歌苓这样的作家,其创作轨道如何受其心理趋向的支配,而张翎这样的作家又如何在性别的潜意识左右下建立自己的风格。更有,我们对海外"副刊"文学的研究、网络文学的研究、期刊杂志的研究等等,都是很大的薄弱环节。在这里,海内外的交流互动就显得甚为重要,不仅要打破两岸文坛的隔膜,还要建立起海内外更广泛的信息桥梁。
纵观目前的海外文学,多么需要评论界的肯定和引导,一个绚丽的文学环境的打造,必将诞生出更多优秀的一代作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一篇:爱——西德尼·卡尔顿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