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论现代性(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础。由于批判理性确立了客观知识、道德认识和审美评  价,所以它不但保证了其自身的主观能力,即它不但建立了明晰的理性建筑术,而且还充当  了整个文化领域中的最高法官的角色。正如艾米尔·拉斯克后来所说的,哲学完全从形式角  度把文化价值领域分为科学和技术、法律和道德、艺术和艺术批评,所有这些领域彼此对立  

  此外,哲学还在此范围内把它们加以合法化。42

  直到18世纪末,从制度化角度看,科学、道德和艺术还分化成不同的活动领域,各自探讨自  身所独有的问题,分别为真实性问题、正义性问题和趣味性问题。就整体而言,知  识的这些领域一方面与信仰领域,另一方面又与合法的社会  交往以及日常共存迥异其趣。这里我们再次看到黑格尔后来所说的  表现主体性原则的领域。由于先验反思——主体性原则在其中似乎暴露无遗——同时要求充  任这些领域的最高审判官,所以,黑格尔认为,在康德哲学中,现代世界的本质成了一个焦  点。





  康德把现代世界说成是一座思想大厦。由此可见,康德哲学尽管明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本  质特征,但康德并没有把这个时代当作我们所讨论的意义上的现代来看待。黑格尔也只是从  历史回顾角度把康德哲学看作是现代的标准的自我解释。黑格尔认为他已发现,康德经过深  入反思之后有关时代的表达中仍然存在着不明确的地方,因为康德并没有意识到理性内部的  分化、文化形态的划分,以及所有这些领域的分离等就是意味着分裂。所以,康德拒绝把被  迫分离的主体性统一起来的要求。但是,一旦现代被看成一个历史时代,换句话说,一旦现  代意识到脱离过去和必然的规约,自力更生地创造规范是一个历史问题,那么哲学就不得不  提出这种有关统一的要求。接着便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主体性原则以及内在于主体性的自  我意识的结构是否能够作为确定规范的源泉;也就是说,它们是否既能替科学、道德和艺术  奠定基础,也能巩固摆脱一切历史责任的历史框架,但现在问题是,主体性和自我意识能否  产生出这样的标准,它既是从现代世界中抽取出来的,同时又引导人们去认识现代世界,即  它同样也适用于批判自身内部发生了分裂的现代。怎样才能根据现代精神建筑一种内在的理  想形态,它既不单单仿制,也不只从表面上利用有关现代的诸种表现形式?

  一旦提出这样的问题,便说明主体性只是一个片面性的原则。这条原则尽管  绝对能够塑造自由的主体和进行反思,并削弱迄今为止宗教所发挥的绝对的统一力量,但它  并不能利用理性来复兴宗教的统一力量。启蒙的的反思文化虽然值得骄傲,但它和宗教“分  道扬镳了,而且相互之间是井水不犯河水。”43宗教的衰退导致信仰与知识的分离,  而这点又是启蒙自身所无法克服的。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异化了的精神的世界”一章  里曾就此作了详细论述,44他认为:“教化越普及,表现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分裂  的力量也就越大,整个教化也就越异化,生活追求重新和谐也就失去意义(这种追求曾被宗  教扬弃过)。”45

  上述这段话摘自1801年黑格尔针对莱因霍尔德所写的争论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黑格尔把破  坏和谐生活当作实践的挑战和哲学的要求。46对黑格尔来说,时代意识走出总体性,  精神自身发生异化等这样一种状况正是当时哲学研究的前提。哲学研究的另一个前提是“绝  对”概念,这个概念是谢林首先使用的。借助“绝对”概念,哲学才能真正予以证明理性是  统一的力量。但理性应克服这种分裂的状况,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主体性不仅使理性自己,  而且还使“整个生活系统”都陷于分裂状态。通过对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体系的直接批判,黑  格尔想揭示其中所表达的现代的自我理解。为了对生活分裂所面临的危机作出自己的答复,  黑格尔批判了自然与精神、感性与知性、知性与理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判断力与想象  力、自我与非我、有限与无限、知识与信仰等在哲学上对峙,否则哲学批判无法保证满足唤  发其客观性的要求。主观唯心主义批判也就是现代批判;惟有如此,现代才能确定自己的位  置,并从内部巩固自身。为了实现这一计划,除反思之外,批判不能也不允许使用其它工具  ,因为批判发现,反思乃是新的时代原则的最纯粹的表达。47如果说现代应从自身寻  求证明,那么,黑格尔就势必得根据一种启蒙原则自身内部的辩证法再阐释现代的批判概念  。
在后面的文章中(指本书《现代性和哲学话语》第二章“论黑格尔的现代概念”——译注),  我们将讨论黑格尔实施这一计划的具体过程,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窘处,亦即贯彻了  启蒙辩证法之后,推动整个计划的时代批判动力也将消耗殆尽。所以,我们首先要阐明黑格  尔所说的“哲学前院”中所院藏的东西。黑格尔把他的“绝对前提”安置在这所“前院”中  。统一哲学的动机源出于青年黑格尔的危机经验。这些经验坚持认为,应号召作为统一力量  的理性起来反对被破环的时代中的实证因素。起初,黑格尔和荷尔德林以及谢林一道主张从  神语诗意角度去调解现代。他们的这种观点无疑还停留在对早期基督教和古代的历史示范性  的相信之上。只是在耶拿期间,黑格尔才用自己的绝对知识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他  能够摆脱陌生的样本,超越启蒙的结果,即超越浪漫艺术、理性宗教和资产阶级社会。借助  于绝对概念,黑格尔又退回到了他青年时代的冲动之中,即他想在主体哲学范围里克服主体  性。这样看来,最终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述困窘,即黑格尔最后不得不否定现代的自我理  解有可能作为现代批判。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对扩张为绝对力量的主体性的批判变成了反对  限制主体的责斥。可见,这些哲学家并没有读懂黑格尔和把握住历史的进程。

  ①M.韦伯:《新教伦理》,第1卷,海德堡版,1973年。

  ②参阅  J.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法兰克福  /  美因茨,1981年,第1卷,第  225、226、227页。

  ③《艺术·现代化》,载《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10卷,第386、387、388页。  

  ④  A.盖伦:《论文化的凝固化》,载《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纽维德,1963年,  第321页。

  ⑤我引用了H.E.霍尔特胡森的一篇文章《怀念历史》,载《墨丘利》,1984年12月  刊,第91  6页。文章认为,盖伦可能是从他的同伴亨德利克·德·曼那借用了“后历史”这种说法。  

  ⑥以下参阅  R.科瑟勒克:《过去的未来》,法兰克福  /  美因茨,1979年。  

  ⑦R.科瑟勒克:《现代》,载《过去的未来》,第314页。

  ⑧同上书,第327页。

  ⑨同上书,第321、322、323页。

  10黑格尔:《作品集》,苏卡普版,第3卷,第18页及次页。

  11黑格尔,第12卷,第524页。

  12  R.科瑟勒克:《经验空间和经验视野》,载其《过去的未来》,第349页及  次两页。

  13  H.布卢门贝格:《现代的合法性》,法兰克福  /  美因茨,1966年,第72页  。

  14黑格尔,第1卷,第209页。

  15  H.U.贡布里奇,《艺术·现代》,载  O.布龙讷,W.康泽  R.科瑟勒克(编):  《历史的基本概念》,第4卷,第93页及次两页。

  16  H.R.姚斯:《“古代与现代之争”中进步观念的起源和意义》,载  H.库恩  ,F.维德曼(编):《哲学与进步问题》,慕尼黑,1964年,第51页及次两页。

  17以下我主要依据  H.R.姚斯《文学传统和现代性的当下意识》一文,见其《文  学史作为挑战》,法兰克福  /  美因茨,1970年,第11页及次两页。

  18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载《作品全集》,M.布龙斯编,阿姆斯特  丹,1982年,第4卷,第286页。

  19“为了使任何现代性都值得变成古典性,必须把人类生活无意间置于其中的  神秘美提炼出来”。见波德莱尔:《作品全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