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即见西汉中期,国库充溢,百姓富裕,物资丰富,乘母马者不能参加聚会,宗室王公卿大夫以下者生活奢侈,相互竞攀,居住、车马、服饰等方面奢僭踰制无限度。这反映出自武帝时始,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尚俭”趋向“崇奢”,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据《盐铁论·国疾篇》引贤良之言,曰:
窃以所闻闾里长老之言,往者,常民衣服温暖而不靡,器质朴牢而致用。衣足以蔽体,器足以便事,马足以易步,车足以自载,酒足以合欢而不湛,乐足以理心而不淫,人无宴乐之闻,出无佚游之观。行即负嬴,止则锄耘。用约而财饶,本修而民富。送死哀而不华,养生适而不奢。大臣正而无欲,执政宽而不苛。故黎民宁其性,百吏保其官。建元之始,崇文修德,天下父安。其后,邪臣各以伎艺,亏乱至治。外障山海,内兴诸利。……富贵奢侈,贫贱篡杀。……常民文杯画案,机席缉,婢妾衣纨履丝,匹庶粺饭肉食,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秉耒抱臿,躬耕身织者寡,聚要敛容傅白黛青者众。无而为有,贫而强夸,文表无里,纨袴枲装。生不养,死厚送。葬死殚家,遣女满车。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称贷。是以民年急而岁促,贫即寡耻,乏即少廉。这说明武帝即位之前,汉人的生活消费相对质朴无华;然而,自武帝建元以后,汉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转向崇尚奢侈靡丽。
西汉中期以降,汉人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奢侈消费成为人们所仿效、追慕的时尚消费方式。现根据文献、考古资料,将当时“崇奢”观念的特征表现,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其一,竞相攀比,炫耀财富,穷极丽靡的消费。
武帝建元以后,皇亲宗室、公卿大夫以下者,“争于奢侈”,竟相攀比。司马迁说:“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⒅严安说:“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⒆东汉王符说:“今人奢衣服,侈饮食,……穷极丽靡,转相夸咤。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其不逮”⒇。这一表现,后文有详细论述,此从略。
其二,不事积蓄,超过实际经济收入的消费。
武帝时,经过杨可告缗,商贾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所谓“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21]。至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同样追求高档消费。成帝时,“号为安乐,然俗奢侈,不以蓄聚为意”[22]。哀帝以后,世俗愈加奢靡铺张,厚葬之风盛行,富者奢僭靡财,贫者倾家荡产。至东汉光武帝时,“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23]。明帝时,“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24]。和帝时,“吏民逾僭,厚死伤生”[25],安帝时,百姓“殚财厚葬”。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安帝在诏令中讲到当世“小人无虑,不图久长,嫁聚送终,纷华靡丽”[26]。王符《潜夫论·浮侈篇》曰:“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自西汉中期后迄至东汉末期,社会消费“崇奢”之风盛行,汉人不事积蓄之业,反而在婚嫁、丧葬等方面消费开支大大超过了其实际经济收入的承受力。
其三,奢侈无度,超越等级制度的消费。
汉代权贵、富人推崇炫耀性消费,“竞修奇丽之服,饰以舆马,文罽玉缨,象镳金鞍,以相夸上。”[27]僭越等级消费标准。昭帝时,“僭奢之道著”[28]。元帝时,二皇后群党,“非特处位,势尤奢僭过度”[29]鉴于社会上层统治者的奢僭无度境况,贡禹上书奏言:当今“争为奢侈,转转益甚,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裤刀剑乱于主上,主上时临潮入庙,众人不能别异,甚非其宜。”“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30]成、哀帝时,“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入主争女乐。”[31]哀帝时,王莽群兄弟皆是将军五侯之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32]。东汉贵戚“婚姻之盛,过于本朝,仆马之众,充塞城郭,骄奢僭拟,宠禄隆过。”[33],窦宪兄弟“奢僭上逼”[34]名族袁氏,累世宰相,“车马衣服极为奢僭”[35]。史例颇多,无需赘举。
其四,金钱至上,追求奢侈享受的消费。
西汉中期后,弃本从末,弃义逐利的社会风气极盛。史载:“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36]秦地“民益玩巧而事末”。[37]“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38]齐地,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39]严安说:世俗“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40]《汉书·匡衡传》载匡衡曰:“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至东汉时,俗尚奢侈,弃本趋末逐利的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诏曰:“田荒不耕,游食者众”。[41]桓谭说:“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人,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42]王符说:“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务本者少,浮食者众。……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43]由此可见,东汉末年人们弃本从末、追逐金钱的观念愈趋强烈,甚至演变为一种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潮。晋代鲁褒《钱神论》曰:“时易世变,古今异俗,富者荣贵,贫者贱辱”,铜钱成为当世神宝、神物,“亲爱如兄,字曰孔方”,“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有钱可使鬼,而况於人乎”。[44]充分暴露了东汉末至晋代社会崇尚金钱、鄙贱道义的拜金主义世风。因此,自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社会逐渐形成了一股弃本逐末、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风气。
其五,淫乱暴虐、违背伦理的消费。
在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奢靡者自私,贪婪,残暴,藐视道德,践踏国法。无限膨胀的物欲带来的只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迷失和理性的终结。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裸舞、淫乱等生活享乐方式,完全摒弃了个人行为的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将人的原始本性与原始欲望淋淋尽致暴露出来。在汉画像石上,有裸舞、淫乱图,如微山两城山和平阴县汉画像石上可得以充分反映。[45]它们是封建贵族奢淫生活的表现之一。《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广川王刘去,“数置酒,令倡俳裸戏坐中以为乐”。广川戴王子刘海阳“坐画屋为男女裸交接,置酒请诸父姊妹饮,令仰视画。”尤为奢淫暴虐者是江都王刘建,“辄令(宫人)裸立击鼓”,“欲令人与禽兽交而生子,强令宫人臝(裸)而四据,与羝羊及狗交”;又“召易王所爱美人淖姬等几十人与奸”;刘建惩罚有过失的宫人,“或置树上,久者三十日乃得衣;或髡钳以铅杵舂,不中程,辄掠;或纵狼令啮杀之,建观而大笑;或闭不食,令饿死。凡杀不辜三十五人。”他曾“游章台宫,令四女子乘小船,建以足蹈覆其船,四人皆溺,二人死。后游雷波,天大风,建使郎二人乘小船人波中。船覆,两郎溺,攀船,乍见乍没。建临观大笑,令皆死。”时人对此议论:“虽桀纣不至于此”。国中多有欲发者,刘建恐诛,巫祝诅上,并与郎中令等语怨望:“汉廷使者即复来覆我,我决不独死!”由此可见,刘建的行为极其变态,残忍无耻,罪恶昭彰。济北思王刘终古,亦荒淫无耻。《汉书·高五王传》载:“五凤中,青州刺史奏终古使所爱奴与八子及诸御婢
窃以所闻闾里长老之言,往者,常民衣服温暖而不靡,器质朴牢而致用。衣足以蔽体,器足以便事,马足以易步,车足以自载,酒足以合欢而不湛,乐足以理心而不淫,人无宴乐之闻,出无佚游之观。行即负嬴,止则锄耘。用约而财饶,本修而民富。送死哀而不华,养生适而不奢。大臣正而无欲,执政宽而不苛。故黎民宁其性,百吏保其官。建元之始,崇文修德,天下父安。其后,邪臣各以伎艺,亏乱至治。外障山海,内兴诸利。……富贵奢侈,贫贱篡杀。……常民文杯画案,机席缉,婢妾衣纨履丝,匹庶粺饭肉食,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秉耒抱臿,躬耕身织者寡,聚要敛容傅白黛青者众。无而为有,贫而强夸,文表无里,纨袴枲装。生不养,死厚送。葬死殚家,遣女满车。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称贷。是以民年急而岁促,贫即寡耻,乏即少廉。这说明武帝即位之前,汉人的生活消费相对质朴无华;然而,自武帝建元以后,汉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转向崇尚奢侈靡丽。
西汉中期以降,汉人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奢侈消费成为人们所仿效、追慕的时尚消费方式。现根据文献、考古资料,将当时“崇奢”观念的特征表现,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其一,竞相攀比,炫耀财富,穷极丽靡的消费。
武帝建元以后,皇亲宗室、公卿大夫以下者,“争于奢侈”,竟相攀比。司马迁说:“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⒅严安说:“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⒆东汉王符说:“今人奢衣服,侈饮食,……穷极丽靡,转相夸咤。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其不逮”⒇。这一表现,后文有详细论述,此从略。
其二,不事积蓄,超过实际经济收入的消费。
武帝时,经过杨可告缗,商贾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所谓“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21]。至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同样追求高档消费。成帝时,“号为安乐,然俗奢侈,不以蓄聚为意”[22]。哀帝以后,世俗愈加奢靡铺张,厚葬之风盛行,富者奢僭靡财,贫者倾家荡产。至东汉光武帝时,“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23]。明帝时,“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24]。和帝时,“吏民逾僭,厚死伤生”[25],安帝时,百姓“殚财厚葬”。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安帝在诏令中讲到当世“小人无虑,不图久长,嫁聚送终,纷华靡丽”[26]。王符《潜夫论·浮侈篇》曰:“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自西汉中期后迄至东汉末期,社会消费“崇奢”之风盛行,汉人不事积蓄之业,反而在婚嫁、丧葬等方面消费开支大大超过了其实际经济收入的承受力。
其三,奢侈无度,超越等级制度的消费。
汉代权贵、富人推崇炫耀性消费,“竞修奇丽之服,饰以舆马,文罽玉缨,象镳金鞍,以相夸上。”[27]僭越等级消费标准。昭帝时,“僭奢之道著”[28]。元帝时,二皇后群党,“非特处位,势尤奢僭过度”[29]鉴于社会上层统治者的奢僭无度境况,贡禹上书奏言:当今“争为奢侈,转转益甚,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裤刀剑乱于主上,主上时临潮入庙,众人不能别异,甚非其宜。”“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30]成、哀帝时,“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入主争女乐。”[31]哀帝时,王莽群兄弟皆是将军五侯之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32]。东汉贵戚“婚姻之盛,过于本朝,仆马之众,充塞城郭,骄奢僭拟,宠禄隆过。”[33],窦宪兄弟“奢僭上逼”[34]名族袁氏,累世宰相,“车马衣服极为奢僭”[35]。史例颇多,无需赘举。
其四,金钱至上,追求奢侈享受的消费。
西汉中期后,弃本从末,弃义逐利的社会风气极盛。史载:“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36]秦地“民益玩巧而事末”。[37]“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38]齐地,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39]严安说:世俗“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40]《汉书·匡衡传》载匡衡曰:“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至东汉时,俗尚奢侈,弃本趋末逐利的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诏曰:“田荒不耕,游食者众”。[41]桓谭说:“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人,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42]王符说:“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务本者少,浮食者众。……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43]由此可见,东汉末年人们弃本从末、追逐金钱的观念愈趋强烈,甚至演变为一种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潮。晋代鲁褒《钱神论》曰:“时易世变,古今异俗,富者荣贵,贫者贱辱”,铜钱成为当世神宝、神物,“亲爱如兄,字曰孔方”,“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有钱可使鬼,而况於人乎”。[44]充分暴露了东汉末至晋代社会崇尚金钱、鄙贱道义的拜金主义世风。因此,自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社会逐渐形成了一股弃本逐末、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风气。
其五,淫乱暴虐、违背伦理的消费。
在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奢靡者自私,贪婪,残暴,藐视道德,践踏国法。无限膨胀的物欲带来的只是道德的沦丧、人性的迷失和理性的终结。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裸舞、淫乱等生活享乐方式,完全摒弃了个人行为的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将人的原始本性与原始欲望淋淋尽致暴露出来。在汉画像石上,有裸舞、淫乱图,如微山两城山和平阴县汉画像石上可得以充分反映。[45]它们是封建贵族奢淫生活的表现之一。《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广川王刘去,“数置酒,令倡俳裸戏坐中以为乐”。广川戴王子刘海阳“坐画屋为男女裸交接,置酒请诸父姊妹饮,令仰视画。”尤为奢淫暴虐者是江都王刘建,“辄令(宫人)裸立击鼓”,“欲令人与禽兽交而生子,强令宫人臝(裸)而四据,与羝羊及狗交”;又“召易王所爱美人淖姬等几十人与奸”;刘建惩罚有过失的宫人,“或置树上,久者三十日乃得衣;或髡钳以铅杵舂,不中程,辄掠;或纵狼令啮杀之,建观而大笑;或闭不食,令饿死。凡杀不辜三十五人。”他曾“游章台宫,令四女子乘小船,建以足蹈覆其船,四人皆溺,二人死。后游雷波,天大风,建使郎二人乘小船人波中。船覆,两郎溺,攀船,乍见乍没。建临观大笑,令皆死。”时人对此议论:“虽桀纣不至于此”。国中多有欲发者,刘建恐诛,巫祝诅上,并与郎中令等语怨望:“汉廷使者即复来覆我,我决不独死!”由此可见,刘建的行为极其变态,残忍无耻,罪恶昭彰。济北思王刘终古,亦荒淫无耻。《汉书·高五王传》载:“五凤中,青州刺史奏终古使所爱奴与八子及诸御婢
上一篇:抽象表现主义和文化冷战——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