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综述(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青”在“上山下乡”过程中对社会、理论问题的探索,展现了一批“知识青年”以其贫弱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底层的真切体验,进行着顽强的独立思考,他们的思想活动构成了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思想史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这两部著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例如,定宜庄深入探讨了“文革”前17年的教育对包括“红卫兵”、“知识青年”在内的整个“老三届”的深刻影响,并以此为线索透彻地分析了“老三届”人的思想行为特征。该作者指出:“不断反思17年教育的经验教训,希望从中探索可资发扬或引以为戒的一切,这是一个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但却未引起教育界、学术界充份注意,更未曾认真加以清理和总结的问题。”[10]

刘小萌、定宜庄等人早先还主编出版了《中国知青事典》(1995)。这部《事典》综合了辞书和史实大事记的特点,还加入了对若干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且包含了编者的分析评论,增强了学术性,堪称“知青”研究的“辞海”。

其次,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1997)也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们与《中国知青史》相比具有不同的特色。首先,《始末》和《大事记》这两部书的编委都是原“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曾长期从事过“知青”工作,比较熟悉上层决策过程,占有较多的历史资料,又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助,因此这两部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内容的跨度方面,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史:大潮》止于1980年,而这两部书则包括了1980年后的相关情况,如“研究解决大返城后的就业问题”以及“如何从国家的角度吸取教训、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经验”。[11]《始末》还披露了1981年“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的一份“25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的基本内容,极具史料价值。[12]该书还列举了1990年以后出版的官方出版物中对“知青上山下乡”评价的有关资料,以及对“知青上山下乡”的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历史贡献的分析论述,足资参考。[13]

1998年还出版了一套《中国知青总纪实》,全书有7编,共分3卷(24开本),是一部长达2700多页的资料汇编。该书不仅按时间顺序和内容主题记录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过程和重要人物、事件,还列出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流行口号、影剧、小说、诗歌、歌曲等,以为背景资料。然而,该书的编辑方法是大量抄袭——其主体内容的大部份都是转载自其它相关书刊(包括《中国知青史》、《中国知青事典》以及“知青”书信、诗抄和“知青”回忆录),但既不注明出处,也不注明原作的作(编)者,非常容易误导读者,也给引用资料造成很大不便。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著作是金大陆的《世运与命运》(1998),这是中国国内首次针对“老三届”状况所作的系统而动态的调查分析报告。这部著作延续了作者1994年出版《苦难与风流》时对“知青”研究的深层思考,力求从一代人“生命历程”的角度,作立足现实的实证调查和实证调查基础上的思考与分析。作者采用了现代统计方法,问卷与访谈相结合,就“老三届”人的基本状况、经济生活、政治态度、人生态度、业余生活以及与青年人的关系等问题收集了大量数据,作了深入的分析,是很有份量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回答了许多人们关心的问题,而且留下了一系列人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这一时期出版的“知青”回忆录汇编比以往更注意内容的广泛性、多样性。例如,刘中陆主编的《青春方程式》收集了50名北京女知青的自述;姜昆等人主编的《中国知青回忆录》(共3卷)收入了260多篇京沪等地老知青的回忆录,长达1700多页,120多万字;由史卫民主编的《知青书信选编》和《知青日记选编》,收集了1968年至1979年间“知识青年”写的100余封信件和400多篇日记,从不同的层面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为有关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同时,一些回忆录汇编也更多地凝聚了编者的深思熟虑,向理论研讨方面靠近。例如,由王江主编的《劫后辉煌》汇入了28位“老知青”名人的访谈口述实录,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反映“知青”一代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并以不回避敏感话题的风格,体现出编者的见解。再比如,由金永华主编的《东方十日谈》汇编了100篇来自全国各地“老三届”人回顾人生经历的真实故事。在此书前言中编者鲜明地提出:“老三届人的坎坷经历是‘文革史’的一个组成部份。老三届人的苦难是我们民族的苦难;老三届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份。”这部书“可以让人从中听到沉重的历史回声,给人留下一些历史画面,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留下一些参照”。

还有其它不少作品也沿着与之相似的思路,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关怀现实、思考未来的目的。例如,1997年出版的《又说老三届》,以对谈的方式集中讨论和分析了社会上出现的“知青热”现象,以冷静理性的态度,以知青的典型代表“老三届”为对象,从心理学、教育学、思维科学、社会学和哲学等不同角度,作了深入分析。书中的对话双方分属“老三届”和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该书内容展现了思想冲突、相互理解以及两代人的共同反思。再如,1998年出版的《激情年代》以青年摄影家黑明采访拍摄“老知青”为线索,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访、所思,展现了一代“知青”30年来磨练与奋争的不寻常经历。尤其是当镜头对准了社会现实,揭示出“老知青”中相当多的人现今艰苦辛酸的生活处境时,令人触目惊心,因此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还有两部系列作品出版。其一是由丁晓禾编着的《老三届朝歌》三部曲,另一部是章德宁、岳建一主编的《中国知青情恋报告》三部曲。前者以章回叙事的体裁,记述了“老三届”从“文革”中的“串连”、“造反”到“上山下乡”直至“回城”后的漫长难忘的经历。后者以“知青”情恋为切入口,进入最深邃、最丰富、最复杂也最是布满风雨雷电的“知青”精神世界,以透视“知青”之心灵、社会之变革。作者称之为“以青春为碑林,为历史作证”,并且表示要继续征稿,坚持编选下去,再出续集。[14]

此外,这一时期问世的书著还有:曹淳亮主编的《知青故事》,孔慧云主编的《知青生活回忆》,王大闻主编的《客树回望成故乡》,信群主编的《岁月留痕》、《无悔年华》,胡发云等主编的《沧桑人生》,木斋的《恍若隔世》,沈殿忠的《思想沉浮录》,王鸣剑的《上山下乡:一场决定3000万中国人命运的运动之谜》,王曾如、李向东的《上山下乡:中国1968》,肖复兴的《绝唱:老三届》,和晓剑、郭小东的《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等。

这一时期的“知青”研究论文达80多篇,具有论题广泛,研讨深入,生动活泼的特点,成果颇丰。从内容上看,既有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进一步反思,又有分专题的研讨,如论述当年家庭出身对“知青”的多方面影响,“上山下乡”对“知青”婚姻、生活的影响,以及论述“知青”一代的职业流动与中国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有几篇综述或概述性的文章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历程、动因和评价以及这方面研讨的主要观点作了归纳介绍,极具参考价值。同时,也有文章质疑或否定“老三届”人这个概念以及所谓的“青春无悔”这样的口号。在研究方法上,王江探讨了“知青”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还着重指出,必须重视和加强定量分析。他并且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即使没有上山下乡,老三届的大多数人也不可能都上大学”。

在这一时期,有一些论文提出了新观点,显示出“知青”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将其中的主要新观点介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