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综述(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绍如下:

首先,朱学勤提出了“六八年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这样一个命题,揭示了“知青”中的一些人在当年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终日“劳其筋骨”的同时仍能“苦其心志”,如饥似渴地读书思考,在体察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执著地进行精神上的探索和追求。学者宋永毅评价朱学勤的这一论述时认为,这是“对一代人的先行者们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们连续的积累开启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先河”。

其次,王江在“中国知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提出了“上山下乡是耽误人才还是造就人才”的新见解,并且独树一帜地提出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应是“反上山下乡史”的命题。

再次,陈意新的论文“从下放到下岗”直陈“知青”一代在当今改革年代的艰难遭遇,对“知青”中的许多人40多岁就被迫下岗、不但不能从改革中受益、反而成为被“改革卸下的包袱”这一社会现状,作了鞭辟入里的论析。该作者大声疾呼:“知青一代应该得到补偿”,要“呼唤中国建立公正、规范、一贯的补偿制度”,“因为这是政府责任和社会正义所在”。

最后,倪乐雄的文章“知青——东方的十字军”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与中世纪西欧的“十字军”运动作比较,从世界史的视野中观察并归纳出这样的结论,“上山下乡”“是一次在心理上以失败告终的精神的艰苦远征”,并认为这才是“上山下乡的本质”。

此外,在这一时期外国学者的研究活动也很引人注目。如同本文开头时提到的,外国学者对“知青”课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并且早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在这里,因资料所限,笔者无法对此作非常全面的论述,只能在已收集到的资料范围内作一个简要的介绍。除了刘小萌文章[15]中介绍的7位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如戈登·怀特(D. Gordon White )、白霖(Lynn T. White III )、托玛斯·勾德(Thomas B. Gold)等人,在70、80年代曾发表过论文,从不同的方面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以及相关问题作了探讨。其中,托玛斯·勾德曾于1979年至1980年间在上海复旦大学留学,亲眼目睹了上海“知青”“返城”风潮中的许多事件,接触了许多此次风潮的参与者,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他据此写出并发表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关于上海“知青”大返城的研究报告。[16]他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仍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德国学者娜拉·索斯密卡特(Nora Sausmikat)可以说是海外的“知青”研究学者中的新秀。她从1996年以来已连续发表了3篇中国“知青”研究方面的论文,她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女“知青”的经历和现状方面,同时也涉及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整体的评析。她对“知青”历史背景的把握相当准确,理论上的分析颇有独到之处,有些观点非常新颖。



        四、期刊在“知青”研究中的突出作用

 

如前所述,期刊在“知青”研究的成果发表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青年研究》(以下简称《中青研》)刊登得最多。此刊自1989年创办以来,一直将“知识青年”、“老三届”等内容列为重要专题,并逐年加大刊发研究“知青”、“老三届”问题的文章之比重。据笔者统计,在1995年至1999年期间,《中青研》共发表了55篇相关文章,占同期国内各刊物发表的“知青”研究文章总数(83篇)的三分之二。

《中青研》不仅在发表相关研讨文章的数量上独占鳌头,而且在发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除了上文具体介绍过的“三个讨论会”的有关纪要和消息都是在《中青研》上发表之外,该刊编辑们(他们实际上也是知青研究方面的专家)还精心组织了不同专题的讨论,有的是不同观点针锋相对的“论战”。比如,从1995年以来该刊先后组织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分期问题的研讨,又主持了“我看老三届”笔会以公开发表不同意见的争论,还通过安排“追寻六八年人”笔谈,对朱学勤提出的“六八年人”展开讨论,从而揭示出“知识青年”中先觉者的早期社会实践和理论探索,也召集了关于京津沪知青“回城子女”问题的座谈。笔者认为,这些专题讨论和相关文章、观点的发布,对当时以及今后的“知青”研究已经发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和《读书》等期刊,也发表了多篇有关“知青”问题的研讨文章。而在中国大陆之外,香港的《明报月刊》、《二十一世纪》、《争鸣》,以及美国的《北京之春》和日本的《中国研究》等中文期刊,也在“知青”研究方面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屡见佳作。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各级官办社会科学学术机构用公费主办发行的期刊却对“知青”研究惜墨如金……(略)

              五、2000年以来:后高潮期

 

高潮期之后,“知青”研究活动如同“老三届文化热”一样,逐渐降温,进入了“低潮”。不过,“知青”出身的学者、作家们,特别是众多的“老知青”们并不甘沉寂。这一时期的“知青”研究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是互联网异军突起,成为“知青”研究的新园地。一方面,一些学术性网站开始陆续转载“知青”研究方面的新论文,比如,《思想的境界》[18]曾转载上述陈意新、倪乐雄等人的文章,使这些文章借助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独特优势,得到极为广泛的传播,扩大了影响。“中国新闻电脑网络”中的“文革博物馆”()也设立了“上山下乡”专栏。这一类的网站一般都有专题、专栏或链接功能,储存了相当多的不同学科的文章,给使用者的阅读和资料查询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老知青”及网友创办的“知青”网站也持续不断地对“知青”研究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是设于国内、由全国各地及国外“知青”志愿组成并义务承担运作的《华夏知青》网站(网址为 )。这个网站中设有各具特色的专栏,汇集了网上“知青”研讨中几乎所有的重要文章。在《华夏知青》网站主页上,设有“知青网站汇总”和“知青论坛汇总”等窗口,链接了80多个“知青”个人和团体的网站或论坛,展现了“知青”网上思想言论大交流的初具规模,包含了不同观点兼收并蓄的丰富内容。《华夏知青》网站还设有“华夏知青论坛”(),吸引了遍布各地的“老知青”。网友们不仅直接发表文章,交流不同观点,还经常转贴其它网站的文章,并且围绕一些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比如,2000年下半年围绕刘双的文章“丑陋的老三届”所展开的讨论就是一例。刘双在其文章中整体全面地否定“老三届”(作者自称为“低调评价”)。在此之前的研讨和评论文章大都认为,“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带有明显的“运动”特征,应予否定,而对以“老三届”为主体的“知识青年”群体则是基本肯定的。这篇文章在网上的转载发表引发了如何从整体上评价“老三届”的论争。论争双方的文章在论坛上发表后都收入了“众评老三届”专栏。对刘双文章持反驳观点的居多,其中包括秋枫的“忍辱负重命运多艰的老三届不容否定”、袁相南的“剖析‘丑陋的老三届’”、峰凌的“强者不畏人言”、方进玉的“批判文革,需要尖锐也需要理性”和嵇立群的“文化人该有什么样的心灵品格”等。2003年5月至12月,《华夏知青网》开展了“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5周年”征文活动,得到各地老知青热烈回应,共收集了60多篇文章,编成了“华知征文选”专版。

其次是海外“知青”学人对“知青”研究的关注和参与。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出国工作、学习、创业的人群中,有相当多的“老知青”。发轫于中国国内的“老三届热”如同冲击波,开启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